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泉十美 浩如烟海的历代钱币,它们形态各异、书法多姿、品种繁复、色彩缤纷,一直吸引着无数泉友沉溺其中,如痴如醉。 然而,这个充满魅力的泉币世界里,有着许多诱惑与陷阱,赝品就是其中之一。
钱币造假,自古有之。层出不穷的赝品、仿品,加工品、臆造品等,如洪水猛兽一般充斥着市场。
近年来,随着造假技术不断提升,赝品越来越逼真,大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感。
不光珍稀古钱币,只要是热门品种,比如三字刀、大观折十、永昌、大顺通宝,雍正通宝、康熙罗汉钱、太平天国诸币等,赝品也开始泛滥,让众多泉友(特别是新人)买假吃药,蒙受损失。有些甚至走上弯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火眼金睛,明辨真假?
笔者认为,我们玩钱币,玩的是一种感觉;我们鉴定钱币,靠的也是一种感觉。
历代钱币,在风格、文字、材质、大小、轻重等方面不尽相同,锈色、包浆等也各有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凭借对一枚钱币的诸多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直觉等,去观察它,认识它,鉴别它。
下面以古钱币为例,谈一下简要鉴定心得:
这是鉴定真伪的首要环节。 比如:文字是古钱一大特色,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真品古钱文字清晰有神,笔画流畅,有些是当时的书法家甚至皇帝亲笔所写,颇有艺术水准(图1,2)。
(图1) (图2) 而赝品的文字,往往呆板无力,浅显模糊,缺乏书法和艺术美感。钱锈,也是观察的重点。
比如:生坑钱由于长期入土,往往带有绿锈、红锈、蓝锈等不同的锈,或多种锈掺杂在一起。真钱锈色自然逼真,锈块不易刮除。赝品锈色失真,一般如粉末状,用指甲轻刮容易掉落。
熟坑钱经多年摩挲把玩,一般钱体表面温润,锈色平滑,赝品则较为粗糙,火气重,不细腻。
(图3) 水坑钱,真品大多色泽发黄或发黑,表面无绿锈,有的呈金色(图3, 4),重量普遍要轻一些。赝品一般较难模仿。
(图4) 此外,我们对古钱材质也需留意。 (图5) 比如:先秦钱币,皆为青铜材质;唐宋钱币也一般用青铜铸造;直到明嘉靖以后,才逐渐用黄铜铸币。有些地区,因地制宜,采用特殊材质铸币,例如铁钱、铅钱、新疆红钱(图5)等。
我们可以将古钱轻掷在地,以听其声,来辨真伪。 一般来说,真品声音较闷、较哑。而赝品声音较响、较尖锐刺耳。当然,这也不绝对,声音闷哑的也不一定是真品。近年,有用真钱重新熔铸的赝品,我们不得不防。 用手掂量古钱的轻重,我们会发现:入土过的钱币,因长年受氧化腐蚀,其重量会减轻。而赝品由于是新币,往往比真品份量重,手掂一下,有重量集中下垂之感(垂重感)。
用鼻子闻古钱气味,我们会发现:生坑钱,通常带有泥土和绿锈的气味,而赝品常有难闻异味或油漆味,使人不爽。 凭借泉识与经验,以及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度,来判定钱币的真伪。比如:一枚与当前市场价不符,甚至相差较大的钱币,我们就需引起怀疑。
(图6)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对古钱的感觉,至于铜元、银元等钱币的鉴定,在此就不逐一说了。总之,评定钱币真伪,靠的就是这些感觉加起来的一种综合感觉(图6)。
当然了,笔者所说的感觉,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一定泉识和多年不断实践基础上的。鉴定钱币,切忌纸上谈兵,靠的是长期练就的眼力,听力,手感,嗅觉以及敏锐直觉与判断力。这一切,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在我们玩钱币也是如此,“过手钱币数万枚,不辨真伪也会辨”,此话并非戏言。
可以说,真正拥有火眼金睛,能一眼识真假的高手,几乎都具备多年一线实战经验,他们往往眼力好,话不多,无论哪枚钱币是真是假,只要凭直觉,就能十拿九稳,这便是一种自我感觉的升华。
平时,我们总是羡慕这些钱币界大神,可又有谁会知道,他们风光的背后,曾受过多少苦,熬了多少年,吃下多少药?才有今天的水平与境界。
不得不承认,如今钱币作伪技术之高超,已防不胜防,即使我们购买评级币,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只是降低买假概率而已。而有些业内高手和藏家对于假币,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便纵容了造假者和伪品继续肆无忌惮横行下去。
目前,尚未有一种尖端科学技术,能够绝对准确无误地判定任何一枚钱币的真伪。
钱币鉴定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提高鉴定水平,找到对的感觉,这才是王道。
当今钱币圈,鉴定专家大神比比皆是,笔者本不该在此班门弄斧,但有时实在忍不住,就啰嗦了几句,谈点粗浅认识而已。在此,请恕我多嘴了,谢谢。
作者简介: “十泉十美”,生于杭州钱币收藏世家,自幼酷爱古泉,曾举办个人钱币藏品展。工作之余,潜心钱学研究和写作,并陆续在《中国钱币界》、《浙江钱币》等刊物和钱币圈、浙江泉友会等公众号发表钱币收藏类文章百余篇。家中祖孙三代,为传承弘扬祖国钱币文化,孜孜不倦。
说明:本文为钱币圈征稿的原创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