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审题求“准” 这套资料很好,但在运用过程中一定要大量运用学生熟悉的文章、场景。不妨从歌词、名著、流行的动画片、时事热点中找素材。 作文审题的终极目标是准确到位、不偏不倚。可以说,准确审题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作文保险分的“奠基石”。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单个词的审题方法 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这种形式浅显而醒目,较为容易。 如:2015年福州作文题目: 生活中时常可见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等情景。让,是待人接物的素养;让,是宽宏大量的胸襟;让,是聪明睿智的取舍。 请以“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正确立意 写好本文的第一步,是准确析读提示语中的关键字词。如,由“互让”这一提示语,我们会想到,作文的材料可以涉及多人关系,可以写师生、同学、亲子之间的故事;看到“礼让”这一提示语,我们会想到,“礼”是一种秩序,更多表现出一个人的素养;提到“谦让”,我们都会有一个共识,谦让是君子、绅士的风范与高风亮节;说到“忍让”,我们会想到,忍让是受到委屈,吃了亏,有割舍,却愿意承受的宽宏大量;而提到“避让”,我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提及“退让”,我们都肯定会联想到“六尺巷”的典故美谈。 2.选择文体 由于文题是观点型话题,因而如果写记叙文,就一定要写成情感类或感悟类的作文,即在文中写出人物“让”的精神品质、“让”的思想境界,或者“让”的聪明睿智等,写法上,必然要采用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的写法。如果写议论文,就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自己对“让”的认识、见解与看法,并且要围绕自己的观点,灵活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充分的论证。 3.推敲写法 我们不妨试着给“让”进一步组词。除了提示语提到的“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我们还可以组出许多与“让”字相关的词语,如:让座、禅让、当仁不让等等。有了这样的组词过程,我们就可以把文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当然,我们也可以围绕“让”字展开联想。如,我们可以联想与“让”相关的故事、典故;孔融“让梨”、王泰“让枣”、魏武帝曹操“礼让一寸”等,从而忆古思今,将与“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对照。从中选准自己最能驾驭的“焦点”,在“虚”“实”之间,找到最佳的“结点”。审这类题时,既要弄懂题目词语的本义,还要明白其比喻义、引申义、象征意义等;既要能够化实为虚,如2015年镇江作文《补》;又要能够化虚为实,如2015年柳州作文《坚守》。写作时要放开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还要力求内容形式的创新。 (二)短语的审题方法 1.偏正短语的审题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偏正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后面的名词。但从作文审题的角度分析,中心词只是规定作文取材的对象或者范围。这些词语,通常才是“题眼”所在。只有抓住“题眼”来组织材料,才能做到中心明确。 这类题目有:2015年四川绵阳作文题《劳动的颜色》,陕西卷《我的老师》,天门的作文题《春天的邂逅》,衡阳的作文题《爱的力量》,常州的作文题《温馨的设计》,辽阳的作文题《如花的青春》等。 2.动词性短语的审题 作文题目中有动词或者是动词性的词语,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充当谓语的词语,那么,这个词往往就是“题眼”,选材和立意,都围绕这个“题眼”来确定。 这类题目有:2015年南京作文题《想想别人》,连云港作文题《凝视生活》,盐城作文题《从未走远》,随州的作文题《与平凡相伴》,义乌的作文题《我长大了》等。 短语的审题举例:2015年山东临沂作文题《那一支春天的歌》。这个题目是偏正短语。 这支“歌”可以是本义上的歌曲或诗歌,也可以指人的道德心灵和行为举动,还可以指生活中的事物或社会中的力量。这支歌是“春天”的,春天代表着希望和活力。经历了冬的严寒,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给人以舒适和向上感。 从题目的基本义立意。在这个题目中,“春天”和“歌”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如果从题目的基本意义出发,可以写一篇歌颂春天的散文,以写景为主,抒情为辅。还可以把“那一支春天的歌”当作故事背景,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或师生情的记叙文。这种立意四平八稳,如果语言适当出彩,是完全可以得高分的。 从题目的引申义立意。春天的歌,可以代指某种温暖人心、积极向上的行为和力量。比如,亲人间的相互扶持、同学间的互帮互助、邻里间的相互关心、陌生人之间的义举善行等等。这种立意,显然要高于上种,在主题方面更显深刻。 还可以把歌者的范围加以扩大。那支春天的歌可以是古人唱的,可以是自然界的动植物。如以某位古代诗人为中心,借他的诗歌描述其高贵的人格、高贵的情操,抒发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又如写鸟鸣蛙鼓、流水清风等自然界的某种声音变化、反映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也是别出心裁的做法。 (三)完整句子的审题方法 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作文题目较长,宜采用“切分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范围、题眼、数量、人称”等来分析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和要求。 例如:2015年上海作文题《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这个题目可切分为“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等三部分。 “尝试”一词是文章的题眼,指的是生活中我们尽自己努力去尝试做的事情,一般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行文中,要紧扣这一词语来写。“尝试”是一个动词,可以写作尝试努力学习等,如学习小提琴、学习围棋等,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耐心去做,确定好目标,努力尝试,最后才能接近成功。同时更不能忽视的是题中的一个短语:“不止一次”,对比一下“我努力尝试”和“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就可以发现;这里的“努力尝试”是我们尝试过做很多事情,但可能就只有一次,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的限制“不止一次”需要我们的作文当中一定要提及多次尝试去做一件事情。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道题目的意思便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或达成某个心愿,“我”锲而不舍、想方设法地进行两次以上的“尝试”。那么可以选择的立意便不难得出:坚忍不拔、执着于信念、勇于从头再来等。以此为写作目的,可以从学习、生活、爱好、自然界等不同范畴选材。尝试是成功的开始;尝试需要勇气、信心和坚定的信念;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不要害怕尝试会失败;尝试能增加经验,丰富人生等等。 此类题还有:2015年,眉山作文题《有一种记忆叫温暖》,安顺作文题《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咸宁的作文题《是苦也是乐》,长沙的作文题《书,我的良师益友》,青岛作文题《身边风景也动人》等。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补题。首先,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往往对我们作文的选材、主题、文体等有所提示或限制。读懂了这半个命题的含义,才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写作特长等将题目补充成一个自己有话可说且能说好的题目。其次,反复斟酌备选的半个题目。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精彩的题目,补题时还要考虑自己最擅长写的文体。第三,反复斟酌题目与主旨的关系。要在备选的一组词语中,进一步提炼出更有新意的、更能体现时代要求的词语,做到平中出新,平中出奇。