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猛禽图鉴-隼

 零壹贰012 2020-09-15

隼属(学名:Falco),属于小型猛禽,食肉,为白昼出的猛禽,主要特征是翅长而尖,飞行迅速有力,体型大小各异。广泛分布在世界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今天认识一下分布于中国的隼属鸟类。

红隼

Falco tinnunculus

体长:27~35 厘米;翼展57~79 厘米;体重 150~185 克。

特征:中小型的隼,具有长而窄的翼,相当圆的翼端,长且相当宽的尾以及圆形的尾端。雄鸟头灰色,并具有暗灰色的斑点、放射状的深色过眼纹和一条单独的髭纹(与东亚没有分布的美洲隼F. sparverius 相区别,美洲隼的游荡个体可能出现在阿留申群岛)。上体红褐色,并在表面和翼上覆羽具有黑色的矛状斑点。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色(翼上无灰色)。尾部区域灰色,末端具有宽的黑色条带。下体为浅橙色,并具有许多黑色条纹。雌性亚成鸟具有明显的布满条纹的红褐色头顶和颈背,深色的过眼纹和髭纹,红褐色的尾部具有许多窄的深色条,末端具有醒目的深色带。偶尔有更浅白或沙褐色的个体被记录于朝鲜半岛和日本,是否为一浅色型或F.t.perpallidus 亚种个体尚不清楚。常身体垂直停栖于高处,翼端仅达尾中部。飞行迅速且灵巧优雅,振翅幅度较浅,盘旋时,两翼保持水平,尾羽扇动,在捕猎时通常依靠风或者快速的浅幅振翅悬停,然后俯冲至地面捕食,也会在空中捕获猎物。下体浅白色,但与飞羽腹面(的色彩)完全隔绝开。

裸区:喙很短,相对很深,喙钩锐利,喙整体黄色,但具有黑色的末端。眼圈黄色,虹膜深棕色。跗跖黄色,具黑灰色的爪。

分布:北至欧洲西部至俄罗斯雅库特南部,南至非洲南部和东南亚。北方繁殖的种群具迁徙习性。指名亚种F. t.tinnunculus 繁殖区贯穿欧亚大陆寒温带和温带,东至俄罗斯的勒拿河;F. t. perpallidus 亚种繁殖区东至俄罗斯雅库特和马加丹,向南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F. t. ihterstinctus亚种繁殖区从喜马拉雅山脉至日本。北方繁殖的有些个体会南下至日本南部和中国台湾地区越冬。

生境及习性:从泰加林和苔原带至开阔的平原、干草原、农田和城市郊区,从低地到山区。

鸣声:繁殖期十分吵闹,声音刺耳,会发出高亢的尖叫,kyikyi kyi 或者klee- klee- klee 的单音节锐利叫声,以及一系列浓重的stik stik stik 单音节叫声。其他时段通常无声。

燕隼

Falcon subbuteo

体长:28~34 厘米;翼展68~84 厘米;体重 雄鸟131~232 克,雌鸟141~340 克。

特征:中等体型的深色隼。具长而窄似镰刀状的狭长两翼,以及中等长度的尾部,尾端方形。雄鸟具有深灰蓝色的头部,白色的脸颊,突出的深灰蓝色的髭纹。上体中灰色,飞羽具黑色;下体奶油色,喉部至腹侧具明显的黑色条纹。胫部、肛周和尾下覆羽红褐色。雌鸟上体染褐色,胫部有深色条纹。不同于成鸟的灰色,幼鸟为深棕色,胫部和肛周橙黄色。尤其喜爱在低空追逐大型昆虫和小鸟。具强有力的振翅,间有短暂的滑翔。偶尔盘旋时,两翼会在腕部后保持一定角度,同时张开尾羽。

裸区:喙暗灰色,蜡膜黄色。眼圈黄色,虹膜深褐色。跗跖黄色。

分布:伊比利亚半岛、北非至堪察加半岛,越冬于非洲、印度和中国南部。指名亚种F. s. subbuteo 分布于俄罗斯马加丹、楚科奇地区、堪察加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库页岛和北海道、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和中国东部地区,偶见于中国台湾地区。迁徙时过境于繁殖区以南的广大区域。

