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勾廷祥

 益博社会工作 2020-09-15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勾廷祥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9年4月11日,雾,周四

按:每次在院里或者在电梯里遇到勾廷祥老师,这位笑容满面、银发平和的长者,因为微笑或者打招呼认识,又加了微信。事事物物一直没有静下来把勾老师的讲述整理一下,他一直关注益博社会工作,关注邻里守望,希望像乡村一样更加开放和谐的公共空间,这是深植于内心的需求。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事。我找过勾老师几次,因为阴差阳错而未能如愿。2018年12月24日上午又去勾廷祥老师所在的医院看看,原来说要去找他聊聊,好长时间忙的不可开交。他说在协和医院六楼,谁知道自己认为汉画馆的医院是协和医院。到汉画馆才看到算是五层楼,不对,一搜地图在工业路,想起来了。上午聊一个小时,给我讲了粮票的故事,粮票本的丢失记忆,向地主送礼种地的事,老南阳的名胜,讲的具体而风趣。十一点多要去接勾阿姨,所以再约。下午复又去找勾老师讲了一段生活的记忆,他讲了四个老师对他生命的影响。

每每看到勾老师在院里围着楼锻炼,都为这个老人的精气神韵感染。去年南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准备举办一个退伍老兵事迹巡回宣讲,想找几个老退伍军人去演讲。我就给勾廷祥老师联系,他为人谦和爽朗,遇事态度冷静。原来他在参战前线后勤保障医疗队的,也得过勋章和证书,这些都遗失了,但肚子里装满的故事是说不完的。但后来不了了之就不在提起了。每次见都想问一些过去的事,但各忙各的,反而极熟的人往往放后面了。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勾廷祥

1

我叫勾廷祥,出生在南阳市卧龙岗西边八里地的罗庄,离南阳城西南十二里。我是1940年出生,解放那年七岁了。我姊妹五个,三个兄弟,两个姐姐,我最小,两个哥哥都有结婚了。那时候我们是种地户,地主的地多,刘相公庄供我们的地,没有牛农具,但劳动力多,跟现在承包差不多,到时候有收成了一家一半。罗庄原来庄上树很多,一般离很远就看见一大片树,一般就是村庄。1958年后就没有了,大炼钢铁砍的差不多了。

我记得老南阳商场有个城门,金汉丰大楼往东一二十米,外面是个护城河,老城河绕一圈。现在房子都高,把视野都挡住了,连河道也看不清楚了。马武冢,是个大墓在榆树庄。以前电机厂的位置,就是现在八一路跟工业路交叉口上往西北那个墓很大,上不去。在一个就是麒麟岗也是个大墓。1956年、1957年挖出来,衣服还好着,那是南阳古代的一个大墓。

我们庄上,有两姓地主,一家姓苏,苏家。另一家朱家,四家种地户,面朝西,前面有两个坑塘,一溜排看,庄上八户人家,有四家是勾家,都是大种地户,刘家四家,只有两家大种地户。庄上大门都朝西,有两个自然坑塘,住户都面朝水,地好有水。有一口老井养活八十多口人,这个井好,再大旱的天也有水,水也好,都是靠天吃饭。

2

第一次逃老日,1941年,我一岁。老日没进南阳市。那时候都有打更队,防火防盗保安全。联络队只负责维持治安,来南阳的日本人有些从朝鲜和东北人,侵华到南阳,他们在东北已经伪满洲国好多年了,西方文化接触早,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大。南阳当时还算繁荣,虽然战乱,天灾少,后来从日本占领去搬迁来好多学校、机关、单位,有人都有世界。咱们南阳也还是耕读传家。解放前上了小学一年级,当时经济还行,二哥,四个,五哥,上高小,高小上完去读初中,五哥在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就在五道庙老关帝庙那里有个简易师范学校,四哥是上的会计学校是个职业学校,在南阳天主堂南边。