第四,反复斟酌题目与文体的关系。要求中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 例如:2015年贵阳作文题:《为________让出一条道》。 1.补充题目,确定对象。 补充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是物。因为补充的对象一确定,立意也就确定了。所以一定要慎重。比如,“为蚂蚁让一条道”,就确定了关爱生命的主题。补充题目也有讲究,比如为产妇让道可以补充为“为生命让一条道”,这是一种比喻的补充方法。 2.精准审题,立意高远。 “让道”即让开道路,以免阻挡别人。也有行个方便,给人腾出路的意思。“让道”的方式有停下来,让别人先过;有让出一边,让别人与自己能同时通过;有此道让给别人,自己走别的道;有停下自己的道,开通别人的道。“红灯”停,“绿灯”行,你停我行,畅通无阻,也是“让道”的方式。本文的写作对象由横线上所补充的内容决定。为弱小者让道,为急需要帮助的人让道。那是关爱,是美德;为自己的对手、仇敌让路,那是宽容,是气度;因某种权益为别人让道,那是智慧,是韬略。 三、话题作文(也适用于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话题作文一般要求学生自拟标题,而所给的话题又具有很大的宽泛性、抽象性,千万不要把话题当作文的标题。写话题作文时要遵循“小角度,具体化,易表达”的原则,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仔细审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要做到三审:审材料或提示语,审话题,审题目要求。研读提示语,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明确话题作文的要求,根据话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然后从中抓住一点,进行写作。 (2)找准入口点。 要选取最佳、最小的切入口,确立文章的主题。话题作文不受文体限制,因而变得广阔无边,在写作时要注意将话题加以限制,把题目变小,“以小见大”,将宽题变窄。 (3)精心拟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使人耳目一新,所以考生要匠心独具,精心拟题,并根据文体、内容和中心反复推敲,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独到。 (4)注意点题。 一般话题作文容易偏题、离题,结尾一定要适当点题,将之与所给话题联系在一起。 例如:2015年杭州作文题。 著名学者金克木,年轻时曾是大学图书管理员。一次,他偶然看到某位大学者的一份借书单,心想,大学者都要阅读的书,一定很有价值。于是,他一有时间就找来书单上的书阅读。渐渐地,他读的书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学问越来越深厚。只有小学学历的他,最后成为在文学、史学、翻译等诸多领域卓有成效的学者。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这是材料作文,审题时应注意: 1.抓取关键信息,确定立意方向。材料中多处提到“借书单”“阅读”“读书”等关键词。金克木通过阅读,改变了自身知识的不足,成为屈指可数的北大外语系教授。这说明,阅读的重要性是立意的基本要素。由此,可以把文章确定为“阅读改变人生”“阅读使人成功”“阅读使人认知飞跃”“求知改变命运”等立意点。再从金克木向别人学习借鉴的角度立意,可以确定“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方向”等立意点。 2.写好标题,新颖亮眼。有的考生拟《让墨香浸染你的灵魂》显得诗意无穷,含蓄蕴藏;有的考生拟《读书,令人受益匪浅》一目了然,也不失为可取;有的拟《书籍,我的良师益友》虽然稚拙,但恰切,也打眼。 3.灵活表达,旨在情意。写议论文,表达对阅读的认识或看法,比如有的考生谈“读书正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读的书越多越广,收获的就越多越好”;有的考生谈“书籍好像循循善诱的导师,以无形之理,教人生命真谛”;有的干脆从心灵出发,从认知立场,道德素养等多个立场去写,抒发胸中感慨,揭示人生哲理。“阅读”这个话题人人都能说出点门道,不必拘泥于形式。 (2015,济南)请以“那声音常在我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 1.析题目。 “那声音常在我心田”,这个题目可拆分成四个关键词:“那声音”“心田”“我”“常”。 其中,“那声音”是写作对象,是写作围绕的中心;“心田”是写作重心,突出“那声音”带来的深刻感悟与独特体验;“我”是写作的主体,“那声音”可以不是自己发出的,但声音带来的感悟却是自己的;“常”突出了“那声音”回响在耳边的经常性、长久性。 由此可知,写作本题的关键是立足生活,写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真实、深刻的感悟,突出“那声音”之于自我生命及心灵的意义与价值。 2.定对象。 这道作文题目的题眼为“声音”,而“那”字表明“声音”要有所指。“那声音”可以是实指:如大自然中的风雨声、校园中的读书声、歌声,生活中的掌声、叮嘱声等;也可以是虚指,如从心底发出的“我一定能行”的声音、偶像名人对自己的激励声、社会舆论的批评点赞声等。同时,“那声音”可以是中听的,也可以是不中听的;可以是悠扬的,也可以是沉郁的…… 3.吐心声。 “声音”是抽象、缥缈、难以捉摸的。写作本题,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去倾听,还要用心灵去感悟,要悟出“声”外之“音”。如我们可以写声音相关的故事而引发的联想,从声音中领悟到哲理等。 4.选文体。 考生应选择最有利于讲故事、发感悟的记叙文为佳。可以叙述自己聆听某种声音的经历,细致地描写这种声音,然后写出聆听之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边叙述描写边抒情,感情要真实。 5.情动人。 (1)天籁之声很动听。 燕子呢喃、蜜蜂嗡嗡、小草发芽,这是春之声,它告诉我们:要珍惜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珍惜人生最美好的季节;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 (2)父母之声很动情。 父母的叮咛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父母的激励声引领我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地进取。 (3)校园之声很动人。 老师神采飞扬的讲解声,班主任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同桌之间的讨论声、鼓励声……立足于师生情、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描写自己对老师、同学的深深怀念。 (4)自然之声很心酸。 不知何时,“沙尘暴”呼啸而来,人们避之不及;不知何故,网络上一时谣言遍布;不知为何,黑熊在呻吟,长江鲟在哀鸣,屠刀下的狗狗在痛叫……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5)消失之“声”要留住。 曾经这里蛙声一片,曾经这里鸡鸣狗吠,曾经这里马嘶牛哞,曾经这里村头集市的吆喝声……童年熟悉的乡音,如今渐行渐远,留在心田的是珍惜与回忆。 【满分作文】 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三年时光匆匆,我深深眷恋着我的校园,因为这里有百听不厌的读书声。 每一次走进校园,朗朗的读书声都像一缕缕清新的风,吹向我的耳畔。那声音,像一曲跌宕有致的乐章,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每一声都回荡在我的心间。 当读书声响起时,其中,有的声音浑厚,有的声音清脆;有的如铿锵击鼓,有的如绵绵细雨,都在微微润湿的晨风中酝酿,令清晨的空气也带着丝丝甜味。 读书声诵读着经典:宋濂不畏艰难求学,令我们深深赞叹;吕蒙终于醒悟读书,令我们刮目相看;花木兰勇于替父从军,令我们传唱不衰;口技人独自精彩的表演,令我们叹为观止。每一次朗读都令我受益匪浅。湖心亭上,张岱绘“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声声吟咏,展现水天一色的美景;桃花源中,陶渊明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声声吟咏,唱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岳阳楼上,范仲淹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声声吟咏,责任填满我们的胸膛。 朗朗的读书声,带着我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穿梭。走过赵县的赵州桥,那饱经沧桑的石板,令我心生感慨;徜徉苏州的园林,那独具匠心的轩榭池沼,令我心驰神往;登上泰山的绝顶“一览众山小”,令我心潮澎湃;飞跃咆哮的黄河,看汹涌的浪花,令我心头激荡。 每一次踏进校园,听到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我身上所有的倦怠都悄悄溜走。