生境及习性:森林和开阔区域,有树木的农田,以及日本和朝鲜半岛城市区域有树林的公园,通常近水源。停栖时直立于空旷区域或树荫中。

鸣声:在领域内具有重复的震颤的尖叫声klee-klee-klee… 或者有很凶的kew-kew-kew 声;亲鸟与幼鸟在繁殖后期以及在秋季迁徙期会以叫声互动。

黄爪隼

Falco naumanni

体长:26~31 厘米;翼展62~73 厘米;体重 雄鸟90~172 克,雌鸟128~216 克。

特征:纤细,近似于红隼,但略细长。雄性具有浅灰色的头和脸,无黑色髭纹。上体以及小翼羽和覆羽红褐色,缺乏黑色斑点,蓝灰色的大覆羽嵌入内翼。飞羽黑色。尾羽淡灰色,末端具有宽的黑色横带。下体为浅橙色,胸部和胁部具有小的黑斑。雌性幼鸟似红隼,但颜色更浅,无深色过眼纹和髭纹,上体浅白色。停栖时,翼端几乎接近尾端,并且比红隼更圆。飞行快速灵巧,振翅迅速,但较红隼显得僵硬,幅度较浅,较少悬停,但飞行中盘旋更多。与红隼相比,身体更短、翼更尖、尾更显楔形(即中央尾羽更加突出)。雄鸟的翼下颜色十分浅,初级飞羽下侧白色,与末端的黑色对比明显,翼下覆羽只有轻微的斑点;雌鸟的翼下颜色浅灰色,飞羽以外的区域更是暗灰色,腋下和翼下覆羽具斑点,但并无红隼那般明显。

裸区:喙很短,相对更粗厚,喙钩锐利,喙整体黄色,喙端黑色。眼圈黄色,虹膜深棕色。跗跖黄色,具白色的爪。

分布:欧洲和中亚,冬季迁至非洲的亚撒哈拉地区;也在蒙古和中国河北繁殖,沿海岸线迁徙。可游荡至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在朝鲜半岛也有报道。单型种。

生境及习性:集群生活于有林地的山丘和悬崖的开阔地带,草地和低密度的种植园,干草原和半荒漠。冬季可至稀树草原。在空中或地面捕食昆虫。

鸣声:繁殖期叫声响亮。飞行中常发出尖锐的三音节kyi kyi kyi,chay chay chay,或者不规则的jhee jhee jhee,与红隼明显不同,并且比红隼的声音更快。

红脚隼

Falco amurensis

体长:26~30 厘米;翼展63~71 厘米;体重 雄鸟97~155 克,雌鸟111~188 克。

特征:小至中型的深色隼,具有长而狭窄的尾和翼。雄鸟整体为纯灰色,具有更深色的过眼纹、髭纹和上体,胫部、肛周以及尾下覆羽为棕橙色。翼下覆羽为亮白色。雌鸟上体暗灰色,杂有近黑色斑纹,具有白色的脸颊和短而钝的髭纹,胸部有带黑色斑点,胁部有黑色条纹。胫部和肛周米色。尾部黑色,杂有黑色斑点,尾端具黑色宽带。年轻雄鸟介于雌鸟和成年雄鸟之间。幼鸟下体有明显黑棕色条纹,头顶褐色,上体具有棕黄色的羽缘。停栖时,翼端延伸至尾端,或刚刚超过尾端。飞行迅速而潇洒,追逐大型昆虫,并且频繁盘旋。

裸区:喙灰色,具淡橙红色蜡膜。眼圈淡橙红色,虹膜深棕色。跗跖橙红色(成鸟)或橙黄色(幼鸟),爪白色。

分布:东亚地区特有的繁殖鸟,迁徙时经过印度至非洲南部越冬。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中国东北,罕见繁殖于日本南部,偶见繁殖于日本北海道和中国台湾地区。单型种。