解放前,大种地户有生产资料,有大牛(两头),能耕地,就相当于天然拖拉机 。一头驴,有车,用一个长工牛板干杂活,原来叫雇工,现在叫打工。种地户就是种粮大户,住地主房子,分粮食,柴禾种地户留着,那时候都是烧苞谷杆、苞谷芯,都是晒干堆成垛,芝麻杆、花柴都是硬柴,最害的是麦秸,但点火还要麦秸。父母都不容易,我六七岁的时候能跟父亲一起跑。

小的时候,就去过地主家一次。那时候我们承包苏林仓,有别人拱我们种的地,过去就是九月九掐地。地种了了,农闲接茬不受损失,拉麦除地。我父亲听到信息后去跟地主送礼,才知道地主家在哪里。那时候送礼就是在往靳岗街去的坡桥油坊灌的香油,自己拿点芝麻榨的香油,用油罐灌一罐香油。原来的油罐都是陶罐,可以长时间保存不变质走味。去的时候拿了一罐香油,三四个高粱杆锅拍子,纺花浆好,几桄盘线。

去了之后,从罗庄到赵西庄到地主家里。地主家门朝东有个过道,门前铺着石板。先进去找账房先生,账房先生是分粮记账的,说老九过来了。父亲排行老九,都喊老九。地主出来了,说老九来了,他也知道来意,父亲扑腾一下跪到地上,我也跪下在那里。中午,地主招待我们吃饭,第一次吃火锅,是个老式铜火锅,吃里豆腐、丸子、花卷馍,还有几个小菜,红薯杆腌的,印象很深。我跟着我父亲去说情,亲身经历,所以总感觉老里很难。

3

解放前在曾庄,孙连仲在那里办的学校,南石医院往南走一点,在那个学校上过一年,解放后到1950年庄上才办学校。刚上学时,是一个本村办的复式小学。小学只有三间北屋和一个院子,也只有赵天赠一个男老师。他个子高,白净脸,镶个金牙,说话金牙特别显。一个人把学校管理的井井有条,我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把西边北屋三间西边两间隔开做教室,东边一间做住室兼办公室,原来没有读书机会,现在一翻身都有机会读书了。岁数小的七八岁,岁数大的四十五岁都有。赵老师从实际出发,办了一个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都有的算式班,大的读二年级,小的读一年级。我个头小坐在第一排,那时候开始了启蒙教育。上课时赵老师给二年级上,一年级学生自己看书,后半时给一年级讲课,二年级复习,体音美一起上。晚上,赵老师还给我们上珠算课。印象最深的是赵老师把毛主席戴八角帽的头像两边用红纸写的一幅条幅。用毛笔蘸胶水写字,在笔迹上撒满黄小米,红纸黄字很显眼,就是鲁迅的那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小学就入少先队,初中学会理发为全班义务理发。

方明华老师是我高小五六年级班主任,高高身材,微微驼背。他对我有慈父般的爱。上初一时,他了解到我的胃痛病是吃冷食物引起,在我回母校探望交代我把食物多在嘴里嚼嚼,让口腔液为食物加热。临走的时候从上衣口袋里给我掏出五块钱塞到我手里说,这五元钱够交一个月的伙食,以后注意别吃冷食。他让我感到润物细无声,帮人要从小事做起。也因此,在以后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就成了我的信条,尽最大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4

1955年秋期我考入南阳市第六初中,那是解放前天主教会学校,原名安西满中学,位于南阳城西八里靳岗天主教堂的土寨内,学校实行寄宿制,不论离学校多近就在学校吃住,那时候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初中三年闫学全老师担任我的班主任。他个子不高,说一口浓浓的内乡话,粉笔字写的好,人很有特点,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特别是学生干部和团员。我们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想额外再多学点知识,就和家在学校旁的李惠文同学商量,晚自习后大家都休息了准备个煤油灯带上书去李惠文家开夜车学两个小时,三天后有同学报告给闫老师。闫老师给我们严厉的批评教育,要求我们时时处处严于律己。