我的步伐不由加快,似乎有种无形的力量推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每一次踏进校园,听到传递快乐的读书声,我都情不自禁地微笑。因为,这声音里有我对知识的渴望,有我们纯真美好的友谊,还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殷殷期盼。每一声,都在我的心田绽开美丽的花朵,采撷雨露,迎接朝霞。 毕业前夕,我们再次齐读经典,然而,在嘹亮的诵读声中,我听出了“惜别”,听出了“珍重”。中考前夕,我再次来到校园,校园里寂静无声。我竟情不能已,仿佛曾经的读书声依然回响在我耳畔。 考场上,回首三年时光,有很多话想说,却最终汇成只言片语:别了,敬爱的老师;别了,亲爱的同学。在以后的读书声里,我将带着新的梦想扬帆起航,驶向心灵更广阔的领域。 【名师点评】在考场作文中,一说到离别,很多考生会着重刻画离别的场景,而这篇作文独辟蹊径,将“读书声”和“离别”自然结合,在百听不厌的读书声中,道出了“离别即带着新的梦想起航”,赋予离别新的内涵。 第二讲 构思要“活” 构思就是根据文题或材料,结合要求,对本次作文进行全面的考虑。那么,考生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思维来开创考场作文构思方面的新局面呢? 一、角度要“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越是常人不易想到的写作角度,越是奇妙无穷。考生在构思考场作文时,如果能从常人不易想到的角度入笔,切入生活、表现生活,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顺序要“活”。“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构思还体现在对情节的设计上。文章情节必有高潮。没有高潮,情节就没有起伏;缺少波澜,难以吸引读者。而情节的高潮需要组织和铺垫。靠什么来铺垫?就要靠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 三、结构要“活”。文章的结构要灵活多变,一波三折,曲径通幽。在众多方法中,“抑扬法”尤为多见,考生屡试不爽,运用时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从而使文章收到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2015,昆明)请以“语文课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语文课上”是一个表明时空范围的短语,写作面看似很窄,其实不然,它需要考生思考、拓展的内涵很多:谁在语文课上?在何处的语文课上?语文课上发生了什么?语文课给了“我”怎样的情感体验?“我”为什么要写它?这类问题不仅给予考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也提供了多样的写作方向,成为考生审题构思的具体思路。 具体构思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写“事件”,精心写好语文课上的一个故事。如:开心的事、幽默风趣的事、动人心魄的事、恶作剧、课上风波、别开生面的语文课等等。 2.写“人物”,刻画人物的鲜活形象。如:以“语文老师”为题材,通过语文老师上课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其个性,突出其鲜明的形象特征。 3.写“课堂内容”,以语文课的内容为核心,阐明某一主题。如:通过学习《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做人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精神。 4.写“语文课的美丽风景”,通过一组“语文课中的美好事物”展现语文课的“美”。如:读《三峡》,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河流的壮阔秀美;读《过零丁洋》,我们感悟到古代仁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之气等。 【满分作文】 语文课上 听雨时,也是我头脑最清晰的时刻,同时也是最能让我心事如潮的时刻。——题记 又是夏雨倾盆的时节,总喜欢隔窗听雨。从前不懂得聆听,是因为不曾懂得语文之美,而今,在语文课上,我将词赋诗曲如雨般聆听。语文课不只有写作、词语的解释,更有一种情怀,一种情结,一种精神的升华。 我喜欢把上语文课比作听雨,是因为语文如雨一般能够荡涤人心。 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如万马奔腾般的雨声是冷漠的外表下一颗炽热的心。听!“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和煦春风般的雨声。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如尘咏悲叹般的雨声。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如悠悠羌管般的雨声。听!“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愁池”,如绝尘回响般的雨声…… 真像雨声啊,在语文课上词赋诗曲如雨般成了修饰感情、寄托心声的使者,让他俘获人的内心,肆意渲染。唯有语文能够承担起那份感恩,那份执着。 雨雾朦胧,让人恍若走进了曾经。去聆听那天外之音——“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去观赏那长安秀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去体会那沙场悲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所以,我感到语文课如一阵雨,每当下课,却总有些从雨给我带来的幻梦中惊醒的畅快和怅然若失的沧桑。 在语文课上,曾学过一曲词,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是语文告诉我们,人生境遇不同,看到的听到的景象也各异。 顿时,狂风起,雷电吼,大雨下,我感受到了语文的生命,狂风告诉我,“君子当行如风”;雷电告诉我,“君子说话掷地有声”;大雨告诉我,“人当活得淋漓尽致”。 一切又归入平静。窗外,大雨依旧,风景仍旧,多了的只是心灵的喘息,岁月的回响和心灵的升华。 语文课上,书声依旧,雨声悠远…… 【名师点评】①构思新颖,妙趣横生。作者将上语文课比作听雨声,源自语文课的无穷魅力,也缘于语文课和雨声的许多相通之处,如:有声、有形、有味。基于两者众多的相似之处,作者进一步将语文课具体化,将它幻变成诗文名句中的各种雨声。这样的构思,大胆,富有创意,且新意盎然。 ②积淀丰厚,意蕴深远。文中众多的古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引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诗词文化积淀。 第三讲 立意要“深”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即文章的主题,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了千古文章意为高的观点。综观2015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满分作文,因立意而胜出者不在少数。考生如何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做到立意深刻、高远,是有法可循的。 一、留心生活,由小见大法 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小人物,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时却能表现出大的思想、意义。中考作文中,考生不妨借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善于类推,由此及彼法 由此及彼,即运用发散思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针对此类立意的文章,作者可以通过横向、纵向组合的方式展开笔墨,在横纵对比中表达主旨;也可用板块式行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文章的主旨,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为丰厚,更为深刻。 三、关注热点,由浅入深法 作文时,考生要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四、展开联想,由实到虚法 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而且要揭示其蕴涵的精神实质,即由对现实中某一事物的描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虚拟内容。 (2015,黄冈)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从前,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有人却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的。”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要求: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600字以上。