生境及习性:开阔区域,林地边缘,林地干草原,农田,停栖于树枝和电线上。迁徙时集群,并集体协作捕食,在空中或地面捕食昆虫。

鸣声:群体活动或群栖时,发出锐利的kikkikkik… 或者kew kew的尖叫声。

灰背隼

Falco colimbarius

体长:24~32 厘米;翼展53~73 厘米;体重 (F. c. insignis 亚种)雄鸟164~190 克,雌鸟155~205 克。

特征:体型小而紧凑,像微型的游隼,两翼同样短而宽且尖,尾也短,但有浅白的脸颊和几乎发白的眉纹,微弱的髭纹,浅白的后领。雄鸟具有浅蓝灰色的上体,褐色的颈背边缘,浅橙黄色的下体,并具有黑色的条纹,尾部灰色,尾羽具深色的宽次端斑,末端为白色。体型更大的雌性以及幼鸟则上体棕色,且相当斑驳,并具有浅白色的眉纹,下体布满浅褐色的条纹,尾上具有窄条纹,尾羽近末端具有宽的深色横带,末端为近白色。停栖时,翼端不及尾端。飞行中,可见雄鸟上体灰色,初级飞羽和尾上横纹深色;雌鸟褐色,具有几乎布满条带的尾部。在空中捕食猎物时尤其迅捷,转向快速、振翅迅速,两翼忽隐忽现,间有短暂的滑翔;盘旋时,两翼保持水平,伴随着尾羽部分打开。F. c. insignis 亚种和F. c. pacifious 亚种十分相似,但后者体型更大,颜色更深,同时F. c. insignis 亚种通常比北美或者西古北界的种群羽色更浅。

裸区:喙端黑色,基部黄色,蜡膜黄色。眼大,深棕色 并具有窄的黄色眼圈。跗跖黄色。

分布:繁殖于北美和欧亚大陆寒温带东至俄罗斯楚科奇地区,越冬于欧洲、亚洲和中美洲;F. c. insignis 亚种繁殖于俄罗斯叶尼塞河至科雷马河区域南部的泰加林,南迁越冬于库页岛、中国东部、韩国和日本,迁徙时广泛过境于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F. c. pacificus 亚种分布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阿纳德尔河至科里亚克地区、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越冬于中国,罕见越冬于日本南部。

生境及习性泰加林,林地干草原,高地,草地,沼泽以及具有矮树林的农田。冬季至沿海低地和湿地。

鸣声:在繁殖领域会发出刺耳而间歇出现的快速ki ki ki… 或者kui kui kui… 的单音节声,在报警时发出quik-ik-ik-ik 的单音节声。其他时段保持沉默。

猎隼

Falco cherrug

体长:47~57 厘米;翼展97~126 厘米;体重 雄鸟750~990 克,雌鸟975~1150 克。濒危。

特征:大型猛禽,翼长,基部宽,翼尖钝,尾长。成鸟变化颇多,但通常具有灰白色的头和发白的眉纹,不清晰的髭纹,头顶深色较重。上体暖棕色,羽端橙黄色较宽,致使背部和翼内侧密布黄褐色斑;下体米色,具深色的纹路和条带,在边缘和胫部处尤其显得宽和黑,形成“短裤”状深色区域。幼鸟和第一年亚成鸟似成鸟,但上体为黄褐色,髭纹也更为突出,眉纹更白,下体有明显的条纹,似“全深色的裤子”。停栖时,尾端稍超出翼尖。飞行有力,与游隼相比,两翼更钝,振翅慢而显得慵懒;盘旋和滑翔时,两翼保持水平,尤其是盘旋时。翼指深黑棕色,上臂处灰褐色,翼下具隐约可见的深色带,与更灰的飞羽形成对比。尾上具有为数众多的浅白色椭圆形斑点。

裸区:喙浅灰色,喙尖黑灰色,基部浅白,蜡膜黄色(幼鸟为暗灰绿色)。眼圈黄色,虹膜深棕色。脚黄色(成鸟)或者暗蓝灰色(幼鸟)。

分布:东欧至中国东北,F. c. milvipes亚种繁殖于中国北部和内蒙古,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迁徙经过渤海湾区域的中国辽宁和河北,游荡于朝鲜半岛。