大学六年间,得到了众多恩师指导,其中姜素玉老师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姜老师是四医大一附院门诊部护理科医师,她为我治好了头疼、失眠、记忆力减退的毛病。从小争强好胜,个子不高,但敢挑重担。1956年秋天,全国出现流感大流行,大部分同学得发热头疼毛病而停课,我和班里极少数同学担负起送药送饭的主任 。开始复课后,我却得了头疼发热的流感症状。在暗淡的寝室里看书,头痛十分难忍了,就闭眼休息片刻。六天后虽能上课,但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也通过打自尿、针灸、巴氏合剂,都没有效果。由于失眠,成绩下降,光上医院。给我治疗的姜素玉老师凭借经验怀疑我又其他毛病,让我检查眼睛屈光怎么样。后来,医生诊断后说我是远视加散光。后来姜老师一看说我是视疲劳引起的头疼,继而失眠。矫正视力就会好的。因为配镜需要近二十元,那时候一个月才八元津贴,刚上大学一年级。我给二哥去信把处方寄过去,二哥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带我去配镜。在姜老师的指引下,完成学业。现在想想,现在的孩子小学到大学一半要戴眼镜都是屈光不正所致。

我在解放军四医大毕业,毕业五十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恩师情》,小学老师一二年级赵天增记忆犹新,高小的方明华老师在人生道路上引导我走好每一步,初中的闫学全老师教我三年,高中有点淡漠了。1961年保送学习特招复习耽误了。最后还是给了一条出路,最后保送到四医大去了。1966年到1972年也是天意分到福建对台一线,那个时候内陆好地方不让去,大多都分到新疆、云南、昆明、西藏等地。回来的时候,往家里寄东西,我在地图上一看老河口离家最近,就寄到哪里,用火车托运回来,实际上是跑了冤枉路,费了很多事。

后来转业到七六八医院,现在还在协和医院负责医院工作。每一天都尽心尽力的干点事,发点光和热。进入暮年,总感觉人生苦短,年华已逝,但回忆往事,每一步都得到领导、老师和家人朋友的无私帮助和关心。现在正处在社会春天的到来,不忘初心,珍惜现在,乐观未来,以青春的心态笑对每天的生活。

【后记】这是一篇断断续续持续四五个月的整理,因为讲诉的资料丢失,大多是凭着记忆和原来的日志上的东西。即便如此,依然可以从点滴讲述中渗透的那种浓浓的乡愁记忆,还有对帮助过的老师的感念。更多的是让我见证勾老师和阿姨的相濡以沫,虽不多言,但行胜于言。每每看到他骑着三轮去公交站点接勾阿姨,坚持不懈的锻炼身体,乐于助人的善行义举,更多的是他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依然用所学知识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仍然发着光和热。

城市文化的空心,曾让勾老师忧虑与怀旧。原来乡村空旷,但邻里守望,与人为善,与人为伴,家长里短,互帮互助,见面寒暄,感到像一家人一样。但是越来越高的楼,钢筋水泥凝固的城市让人与人之间,见面不相识,缺少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会打折。勾老师也曾问过我,我也曾想过这些事,但项目设计还要跟有关部门沟通,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才是真正的困窘。

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勾老师和阿姨都是见面微笑的典范,也是我们这个家属院的一团活。我很欣慰的看到,勾老师对过去的满意,对现在的珍惜,对未来的乐观,是这个老人和家庭最高兴的心态,此刻他站在了生命和灵魂的高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与社会工作不谋而合,也是社会诊断和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渊源。愿每一个老人都健康长寿。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为2018年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老年人社会参与示范项目,蕴涵了社区漫步、长者陪伴、地名文化、活态传承介入方式,老南阳讲述一些历史,当然红色文化也是一个考虑对象。通过探访、沙龙等一系列方式,鼓励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记录老南阳的热情。让老南阳人眼里的老南阳故事,通过媒体平台或者网络渠道,感受老南阳有血有肉的风情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生在老南阳优质精神,链接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时空通道,形成强大的气场,凝聚南阳的精气神。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通过社工引导老南阳讲老南阳,可以提升老人们的人生满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个人的城市记忆,汇聚成点线面结合的丰沛的而不是单薄的历史画面和现实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