②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满分作文】 洞察躲在困难身后的机遇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寻找光明。——题记 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里的鞋帽会大有市场,读了这则故事,我认识到人们做事情要勇于尝试、敢于冒险,学会革新,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最恶劣的环境孕育了最绚丽的极光;最寒冷的北极风造就了最坚毅的爱斯基摩人。困难永远和机遇共存,挑战与辉煌同在。睿智的目光才能发现潜藏的机遇,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清醒头脑,洞察躲在困难身后的机遇。 上世纪50年代末,一个英国鞋厂和一个日本鞋厂的推销员同时到达太平洋岛国推销产品。这个岛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文明程度极低,百姓还光着脚,他们不穿鞋,也没有穿过鞋,不认识鞋,更不了解鞋,在这里推销鞋子困难重重,简直是天方夜谭。英国推销员非常失望,抵达后不久,就给上司发回电报:此地人均不穿鞋,产品无销路,近日即回国。而那位日本推销员给上司的回电则是:此地人均光脚,亦无穿鞋历史,产品销售潜力大,拟常驻此地。结果日本鞋厂迅速开发了这个巨大的市场,使企业享誉全球,并在30年后收购了那家英国鞋厂。这不正说明:毫无希望的背后往往潜藏着机遇,困境恰恰是许多成功的前提条件吗? “毫无希望常常是化装了的机遇”。面对困难,不失望,不放弃,勇敢面对,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巨大潜力。在浩瀚的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水又冷又暗,几乎没有人相信,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还会有生命存在。但偶尔闪烁的小光点告诉人们,那里生活着一种会发光的小鱼,它们就像一盏盏玲珑的小灯笼,驱散阴冷,照亮希望。失望,黑暗,严寒,算得了什么? 人生注定要去承受许多挑战和痛苦,面临挑战的经历可以使你得到锻炼和成长。困难可以是失败的借口,也可以是成长的契机。弥尔顿失去了视力,却写出了异常精彩的诗篇;贝多芬没有了听力,但完成了更为动人的乐章。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不眷顾自己,殊不知它无处不在,关键是被困难阻挡的时候,我们能否越过困难找到它,然后抓住它,利用它。 黎明前的黑暗是漫长的,面对困难,我们要睁大黑夜给我们的黑色眼睛,用它寻找光明。洞察躲在困难身后的机遇,然后把握它,拥有它,一路向前,直到旭日东升,朝霞满天! 【名师点评】全文立意高远,给人以鼓舞。“困难永远和机遇共存,挑战始终与辉煌同在”,“毫无希望常常是化装了的机遇”,这些语句音调铿锵,诗意浓郁,且富含哲理。行文上,作者以点带面,详略有致,事例新颖典型,极具感染力。 第四讲 选材要“精” 有人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文章的立意、结构和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人的灵魂、骨架和肌肉。一篇文章中,立意和结构再好,如果没有内容(即材料)去体现,也是水中月、镜中花。 一、撷取时代“浪花”,选材鲜活典型。 考生要及时捕捉到那些新生事物,敏锐地撷取时代的“浪花”,选择鲜活典型的素材。考生也可根据对社会的观察,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事迹,选取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选取不为人知的新鲜事物,选取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使文章内容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选取动人镜头,选材真实感人。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最能拨动读者感情的弦,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根据写作需要,认真选择那些能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间、动人镜头和感人画面。 三、大胆转换视角,选材新颖别致。 “干花不如鲜花美。”选材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由于考生生活阅历浅,不是每个考生都能捕捉到新的信息。这时,可以大胆转换视角,弃故纳新。有些内涵丰富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若能巧妙地转换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必定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避开人云亦云,选材独特创新。 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选择突出自己体验的材料,经过几轮精心地筛选,留下那些典型独特的材料,则能使文章在选材上“以一当十”,收到震撼读者的效果。 (2015,南京)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说:“当你做早餐时想想别人/别忘了喂鸽子……”因为这世界有你,有我,也有他(它)。请以“想想别人”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作文选材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关注底层人物,共享阳光的角度 他们弯曲的背影,与周围的一切似乎隔有一层玻璃,格格不入。也许他们是一群杂草,也许他们是艳丽花下的绿叶,他们的存在只是衬托他人的成就。但他们这个群体,也是构成社会的一部分。世界应该是公平的、无私的,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共享一缕爱的阳光。 2.从关注流浪少年的角度 可以运用第二人称,犹如和流浪少年对话,生动地再现孩子们四处漂泊、挨饿受冻的惨状,充分表达“我”对“别人”(这些孩子)的怜惜之情。 3.从不独占资源的角度 例如,不封闭大门,想着让流浪的猫进院子小憩;不张网阻挡,想着让鸟雀也能品尝到果实,表达对它的关心之情。再如,不浪费水,想着让干旱地区的孩子也有水喝;不扔掉旧衣物,想着送给灾区的孩子穿等。 4.从关注他人的角度 “我”享受家庭幸福的同时,关注单亲少年;“我”身心愉悦的同时,关心不开心的伙伴;“我”身体健康的同时,想着关心残疾儿童;自己学习进步的同时,带领班级其他同学共同提高等等。 5.从学会分享的角度 “我”有果实,与鸟儿分享;“我”有精彩的书籍,与小伙伴分享;“我”有表达对这些事物的赞美之情。 【满分作文】 想想别人 每当想到那个画面,我不禁会问:流浪人,你能找到你的春天吗? 记得那是临近过年的时候。雪下得很大,到处白皑皑的。只有极少数的行人会小心翼翼地在漫天纷飞的雪花中,行走在这深深的雪地里。这时我看见了他。他跪在厚厚的雪中,双手举着一块塑料布遮挡飞雪,像举着自己所有的苦难与对命运的妥协。他几乎不抬头,但透过那盘根虬结般干枯的长发,我看见那张油腻脏污的脸上,一双浑浊的眼睛木然地,如同死水般反射不出半点光亮。乞讨用的碗就放在他面前,除了举着那块塑料布,他没有什么其他动作。不像有的乞者,或是在你身边绕着转着,一边摇得碗里的硬币发出清脆的声音,一边让那张苦难深重的脸面对你,口里还不断唠唠叨叨地念着;或是坐在那里,老远看见你要走过,眼睛巴巴地望着你,然后将碗中的硬币拨弄得哗啦啦响,惹得你心烦。而他就那样默不出声,有钱落到碗里也只是瞥一下,完全没有平日里乞讨者那种连忙拿起来摩挲一下的神情。 看到他那空洞的眼睛,穿着温暖羽绒服的我心头一震,忍不住弯下腰来,那是一种揪得生疼的心痛。这是双经历过怎样的苦难与痛苦才会有的眼睛呀!人什么都可以死,唯有心不能死。多少次我曾如同其他路人一样,云淡风轻地走过他们,没有怜悯,没有温情,有的只是厌恶和慌忙躲避。而此刻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拷问心底的良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想这也许就是我还未曾泯灭的一点善吧。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起身走向那空洞的眼睛,掏出十元钱,弯腰小心地放在碗里,又用硬币压上…… 还有几天就要立春了,这漫天的大雪是挡不春天的脚步的。春天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呀,可我却觉得他的心永远只会留在冬天。 当徜徉在明媚的春光里,想想别人。想想那些面色黝黑的流浪人,我不禁感叹:流浪人,你的春天在哪里?我,还有我们能为你捎去春的气息吗? 【名师点评】流浪人是生活在底层人物的代表,文章选材来自生活,用一句“流浪人,你能找到你的春天吗”开头,慢慢展开,故事娓娓道来。结尾又用“流浪人,你的春天在哪里?我,还有我们能为你捎去春的气息吗?”来收束全文,使读者在阅读完整个故事后,不免陷入对生活、对主题的深深思考。