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一些规制极高的建筑物门前,建有对面、左侧、右侧,三座成“品”字形排列的牌楼。这三座牌楼与建筑物大门合围形成一个院落,这个院落俗称“牌楼院”。
在清代,北京市区规制较高的“牌楼院”有三处:大高玄殿牌楼院、雍和宫牌楼院和寿皇殿牌楼院。
(1860.雍和宫的牌楼,虽然破旧,仍不失“九楼”牌楼的威严。)
【雍和宫的牌楼院】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
(雍和宫大门: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标注。)
雍和宫大门前、左、右、各有牌楼一座,围成牌楼院。
* 左之前牌楼题额曰:“慈隆宝叶”,后曰:“四衢净辟”。
* 右之前牌楼题额曰:“福衍金沙”,后曰:“十地圆通”。
* 正中牌楼,南向,前匾曰:“寰海尊亲”,后曰:“群生仁寿”。
(西侧牌楼:“十地圆通”,远景是东侧牌楼 :“慈隆宝叶”)
雍和宫牌楼院,由三座宏伟的五彩牌楼所组成。北侧中牌楼最为壮丽,系三间四柱九楼式,上饰大理石金字大匾。前额题为“寰海尊亲”,意为宇宙众生尊佛奉佛;后额题为“群生仁寿”,意为信佛者团结博爱、幸福长寿。
(这是北京最为壮丽,级别最高的三间四柱九楼黄琉璃瓦牌楼,前面额题“寰海尊亲”)
(级别最高的三间四柱九楼黄琉璃瓦牌楼,后额题为“群生仁寿”)
(左右两侧是级别略低的三间四柱七楼黄琉璃瓦牌楼。)
(雍和宫的喇嘛在牌楼院做法事)
雍和宫的牌楼,是北京最高等级的一个牌楼院。要领略北京牌楼风采,必须去看雍和宫牌楼。
【大高玄殿牌楼院】
大高玄殿是明朝嘉靖皇帝修建的斋宫,建于1542年。清朝时期,大高玄殿继续被用做皇家道观。
大高玄殿门朝正南,门外原有东西习礼亭及牌楼三座,三座牌楼的正中题字镌刻在汉白玉上,
* 南牌楼正面为“乾元资始”,背面为“大德曰生”;
* 东侧牌楼正面为“孔绥皇祚”,背面为“先天明镜”;
* 西侧牌楼正面为“弘佑天民”,背面为“太极仙林”。
(清末民初拍摄大高玄殿牌楼院,照片可见南侧和西侧牌楼。)
(清末照片可见: 西侧牌楼“弘佑天民”,东侧牌楼及两座漂亮的习礼亭。)
大高玄殿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正南为三座琉璃随墙门,正门题额为“始清道境”。门外原有东西习礼亭及牌楼三座,其中习礼亭构造独特,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结构类似故宫角楼,但更为精美。
(1946年照片可见东侧牌楼正面为“孔绥皇祚”,西侧牌楼“太极仙林”。)
(1950年代初期,人们跑步穿过大高玄殿牌楼院。)
1955年1月,大高玄殿东西两座跨街的牌楼拆除。
1956年5月28日至6月10日,在景山前街道路加宽工程中,大高玄殿对面牌楼及习礼亭被拆除。至此大高玄殿门前的牌楼院彻底消失。
2004年,大高玄殿南牌楼得到重建。到故宫北侧筒子河边能看到这个牌楼。这个牌楼也是比较典型的皇家最高等级的四柱三门九楼黄琉璃瓦牌楼,是非常漂亮的。
( 2004年复建的,大高玄殿南牌楼。背景是景山)
大高玄殿为明清规格最高的皇家道教建筑群,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从1950年起,被军队“借用”并长期圈占,在五十余年的时间里禁止游人入内。由于年久失修,大高玄殿内建筑大多损坏严重,2010年6月,经过多年协商,故宫博物院收回了对大高玄殿的产权,随即对大殿进行抢修加固。有朝一日,会对游人开放。
【寿皇殿牌楼院】
寿皇殿原供奉康熙"神御",后作为供奉清代历朝皇帝神像的处所。民国年间古物陈列所将所有"御容"收储。1954年寿皇殿辟为北京市少年宫。
寿皇殿三座牌楼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其建筑形式为“四柱九楼”式,是典型的皇家牌楼,也是牌楼中规制最高的。2007年迎奥运对这三座牌楼进行了修缮。修缮彩画形式名为“墨线大点金金龙枋心旋子彩画”,是皇家园林等级非常高的彩画形式。2007年12月19日,三座牌楼修缮完毕,只贴金一项就用去库金金箔52000张。
寿皇殿寿皇门外有三座牌楼,分东、南、西三面耸立,这是寿皇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牌楼为四柱三门九楼制式,黄色琉璃瓦覆顶,金丝楠木梁柱,高大秀丽,远远望去威严壮观,非常引人注意。
景山寿皇殿三座牌楼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距今已有260年历史。其建筑形式是典型的皇家牌楼,也是牌楼中规制最高的。
寿皇殿位于景山公园北部,由于这三座牌楼不影响交通,所以没有被拆除,至今保存良好。
总体来说老北京的宫苑牌楼保存得比较好,因为它在园林里头,既不影响交通,古典园林又多是“保护单位”,所以那里头的牌楼保存得比较好。像北海、颐和园、香山、八大处公园里都有牌楼。这些牌楼都是明清宫苑老牌楼。近几年多数给予油饰一新,泛出古貌新荣。
【北海的牌楼】
(北海正门的“积翠”牌楼)
北海公园的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成吉思汗攻破金中都并定都燕京,至元四年(1267年)特命整修琼华岛。决定以琼华岛为中心营建新大都。琼华岛又被赐名“万岁山”。自金代“琼岛春阴”被誉为燕京人景之后,经过元、明、清几代反复修建,尤其是在清康熙和乾隆盛世年间,北海已经被磨砺成了京城的一颗耀眼明珠。