生境及习性:森林,干草原,半荒漠,有悬崖的沙漠,低空捕食或从栖枝捕食。

鸣声:鸣声似游隼,大声的kyakkyak-kyak 或尖叫声keek-keek-keek ,通常繁殖期才发出鸣叫。

矛隼

Falco rusticolus

体长:50~63 厘米;翼展105~131 厘米;体重 雄鸟800~1320 克,雌鸟1130~2100 克。

特征:体型巨大、具有圆筒状的胸部、身材魁梧的隼,具有长而宽的两翼,翅基宽,翼尖圆钝。近似于大型的鹰属(Accipiter)或大小相似的??属猛禽。不似游隼那般具有显眼标记的“面罩”。成鸟体色多变,从几乎纯白至深灰均有,其中,中度灰色的色型最常见,分布也最广泛。白色型个体不会被错认,上体白色,杂有颜色不同的黑色斑点和条纹,翼尖黑色。深色型的下体布满黑色或暗灰色的条纹,与上体区别明显。深色型缺乏标志性的羽色特征,但明显较其他隼大很多。第一年幼鸟比成鸟颜色更深,上体呈现花褐色,下体具有浓重的条纹。停栖时,翼端只及尾部的2/3。飞行十分有力,看似从容不迫,但实际相当快,振翅僵硬(比游隼慢且浅),在水平飞行中追逐猎物;滑翔时,两翼也同样保持水平。在飞行中,白色型个体的翼下纯白,除此之外其他色型翼下覆羽比飞羽颜色更深。尾长,尾基宽,尾下覆羽长。

裸区:喙灰色,成鸟蜡膜和口裂黄色,幼鸟蓝灰色。眼圈黄色,虹膜深棕色。跗跖黄色(成鸟)或蓝灰色(幼鸟)。

分布:广布于欧亚大陆北端和北美。在东亚地区,分布从俄罗斯勒拿河东至白令海峡,向南至俄罗斯楚科奇地区,堪察加半岛和科曼多尔群岛,越冬于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偶见于日本北海道,罕见于中国东北。单型种。

生境及习性:苔原,森林苔原交界,岩质海岸,繁殖于悬崖或者海边峭壁;冬季喜海岸线,栖息于峭壁上。从空中、陆地和海上均能捕食。

鸣声:在领域内鸣叫,生硬的叫声类似游隼,但更慢,有更多的鼻音,持续时间更长的kak kak kak… 或者kwah kwah kwah…,在捕猎时发出keeak keeak keeak。

游隼

Falco peregrinus

体长:38~51 厘米;翼展84~120 厘米;体重 (F. p. calidus 亚种)雄鸟588~740 克,雌鸟825~1330 克。

特征:大型、紧实的隼,上体暗色,下体浅白色(如F. p. calidus 亚种)。头大,具有明显的髭纹(所有的年龄和亚种均有)。具宽基部的长翼,以及中等长度、宽基部的尾。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色型复杂,亚种野外识别相当困难。成鸟上体暗灰色,尤其是头顶、颈背和髭纹颜色最深。脸颊后部、颏部和喉部白色,下体瓦灰色,密布有泛白色斑点,暗灰色的尾上具有许多浅白色的狭窄条纹。相对于成鸟的灰色,幼鸟为褐色,其下体更接近米色而不是白色。有些亚种的成鸟颜色更深,例如F. p. peregrinator 亚种,体型更小,背部颜色更深,具有泛黑色的眼罩,下体深红褐色,密布暗灰色斑点;而F.p. pealei 亚种体型更大、更重,通常颜色更偏褐色,并且具有更宽的髭纹。停栖时,翼尖接近尾端。飞行有力、快速,振翅平滑而浅,穿插有短暂的滑翔;盘旋时,两翼保持水平,前缘稍呈现一定角度,两翼后缘平直。经常做精彩的俯冲。在飞行中,头和臀部显得较宽,两翼呈现三角形(类似于“臂宽,手窄而尖”),尾直,向后逐渐变窄;翼下铅灰色,密布一致的细纹,缺乏反差,有时与浅色的腰和尾部形成对比。

裸区:喙短而深,基本为灰色,蜡膜黄色。眼圈黄色,虹膜深棕色。跗跖部黄色至橙黄色(成鸟)或者蓝灰色至蓝绿色(幼鸟)。

分布:全世界广布,普遍不罕见。一些种群为留鸟,另一些则游荡生活,其他具迁徙习性。F. p. calidus 亚种分布于苔原带,俄罗斯勒拿河流域的泰加林至楚科奇地区(分布于阿拉斯加的F. p. tundrius 亚种可能也会出