通过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一字一句的细节刻画中,将这个既可怜而又可敬的流浪人形象鲜活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第五讲 结构要“巧” 精巧的结构,就像一根“线”把那些材料之“珠”一下子全串联起来。在写中考作文时,结构讲究精巧,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形式要不落俗套,要给人新鲜之感。开头一般要单刀直入,引人入胜;结尾须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上下连贯,浑然一体。考生应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灵活多样地谋篇布局。 作文的结构,按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交错式三类,按材料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传统式和创新式两大类。 常用的创新结构有:日记连缀式、镜头组接式、小标题式、书信体式等等。 (1)日记有利于抒发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尤其是日记体写作有利于丰富文章的内容,对于平时写作水平欠佳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结构形式。 (2)镜头式,也叫剪辑式,有些材料并不新鲜,但一些聪明的考生能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以及画外音的形式来展示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章往往因结构新颖而平中显奇,令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中考作文中就不乏这样的满分作文。 (3)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更好地突出重点;既可使文章疏密有致,卷面整洁悦目,又可充分展示考生的人文素养,吸引阅卷者的注意。 (4)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面对面地倾诉,缩短距离,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 (2015,扬州)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比如,苦涩的“柳叶儿”为作者宋学孟的童年抹上了一丝亮色,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风雪苦读让宋濂体验到求知的兴味…… 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苦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认真书写。 (1)行文时或采用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使文章结构生巧;或采用题记、后记、小标题的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美,层次更清晰;或用改换人称、变换对象的方法,使文章构思呈现个性化。 (2)打破常规思维,适度变通,制造波折。比如,大家都从正面肯定,你不妨从反面或侧面否定;大家都着眼于整体,你不妨着眼于局部;大家都从大处落笔,你不妨以小见大等等。顺序重新组合,制造亮点,夺人眼球。常见方法包括:尺水兴波法、悬念设置法、镜头连缀法、标题板块法等,避免平铺直叙,力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3)注重文章外树形象,内造悬念。当大家都用第三人称叙述,你不妨采用第一人称独白或第二人称对话;一般情况下,写说明文或用文言体、日记体、书信体、童话体的考生较少,不妨在这些方面下工夫。 (4)我们也可以从儿时、小学以及中学经历的苦趣中撷取几个特定镜头,进行横向、纵向剪辑,从而创设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意蕴。或叙或议,叙议结合,表达新颖而又内涵深刻。 【满分作文】 苦 趣 我的奶奶爱吃苦瓜,家中餐桌上几乎每天都能看见一小碟绿色的、被切分成小块的苦瓜。我向来不喜欢吃苦的东西,从未把筷子伸向那片区域。全家人里也只有奶奶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那一次,我看着奶奶在吃苦瓜,也不禁动了想尝尝的念头,便在奶奶的目光下小心翼翼地在碟子里挑了一块最小的放入口中,一股浓烈的苦味随即在舌尖上爆裂开来。“呸呸呸,奶奶,这么苦,你怎么吃下去的啊!”我不禁埋怨着。奶奶却不说话,只是笑着看着我。 苦瓜是苦的,初中的学习生活也是苦的,我还要在繁忙的课业中抽出时间练习国画,有时心里会有些许莫名的烦躁,每个星期日接近一整天的课程令我麻木,不能灵活地使用画笔画出生动的动物、植物,令我急躁,妈妈时不时地催促、埋怨令我感到压力,这样的感觉就像吃了苦瓜——苦涩!我想要结束这枯燥无味的国画课程,却又舍不得放弃那些已经陪伴了我六年的画笔。 国画老师教给了我们一种新的画种——工笔,翻开那本《宋人小品》,仿佛走进了幽深的大自然,眼前有娇艳欲滴的花朵、翩翩起舞的蝴蝶,耳旁似乎回响着啾啾的鸟鸣、不知疲倦的蝉鸣,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不敢相信这些小精灵竟是出自画家的笔下。 我有些惊讶地看着自己的画纸,那栩栩如生的小鸟似乎涂上颜色后就会扑棱棱地展翅飞走。同学们都有些羡慕地看着我,我的心头不禁漫开了一阵喜悦,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画画的乐趣,这个心情似乎是六年前那个笨拙地抓着画笔、对什么都感到新鲜的小女孩才有的。我庆幸当初并没有放弃,不然也不会感受到这份乐趣。 国画课结束后回到家,餐桌上依然有那一小碟苦瓜片,我拿起筷子,将一块苦瓜放入口中,还是一样浓郁的苦味。我将它用力咽下去,在渐渐消去的苦味中,竟然有丝丝沁人心脾的甜味,比苦味更醇厚,在我心头弥漫开来。我似乎也理解了为什么奶奶那么喜爱吃苦瓜,她喜欢的也许并不是苦味,而是苦中的甜、苦中的趣。 其实,苦和趣本一家,可是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苦”,却忽略了“趣”,而真正能感受到“趣”的人,也就不觉得苦了。 【名师点评】文章双线交织,构思精巧。苦瓜很苦,但苦后竟有“丝丝沁人心脾的甜味”;学国画很苦,但看到画作,“栩栩如生的小鸟似乎涂上颜色后就会扑棱棱地展翅飞走”,其间兴味难以言说。其次,文章卒章显志,别具匠心。苦中含乐,苦中显趣。俗话说: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真正领悟到这一点,作文立意自是与众不同。 第六讲 语言要“美”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用语贴切,意蕴深远 中考作文要使语言鲜明生动、新颖脱俗,考生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 二、活用修辞,精彩纷呈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说过:“修辞的作用就在于给平实的语言赋予超凡的表达效果。”修辞之于语言,犹如华美的服饰之于人。俗话说:“人靠衣装扮靓。”文章语言则需要修辞来装饰。 在作文中,善用比喻能让作文生动形象,满篇生辉;善用拟人既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又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善用排比能增强语句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使用对偶句式则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 如《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如果没有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语言带给读者的震撼是不会如此强烈的。 (2015,)请以“阅读,让我长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1.审题精准。 “阅读,让我长大”,关键词“阅读”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读书”之类,而要打开自己的构思广度。其实社会、生活就是一本无字的书,饱含对景、物、人、事的品味与揣摩,读山川、读河流、读草木、读父母、读人生经历……都可能让自己有多姿多彩的联想,读是快乐的、感动的、愉悦的,读也可以是难过的、伤心的、后悔的。紧扣题意,将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或游山玩水获得体验后的情感表达出来,在经历和体验中悄然长大。运用另求新路审题法,能把熟题深处隐藏的丰富宝藏挖掘出来。 2.语言优美、生动而富有个性。 可以写记叙文,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它有永恒的乐趣。阅读的快乐不在于书籍告诉了我们什么,而在于阅读让自己的心灵得以舒展。可以写从自己所经历的人、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成长。