分享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茶的起源与茶仙卢仝

 大河文学 2020-09-15

     对济源茶仙卢仝,时常有人提出质疑:“南橘北枳。茶产于我国南方,位于华北地区的济源,怎么可能孕育出个茶仙呢?”

一、国人茶情结

茶为我国特产,与热带、亚热带的可可、咖啡一样,是世界流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唐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周公。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套古代茶具,经碳14测定已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从已知文献看,3000多年前周武王已把茶列为贡品,稍后的周成王则以茶作为祭祀用品。在距今约2100年西汉阳陵,出土的古代茶叶几乎全部由茶芽制成,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茶叶实物,说明汉代茶叶已出现在宫廷饮食之中。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吃茶就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内容之一,还习惯把饮食称茶饭,糕饼叫茶点,餐后小憩说成茶余饭后等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列子·汤问》也有橘子不跨淮、八哥不逾济的类似记载,说明古人很早就已明白气候不同、物产各异的现实。据说茶树是靠种子繁育的,茶籽成熟后,便落地生根长成茶树,但不能移栽。历史上搞过多次南茶北移都没有成功,故茶树又称不移。正因为此,古时候订婚聘礼中都要放一份茶礼,旧俗男方送聘叫下茶,女家受聘称受茶,含有从一而终、一家女不吃两家茶的意思。《红楼梦》中王熙凤就曾取笑林黛玉说: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咋不给我家当媳妇?甚至在唐代以后,茶又成为对小女孩的美称,金代元好问诗曰: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还有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中国人交友的最高境界,这里的水其实也是茶,入口苦涩,回味清纯,口齿留香,沁人心脾。唐代《本草拾遗》称:茶为万病之药。茶能生津提神、消炎祛病,故有品茗延寿之说,过去人们用拆字法把长寿分为米寿88岁)、白寿99岁)、茶寿108岁)三个等级,茶寿即为最难得的108岁高寿。

二、荼与茶之异同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开始写作,但读音为茶(chá)。也就是说,荼是茶的古字。在我国古代典籍中,茶在早期一般写作荼或茗。《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指能解毒的药茶。《晏子春秋·内篇》载有饮茗之事。《尔雅·释草》记:荼,苦菜。荼开白色小花,可以排毒解毒。《诗经·邶风》谷风篇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开始味苦,经霜后转甜,还可像荠荠菜一样食用,大概这是茶进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最早记录。《汉书·地理志》中有荼陵县,颜师古批注:荼()也读为茶(chá)。王屋山清虚真人王褒《僮约》记载的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证当年就是在王屋山煎茶服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荼,苦菜也。从草,余声。仍没有出现茶字。荼与茶二字的根本区别,在于下部的一禾一木,说明由荼变成茶,有一个由草本植物到木本植物的认识过程。很久以来,茶叶就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到陆羽《茶经》正式启用茶字,唐代之后便逐渐流传开来,成为这一千古饮品的专称。

三、茶神与茶仙

陆羽(733804年),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性格诙谐,不愿为官,以嗜茶著称,并对茶道很有研究,所撰《茶经》详细论述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和煮饮方法及茶具等,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后来售茶者以瓷塑陆羽形貌,置于龛釜之上祀为茶神,有交易则以茶祭之。

卢仝(795835年),唐代济源人,自号玉川子,家境贫困,不愿仕途,一生好饮茶,并潜心钻研茶道,被后世称为茶仙。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神陆羽相提并论。日本煎茶道创始人高游外在《梅山种茶谱略》中写道:茶种于神农,至唐陆羽著经,卢仝作歌,遍布海内外,而后风骚之士吟诗作赋之时无不品茶。卢仝的《七碗茶歌》传至日本,遂演变成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煎茶道。

唐代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各种文化活动也达到历史巅峰。陆羽、卢仝生活年代相近,处事性格相似,爱好造诣相当,江、河两大流域同时出现茶神和茶仙南北二圣,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卢仝之茶

经有关学者考证,神农尝百草的创举发生在我国中原的黄河流域。济源王屋山有座药柜山,据说就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盛,出产动、植物多达2000种,其中有500多种为较为珍贵的中草药。唐代孙思邈到此犹如进入了一个天然中草药宝库,晚年亲自选定归隐王屋山。卢仝茶即是古代荼的直接延续,多为草本植物。如王屋山小石茶能解风热、治咳嗽;菊花茶能解毒消炎、清肝明目;蒲公英(俗称丁刚苗)茶可消肿散结、催乳利尿;冬凌茶不但消炎去火有奇效,自古以来民间还秘传能治噎嗝症(消化系统癌症:食道癌、贲门癌)等等。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卫生部指派权威机构对冬凌茶进行专题研究,证实王屋山区冬凌草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和24种微量元素,其中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等含量高于其他地方40%60%,对食道癌、胰腺癌、肝癌、肺癌和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疗效显著,被誉为中国神茶2006年济源冬凌草荣获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总之,经过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实践,逐步认识并配伍形成了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为目的草本植物饮料,当地称之为卢仝茶。

元代道人宋德方《题天坛》诗云:草生福地皆为药,人在名山总是仙。待客远寻岩下蕨,烹茶满酌洞中泉。可见王屋山区有沿袭饮用草本茶的习惯。相传当地许多山茶都由卢仝精心研制,它与南方茶迥然不同之处有三点:一是本身品质。南方茶是生津解渴的饮品,卢仝茶为防病治病的药茶。二是制作方法。南方茶用开水冲沏,卢仝茶着文火烹煮。三是用茶方式。南方茶捧杯品味,卢仝茶拿碗豪饮等,因为卢仝茶是药茶,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它的药性。正如卢仝《七碗茶歌》所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样几碗药茶下肚,大汗淋漓,神清气爽,就如神仙般超然尘世之外,称之为茶仙十分贴切恰当。

当然,作为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诗坛大家、茶仙名人,亲朋好友赠送一些南方木本茶叶尝鲜,自然也不会有意排斥,故在研讨卢仝茶文化特色的时候,应该坚持开放心态,不应排除饮用南方特色茶品。卢仝的《七碗茶歌》,就是记叙孟谏议给他送来南方茶叶后喝茶的痛快心情的。

附:王屋山茶仙砂壶

医道不分家,名道多名医。道士们在长期行医过程中,发现砂质器皿煎药性能良好。南朝高道、医学家陶弘景说:温汤勿用铁器。据说药王孙思邈晚年在王屋山采药行医,发现砂锅性质稳定,透气性较强,不易与药物产生化学反应,便亲自动手研制砂锅煎药。后来茶仙卢仝根据药茶的性能,在药王砂锅基础上,又加工制作了茶仙砂壶。茶仙砂壶不但可以避免与药茶发生化学反应,确保药茶发挥最佳药性,而且壶体细腻美观耐用,受热均匀不易糊锅,可实用可收藏,自古沿用至今。以致传到日本,形成煎茶道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