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反复发烧,昨天带他去妇幼看了发热门诊,第一次抱他去抽血门诊,他害怕得大喊大叫,就是不愿意配合护士阿姨,最后在我和他爸强力按压下,他被迫抽了血,这个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分钟不到,但我感觉自己对待一个三岁小孩太残忍了,真的特别痛心。 为了弥补他受伤的小心灵,在接下来等待验血结果的半小时里,我全程陪他玩耍,就是想让他尽快忘记刚才妈妈“强硬恐吓”的可怕形象。看他玩得很开心,半个小时也过去了,我决定起身带他去拿验血结果给医生看,这时我带着商量的语气对他说,你看妈妈陪你玩了这么久了,我们现在去“白叔叔”(他管给他看病,穿白大褂的医生叫“白叔叔”)那里看看好不好,我话还没讲完,他敏捷地躲我躲得远远的,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又戳中他内心的恐惧感了。 看着他躲在远处的门缝里,偷偷地看着我,既害怕我会接近他,强制带他去看医生,又担心我把他一个人扔在角落里,这种矛盾心理让一个三岁小孩去体会,真的又一次伤了我的心。我知道我不该对他说出那样的话,可一想到他发高烧难受的样子,我也只能选择暂时当一个“坏妈妈”。我慢慢走到他面前,对他讲道理说,妈妈只是去拿你刚才的验血报告给医生看,这回妈妈绝不会让你打针,我们拉钩好不好。他态度好像缓和了一点,主动和我拉了钩,然后我牵着他向诊室走去,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懂我刚才的“安排”。 后来快到医生诊室门口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了,好像开始对我心存戒备了,对我说,妈妈,你进去,我就在门口等你,我看他听话乖巧的样子,也就放心他站在门口,自己一个人进诊室了。 再后来,我答应他不打针的“诺言”虽然实现了,但还给他带回一大袋子药物。在回家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思考,我刚才的行为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不该以一个大人的视觉强迫一个孩子认同某种观念并去做出相应的行动,毕竟他们的认知还是在一个孩子层面,他们还无法承受一种叫做“不愿意却不得不去做”的人生体悟。 回到家,还没做半分钟的歇息,我就开始给他冲药物喝。孩子很不愿意喝,连尝一口都不愿意,我知道他喜欢喝果汁,刚好药物冲出来的样子很像橙汁,于是就说给他“橙汁”喝,他很欣然的接受了,并且几口就喝光了,主要是这个药的味道真的很像橙汁。 见他很乖的喝完了,我又冲了第二包药物,这回真的是难到我了,无论怎么劝说,他都不喝,于是我自己尝了一下味道,那个酸度我一个大人都很想拒绝,这叫一个孩子怎么能接受呢?我见父母把他嘴掰开硬往里灌,而他正在努力挣脱大人的束缚,这场景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叫父母不要强行要求他喝。 我停下这些“手忙脚乱”的活儿,静下心来想了下,等孩子状态恢复了,我对他说,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他很开心的说好,虽然眼角还躺着刚才挣扎时的泪花。 “你怕不怕病毒怪兽?” “妈妈,病毒怪兽会吃人的,好可怕呀” “那如果病毒怪兽爬到你肚子里不出来,还会在你肚子里生很多小宝宝,你会怎么样?” “妈妈,我是超级英雄,我会打败这些小宝宝” “可是你现在唯一能打败他们的方法就是用这些药物去消灭他们,当这些药物到达你肚子里,他们就会找到病毒怪兽,然后全部将他们消灭掉,这样你就不会发烧,肚子也不会痛了” “妈妈,这个药物真的会打败病毒怪兽吗?” “当然啦,妈妈答应你,我们拉钩好不好?” “好!我要打败怪兽咯!”儿子这时有点欢呼雀跃了,他拿起杯子,竟然大口大口的喝起来了,跟刚才还在一度挣扎拒绝的画风完全不一样了,我知道我给他讲的故事有了正面的效果了,看着他喝的时候那般乖巧样,既心疼又欣慰。这可能就是成长路上酸甜苦辣的味道吧。 昨天读了一本《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书,让我惊奇地发现,只有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以他们的世界观和他们沟通,效果会大不一样,我想我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喝下药物,大概刚好就是孩子渴望的那种心理需求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