也可以写自然万物的景物变化,以物喻理,在经历中长大。还可以写成议论文,围绕所确定的中心,精心选取名家故事、生活中的小素材作为论据全面论述。 【满分作文】 阅读,让我长大 阅读书籍,知天文地理;阅读自然,赏青山绿水;阅读生活,品世间百态。享受阅读,不仅拓展了我的眼界,还充实了我的思想。 书籍者,人类进步之阶梯。 常阅读书籍,必先充实大脑,增长才干。读《水浒》,便觉水浒寨忠义之气浓厚,宋江等人豪侠仗义,心中不免充斥着豪放之情;读《西游记》,便体会出小说的玄幻精彩,见识了唐朝的开元盛世;读《鲁滨孙漂流记》,便感受了人类力量的伟大,沉醉于那坚强生命奏响的赞歌。阅读书籍,不仅饱嗅书香,浑身也洋溢着书香之气。阅读书籍,与作家对话,与名人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将带给你无穷的智慧宝藏,受益终生。 自然者,万物起源之圣母。 常览大自然,必先放飞心灵,开阔胸襟。阅读青山,便知天地宽阔,景色优美,不禁喜形于色,徜徉于青山绿水中,叹为观止;阅读碧海,便觉大海之广阔,开阔胸襟,能容万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阅读日月,便被天文现象所吸引,感叹宇宙奇妙的同时,也了解了人类的渺小。阅读自然,不仅身心愉快,也感悟了自然的神奇、瑰丽。阅读自然,观赏一花一木,吸清新之气,吐畅快之云,悠然见南山,仿佛重回远古,返璞归真,颇有隐士之感。 生活者,人生的一局棋。 常品生活,必先热爱生命,了解世故。阅读伦理,便会行礼鞠躬,懂得尊老爱幼,孝道清廉,堂堂正正做人,光明正大做事;阅读百事,便会从中体会人生哲理,发现客观规律,随心所欲;阅读自我,便能裨补阙漏,反省自身,取长补短,然后有所广益,超越自我。阅读生活,不仅经验丰富,也体验了人生在世的乐趣。阅读生活,感受邻里真情,怀揣思乡之情,分享友爱之情。七情八感,交融杂烩,让你体验人世美好,社会温情。 阅读,让我长大。心灵上充实饱满,精神上超凡脱俗,身体上轻快愉悦,便觉长大一岁。于是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享受阅读,享受人生。 【名师点评】 1.语言优美,结构清晰。 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富有文言色彩的遣词造句,使文章语言优美,读来典雅有味。同时,这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总分总”结构的作文,但是却和写作素材极为融洽,因此如此清晰的结构最为恰当。 2.视野开阔,取材独到。 “阅读”这个词语一旦出现在题目中,很多考生就会局限于“阅读书籍”,而该考生却从阅读书籍起笔,进而拓展到阅读自然、阅读生活,可以看出考生开阔的视野,独到的取材,因而文章的立意也更胜一筹。 第七讲 首尾要锤炼 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中考作文中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西晋文学家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充分说明了开头的重要性。文章的开头技巧如下: 技巧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 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 (陕西省中考满分作文《感受生活之美》) 技巧点拨:这篇文章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住了,会想,他怎么会快要死了呢?他得了什么病?后来会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目光带到了下文,使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效果很好。 技巧二: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家,用眼泪尽情发泄;心烦的时候,你会回家,让家的温暖驱散心中的乌云;家——融进去的是悲伤,化解出来的是快乐;家——接纳的是难过,释放的是开心。家真好! (选自云南省中考满分作文《家,真好》) 技巧点拨:记叙文也能开门见山。你看,这篇文章运用排比的形式将自己对“家”的感受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技巧三: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技巧点拨: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结尾同样重要。锤炼一个精当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结尾技巧如下: 技巧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 (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技巧点拨: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此例较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技巧二: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左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于其中了……(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文《陶醉》) 技巧点拨:这里列举的例子引用了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同学们应加以学习,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技巧三: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 (选自广州中考满分文《从天空想到的》) 技巧点拨:这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第八讲 情节要“波澜起伏” 一般来说,中考作文应避免平铺直叙,特别是那种内容不具体的叙事更应该避免。精心选材,把握材料的特点和亮点,巧妙设计,讲究叙事与情节的波澜起伏,是考生写考场作文一个较好的努力方向。 叙述性的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转变为引人入胜的境界,让你笔下的事件变得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考生要想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常用的方法有: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于人本有追根问底的天性,而悬念法恰能将这一心理欲望激发出来。所以,悬念法是最容易收到引人入胜效果的方法之一。 二、误会法 误会法,是指利用时间、地点、人为等因素,故意造成人物间的误解,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丰富情节戏剧性的一种表现技巧。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三、铺垫法 为了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对要写的人和事先不直说,而是先作种种铺垫,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与此同时,往往要不惜笔墨,渲染气氛,烘云托月,再入妙境,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收到“山外有山”的表达效果。 四、倒叙和插叙法 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读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样更符合生活的实际。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这是使文章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2015,武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这则童话寓言式的材料主角是街心公园的一棵树,在其他树都“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唯有它“迟迟没有动静”,但它依然“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夏天来临”,“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无论是春天还是夏天,“这棵树”没有和其他树比谁长得高,谁长得快,而是按照自己生长的方式与速度成长,这表明,“这棵树”有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最清醒的认识。按照自身节奏不紧不慢地成长,是对自身实际,如自身条件、特点、局限等的充分认知,让成长更符合自身实际,而并非对滞后的恐惧盲目,更非一味攀比旁人的速度。如此,顺应个人特性健康成长,同样能结出丰硕果实。