现于该区域),堪察加半岛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冬季越冬于中国东北、华东和中国台湾地区西海岸。指名亚种F. p. peregrinus分布于欧洲至中国东北;F. p. japonensis 亚种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部,但也会到达中国东南部,并且在中国台湾地区繁殖;F. p. peregrinator 亚种分布于巴基斯坦至中国东部。有一些亚种只在局部地区分布,例如F. p. fruitii 亚种仅分布在日本硫磺岛;F. p. pealei 亚种在区内仅见于科曼多尔群岛、阿留申群岛和千岛群岛(已到达日本)。

生境及习性:岩质海岸、悬崖、城市、苔原、山区、沙漠,偏僻的岛屿。冬季可至开阔的乡村,湿地,河流和海岸带。

鸣声:在领域外通常无声,但能发出十分吵闹的刺耳叫声,在领域内进行警告时会发出带有威胁性的震颤声或者尖叫声kyek-kyek-kyek 或者 rehk-rehk-rehk以及shri-shreee-shreee 的哀叫声。

拟游隼

Falco pelegrinoides

拟游隼长度33-39厘米。背灰色,下体偏白,眼下具狭窄的黑色线条。似游隼黑色的翼尖与灰色的覆羽及背部对比较明显,腰及尾上覆羽灰色浅,下体色浅,以颈背具棕色块斑为特征。头顶及后眉纹也多少沾棕色。幼鸟褐色重,下体多黑色纵纹,颈背色浅并沾棕。

拟游隼分布范围:北非、中东至中国西部。在中国繁殖于天山及青海,越冬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

阿穆尔隼

Falco amurensis

阿穆尔隼长度:26-30厘米。雌性体型略大。

雌性头顶灰色具黑色纵纹,背及尾灰,尾具黑色横斑,喉白,眼下具偏黑色线条,下体乳白,胸具醒目的黑色纵纹,腹部具黑色横斑。雄性特征,胸腹部羽毛为浅灰色,无斑纹。亚成鸟似雌鸟但下体斑纹为棕褐色而非黑色。

阿穆尔隼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至朝鲜北部及中国中北部、东北,印度东北部有一记录。迁徙时见于印度及缅甸,越冬于非洲南部的南非、斯威士兰、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莫桑比克。在我国繁殖分布区甚常见,罕见候鸟于华东及华南。

常栖息于开阔的林地,沼泽、河流附近以及树木繁茂的草原。在冬季,它可能会出现在稀树草原和草地和城镇中。阿穆尔隼的主要食物是昆虫,包括蝗虫,蝗虫,甲虫,飞白蚁。小型鸟类和一些两栖类动物。

猛隼

Falco severus

猛隼体小,长度27-30厘米,头及上体深灰略沾淡蓝,下体浓栗色,颏皮黄色。亚成鸟胸棕色具黑色纵纹。

飞行甚是迅速,可越过森林,捕捉昆虫,似大型的燕。休息时多在树枝上。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在中国指名亚种为罕见候鸟于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海南岛的低地森林。

本文中,除:拟游隼、阿穆尔隼、猛隼,其他物种的文字内容以及手绘部分,来源于《东亚鸟类野外手册》

此书内容丰富,知识满满,全书共500页。

《东亚鸟类野外手册》是当代鸟类图鉴中的典范之作,英文版出版十年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无论从覆盖范围、内容丰富程度和绘图质量来看,它都是当之无愧的“辨识东亚地区鸟类的顶级工具书”。中国观鸟人必备!!! 

收录了东亚地区鸟类25目105科,已有记录鸟类共985种,外加源于其他区域但很可能出现在区内的19种,共描述了1004种。地理范围上则包括了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部及台湾地区,涵盖国内的东北、华北东部,向南经华东直至福建,除上述区域之外,对在内蒙古中部、山西,乃至华中地区观鸟也会有所助益。

书名:东亚鸟类野外手册

书号:978-7-301-30941-4

作者:马克·布拉齐尔(Mark Brazi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