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鲁氏菌

 秦岭之尖 2020-09-16

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为小球杆状菌。主要感染动物,牛、羊、猪、狗以及骆驼、鹿等动物都可能被感染,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者被感染的食物以及实验室接触可传播给人类。布鲁氏菌细胞膜是一个三层膜的结构,最内层的膜称为细胞质膜、外层膜称为外周胞质膜,最外层膜称为外膜。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类别细菌、微生物

危害可感染人畜、具有高度传染性

中文名布鲁氏菌

外文名Brucella.spp

    菌病简介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该病进入慢性期可能引发多器官和系统损害,详见布鲁氏菌病词条。

    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其次是牛种布鲁氏菌。

    结构特征

    布鲁氏菌为小球杆状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不形成芽孢,一般无荚膜,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

    布鲁氏菌细胞膜是一个三层膜的结构,最内层的膜称为细胞质膜、外层膜称为外周胞质膜,最外层膜称为外膜。外膜与聚肽糖(peptidoglycan,PG)层紧密结合组成细胞壁,外膜含有脂多糖(lipolpolysaccharide,LPS)、蛋白质和磷脂层。

    发现历程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地中海弛张热作了系统描述,且将其与伤寒相区别。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地中海弛张热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根据地中海弛张热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1897年丹麦Bang和1912年美国学者Traum分别从流产母牛的羊水和猪流产胎儿分离到牛种布鲁氏菌和猪布鲁氏菌(B.suis)。

    1920年由Meyer将牛、羊和猪三种菌同归于布鲁氏菌属

    1921年南非的Bevan和1924年Keefer,以及Viviani在意大利,Evans在北美从病人身上分离到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从而在流行病学上首次证实了病牛和病猪是人布鲁氏菌病的另两种传染源

    1953年、1956年和1966年,Buddle、Stoenne、Canmichael又分别发现了绵羊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和犬种布鲁氏菌(B.canis)。

    2007年英国科学家从海洋哺乳动物体内分离到鲸型布鲁氏菌(B.ceti)和鳍型布鲁氏菌(B.pinnipedialis)。

    2008年,德国和捷克科学家又发现了田鼠种布鲁氏菌(B.microt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