可提炼话题:认识自我,做更出色、更成功的自我;又如,按照自身节奏不紧不慢地成长,是一种理性淡定的人生态度,不因一时滞后而自乱阵脚,心无旁骛地投入自身成长中,按照既定节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如此,精力更集中,投入更专注,成长步调便会慢慢加快,同样能够成功。可以提炼话题: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 还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棵树”“浓浓的绿色在夏日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而非绽放鲜花,结出香浓的果实,暗示了人生成长中,按照自我兴趣、爱好、特长,自我设计发展,同样也成功、成才——这是广义上的成功与成才。 【满分作文】 做出色的自己 一场扣人心弦的科代表竞争落下帷幕。我以43票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任英语科代表。我不禁有些惊诧——我的对手是英语成绩比我好的她,这破天荒的结果让我多了几分欣喜…… 朋友们欣喜若狂,纷纷前来祝贺,我也应该庆祝庆祝幸运之神的降临,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看着窗外随着狂风劲舞的树叶,我的心情也为之一沉。 “其实,她挺优秀的。”我想:“这次,只不过是运气好,以较小的优势取得了胜利,下次说不定就名落孙山了。”我喃喃自语……我抬头望着窗外,一片饱经风霜的树叶伴随着风飘落、旋转、升腾,那样自信的身影,那样闪耀的舞姿,大地是它的舞台。是的,春天毕竟真真切切地来了。 我站起来,转身向她走去。我望了望她,显然,这次落选并没让她不快乐,阳光映照在她依旧自信的脸上,熠熠生辉。我高兴地拉着她的手,如释重负一般,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正当我憧憬着美梦时,一股冷水泼得我不禁毛骨悚然——我听见一位同学的埋怨:“唉,这下可算是完了,她一旦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报听写时就更别指望马虎了。但我不服气!”后一句话就像一把尖刀,直戳我的心脏,痛得我无力面对眼前的一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在喧闹的气氛中沉寂,我该不该去跟老师辞职,主动把英语科代表任务转给她?可是,我想,选举的结果充分体现同学们对我的信任与鼓励,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怎能拱手让人?屈服于小小的议论,这不是我的个性。我又看了看对我握紧拳头的同学,一瞬间,一股热浪涌进我的心窝。“我一定得好好干,为老师,为信任鼓励我的同学,也为自己!”一颗摇摆不定的心终于镇定下来,理智鼓励我坚强走下去,即使还会有人说风凉话,但我相信,只要我一视同仁,一定会赢得同学的信赖。 感谢她,让我明白了自信的真谛;感谢她,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感谢他们,让我磨砺了意志。也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坚定了信心,活出了自我与精彩。 望着窗外,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小鸟成群结队,招朋引伴地卖弄自己清脆的声音,望着这窗外多彩的世界,我会心地笑了……我很独特,也很精彩。 【名师点评】 1.情节曲折,摇曳生姿。记叙自己竞选英语科代表后的心路历程。有当选后的欣喜,有替朋友的惋惜和担忧,有听到风言风语时内心的彷徨,各种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文章情节曲折,摇曳多姿。 2.取材生活,真实感人。文章记叙自己竞争英语科代表前后的风风雨雨,既有同学祝贺、朋友鼓励,也遭遇了同学说风凉话,还有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以及关键时刻,原英语科代表、好友的鼓励。 3.描写多样,结构严谨。景物描写灵活巧妙地穿插文中,渲染了寂寞、兴奋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九讲 情感要“真切充沛” 情感真切充沛有两层含义:一是情感要真,不能为情造文,更不能无病呻吟;二是情感要饱满充实,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要做到情感真切充沛,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事件真实,有感而发 只有真实的事件,才能有感而发,才能引起读者共鸣。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所写的蔡芸芝老师就是实有其人,文中所叙述的七件事也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因此,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才能不时被这些事所感染。叙述第一件事“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后,作者写道:“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这种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的感情就显得非常真实。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写记叙文或小小说的时候,也可以虚构,但这种虚构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即生活中这样的事确实存在过或将来会发生),也非凭空编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即是如此。普鲁士军队侵占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强迫这些地方的学校改学德语,这样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二、抓住细节,精心雕琢 朱自清的《背影》何以如此动人?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父亲几次“背影”的细节,尤其是为“我”买橘子过铁道时的细节,作了细致的描绘。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对父亲外貌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拳拳之心,和父亲不顾年迈亲自为儿子买橘子的深沉的爱。生活中每个人的外貌和动作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抓住这些细节作精心描绘,你的情感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了。 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总是不可分割的。有时候我们只要把景物描绘出来,情感和心情也就表现出来了。如鲁迅的《故乡》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几句深冬荒凉景色的描写,就将“我”悲凉的心情融入了其中。 此外,还可以融情于事,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2015,天津)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儿什么呢? 请以:“晒出我的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 什么是“晒”?材料给出的答案是“分享”,如此“晒出我的________”也可以理解为“分享我的________。横线上补充的内容,试题材料有三个简短的提示:“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从中可以提炼出“友情”或“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从中可提取出“个性”或“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横线上可以是读某本书的感受,听某首歌的心得,喜悦、幸福、快乐或悲伤、痛苦等等,“……”则提示考生,可以“晒”的内容很多很多,要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独到、收获最大的经历或往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满分作文】 晒出我的思念 妈妈去另一个世界七年了。七年间,我对妈妈的思念越来越浓。 照片上妈妈面容依旧年轻美丽,温婉得如一潭泛着涟漪的湖。手捧照片,就那样静静地看,仿佛怕惊扰她的休息。拿出一张纸巾,轻柔地擦拭照片,心也便仿佛落在了一颗仙人球上一般刺痛。咬着嘴唇告诫自己不能哭,否则妈妈也会难过的。但最终还是没忍住,泪落了下来,滴在照片上。曾经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现在剩下的只有那么一张照片,可怕、凄凉。 俯下身,贴近了仔细端详着那张美丽的脸,照片上的妈妈在对着我微笑,多么熟悉多么美丽的笑容。“尽管您听不见,我依然要说,我爱您,也很感激您把我带到这世界上,让我体味到这缤纷世界的酸甜苦辣。小时候的我不懂事,总是惹您生气,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定会让您成为这世上最幸福的人,我定要让您亲耳听到我有多爱您……” 声音由清晰而模糊到哽咽,终于还是抑制不住,我轻声哭泣:“七年了,我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每次醒来,总会想要找寻您那慈爱的目光;每次打开梳妆盒,看到那对您最喜爱的发卡,总感觉那是您刚从头上取下来的,上面好像还有您的温度和香气;每次翻开您的日记本,总会看到您坐在桌边,认真写着,嘴角还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我跑过去想要抱住您,却发现怀里有的只是冰冷的空气和我自己咸涩的泪……”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我都能感觉到妈妈好像就在我的身边,默默地注视着我,对我微笑着。可我却什么都看不到。总会感觉妈妈并没有真的离开,只是出去散步,一会儿就会回来。每次门口有一点动静,我都会满怀希望地跑去看,可我等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相思无尽,我知道,妈妈会一直伴随我,陪我走向幸福的明天! 【名师点评】可以看出考生是个感情细腻、善于表达的孩子。文章从手捧妈妈的照片写起,睹物思人回想记忆中凝缩的一个个珍贵的片段与细节,辅以近乎乱真的想象与幻觉,把对妈妈的思念表现得真实、真挚。语言自然,描写细腻,叙述舒缓,真诚的诉说,能感动阅卷者,催人泪下。文中有对比,如“活生生的人”与“眼前的一张纸”,希望妈妈只是出去散步与一次次的失望;有联想,如看见发卡、笔记本,就会想起她生前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这些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的切身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有生活,又能“过滤”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十讲 描写要“鲜活细腻” 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都会有“内容充实具体”的要求。因此,考生在写作中,要使用鲜活细腻的描写,对人物、事件、景物作具体描绘和生动摹写,这样能够很好地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从而增强表达效果,使人印象深刻。 一、多角度描写 描写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来说,写外貌,应力求表现人物的风度、神韵;写动作,应精选动词,生动描摹;写心理,可运用内心独白、梦境或幻境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写语言,可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态,使之富有个性化特征……从多个角度进行特征化、细节性的描写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人物情感就自然地流淌出来。 从感官体验的角度来说,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写人叙事,铺陈景色,使人物性格鲜明,事件详略得当,景物层次丰富,文章内容更厚实。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说,可以灵活选用多种方法。或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或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或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等。 二、艺术性描写 写作是一种艺术,描写也追求艺术效果。 首先,描写要真实可信,言语得体。根据表达需要,描写可以是白描式的,如鲁迅所讲“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以是工笔细描式的,这与汉赋中的层层铺排类似。同学们应尽量少用脸谱式的描写,正面人物不一定完美无缺,反面人物也不一定一无是处。 其次,描写要有取舍,要有特点。正如叶圣陶所说:“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描写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忌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差异;忌主次不分,没有典型形象。 再次,要勤于观察,善于思索。巴金说:“要写人,得接近人,关心人,了解人,而且爱人。”写人也好,写事也好,写景也好,经过仔细观察,提炼典型,才能细致独到;要使人物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色彩,不仅需画其形,而且需描其神、铸其魂,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章内容才更加详实灵动。 (2015,重庆)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________依然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1.从“母爱依然”“故乡依然”“奋斗依然”等信息判断,横线上所填内容可为与“母爱”“故乡”“奋斗”类似的元素。当然,能够另辟蹊径更好,“友谊”“梦想”“勇敢”“美丽”等素材皆可。所选写作对象还有特定属性:依然。即可作对象能持续、经久不变地令人感动、眷恋、激奋。因此,突出所写对象的持久情感因素尤为重要。 2.母爱依然,是从年少轻狂的日子中得出的体悟;故乡依然,是经历过风雨岁月的感受;奋斗依然,是在跌落与登顶的起伏中获得的。持久而真挚的情怀是需在具体经历和细节描述中表达的。无论写作对象是较为抽象的“友谊”“梦想”等,还是具体某个事物,无论写景忆物,还是怀人诉情,将其放置于具体事物和场景中,做到融情于景、于物,那么抽象概念不至于大而空,具体事物也能写得生动感人。 【满分作文】 自信依然 大雨过后,公园一片沉寂。阴云密布的天空下,本该在夏日欣喜雀跃的生灵们却无精打采地垂着头。我脚踩着一片片被雨打落的树叶,仿佛听到它们发出了脆弱而沙哑的呼喊,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油然而生…… 自从初一获得英语演讲的第一名后,我便踌躇满志,想到朝着更高更广的舞台前进。 于是,尽管我每天经历着枯燥的训练,却乐此不疲,甚至日日幻想赢得市级甚至全国比赛时的场景…… 可惜事与愿违,昨日,我站在那期待了整整一年的舞台上,却因为紧张,出现了重大失误…… 潮湿的空气让人憋闷得慌,我抬起低垂的头,试着深呼吸。 咦?那人在做什么? 不远处的小凉亭里,有一位白发老人,弯着腰,手拿长木棍,在地面划来划去。 我好奇地走了过去。原来老人正拿着一支巨大的毛笔,以地为纸写字。两行苍劲的大字映入我眼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呵呵,小伙子,会念吗?”见我看得入神,老人慈祥地问了一句。 “嗯,老师教过。”我恹恹地低声回答…… “来,给老头子我讲讲,这诗啥意思?” 老爷爷也真是,现在讲起这诗来,那是满腹心酸啊。想我那一年的辛苦不正是靠着这句豪气自信的诗句坚持下来的吗?可如今…… “它说,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乘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老人听完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我。 而我收声的那一刻,内心竟有一番悸动,曾经那自信满满、踌躇满志的我在心底蠢蠢欲动…… “我很喜欢这首诗。无论是苦难年代还是峥嵘岁月,甚至悲欢离合、老来寂寞,它都鼓励着一个老头子,无时无刻都要硬气、坚持、自信,要会和命运比肩啊……” 老人的声音很爽朗,中气十足,他摸摸我的头,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无时无刻么?即使您遭遇了重大的失败?”我忍不住抢白。 “哪有什么重大的失败啊,好男儿矢志不渝,只要有自信,就没有所谓的失败,那只是破浪重生之时。” 破浪重生之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心中反复琢磨着这句话,竟瞬间豁然开朗! 心中好似开出了花朵。我抬头望天,一线光芒似乎要冲破云层溢出来。一会儿,会看见彩虹吧。我展眉,自信依然…… 【名师点评】选材新颖,叙事明晰,描写生动、鲜活、细腻。本文记叙亲身经历,真实动人;叙事层次清晰,铺垫自然;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主题的呈现。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开篇作情感、情节的双重铺垫,文章按“自信——暂失自信——重拾自信——自信依旧”的叙事结构较好地紧扣主题。开头结尾巧妙照应,主题鲜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