(1940.北海正门的“堆云”牌楼)
作为皇城内的宫苑,北海不但景区多,牌楼也多。北海公园共有牌楼20座之多,并以桥牌楼为冠,一进正门就看到“堆云”、“积翠”两座桥牌楼。
(北海东门 陟山桥牌楼)
北海公园智珠牌楼(又称陟山桥牌楼)是四柱三间三层金色琉璃檐顶的木制牌楼。和众多牌楼相比,它有许多独特之处:这牌楼没有匾额(所以也就没有确切的名称),有多层如意斗拱和三层大额枋,在额枋顶上有花罩垂花,淋滴尽致地发挥了牌楼的装饰性。这种式样的牌楼是独一无二的。
(北海公园“龙光”短腿牌楼)
北海公园永安寺法轮殿后中间是一座宽大的三间四柱式牌楼,建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牌楼北面额题“龙光”,北面额题“紫照”。牌楼的立柱特短,是北京牌楼中“腿”最短的一座。
【颐和园的牌楼】
(1920年代颐和园东宫门的“涵虚罨秀”牌楼)
(当代颐和园东宫门的“涵虚罨秀”牌楼)
涵虚牌楼——建于1750年,四柱七楼,主楼石额东西刻有“涵虚”、“罨秀”为乾隆亲笔御书,暗喻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天然画卷的壮丽景观。其上面雕刻的金龙、金凤令牌楼显得富丽堂皇。细数一下,牌楼两面透雕、浮雕和彩绘的金龙有176条,金凤也有36只。是牌楼中雕刻龙凤最多的一座。
(颐和园 “云辉玉宇牌楼” 颐和吴老 摄影)
颐和园的排云殿的排云门前挨近昆明湖有一座牌楼,牌楼四柱三门七楼,牌楼北侧正中枋心题写“云辉玉宇”,南侧“星拱瑶枢”,均为慈禧太后御笔(实为南书房代笔),上面钤有“三方佛宝”,两边分别是“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数点梅花天地心”,中间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牌楼俗称“云辉玉宇牌楼”,实际应称之为“星拱瑶枢牌楼”。
(颐和园荇桥冲天牌楼)
(颐和园新宫门内复建的牌楼——延旭舒云)
(颐和园南湖岛上的牌楼)
颐和园谐趣园中知鱼桥牌楼。这个牌楼是老北京宫苑牌楼中最小的牌楼,但是非常精致。
颐和园后湖买卖街九十年代复建商铺新建牌楼19座,但千篇一律。
【香山的牌楼】
(香山公园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牌楼)
【八大处牌楼】
(八大处 七处 宝珠洞牌楼---题额“欢喜地”)
北京有两个著名的商业区:西单和东单。他们名字的来源,也与牌楼有关。
明朝正统年间在宣武门大街与长安街相交之处,兴建了一座牌楼,题名“瞻云”。在东城对称的位置也修了一个牌楼,题名“就日”。因为都是单座牌楼,且东西相对,因此称为“西单牌楼”和“东单牌楼”,简称“西单”和“东单”。东、西是方位词;这个“单”字真正的含义其实就是单个(一个)的意思。
(1909.东单牌楼“就日”)
牌楼楣额上的名字都大有学问;西单的牌楼叫“瞻云”,东单的牌楼叫“就日”, “瞻云就日”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于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瞻云就日”常被刻在庙宇山门两边的楣额上,东边的两字为“就日”,西边的两字为“瞻云”。典出《史纪五帝本纪》,原文为“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范仲淹《明堂赋》有:“望云而就日,歌尧而颂舜。”的句子,大意是指民心向往皇帝,感受皇帝龙恩的意思。其实,表面的意思就是:东边看日出,西边望彩云。
(清末写有满汉两种文字题额的“就日”牌楼。又称东单牌楼。)
(清末,东单牌楼“就日”。远景为克林德坊,1918年拆除。)
东单牌楼与西单牌楼的形式相同,都是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位置在今东单十字路口南端,即在今东单体育场东侧,南北向。
民国后,东单、西单牌楼曾改过名,1916年,袁世凯将东单牌楼从“就日”曾经改过叫“景星”,西单牌楼曾经由“瞻云”改过叫“庆云”。
(民国初年,从北向南照的东单“景星”牌楼,远景是崇文门城楼。)
1923年,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因妨碍交通而被民国政府一起拆除。是北京拆除牌楼运动的第一批。
(民国初年西单“瞻云”牌楼。英文标注“牌楼--跨过重要的街道”)
西单原来有个水泥牌楼,是一九一五年建的,它吸收了现代建筑材料,又有古代建筑的特征。这个牌楼也未被保留下来。
2008年为了向世界展示北京古城的风貌,在西单牌楼的原址,就是今儿的西单文化广场南侧把着长安街边上,西城区政府根据历史资料,按照早先的模样重新立起了那块“瞻云”的五彩描金牌楼,这块曾经见证过北京历史沧桑巨变的牌楼,如今又重新在原址恢复起来,
在北京有东单和西单,那为什么没有南单和北单呢?那是因为老北京从南到北是城市的中轴线,中轴线上没有单个的牌楼,当然也就没有“南单”和“北单”了。
另外,据说有一份专家撰写的《东单简介》,神侃胡说:“东单之名,源于殷都,是远古时期为测量太阳与气象而流传下来的地理名称”。说那“单”,指的是“测量日影的工具”,似乎学问深湛,强拉硬扯出什么日晷,撰成奇文堂而皇之发表,还被地铁更无知者张贴在东单站宣传栏里,误导民众,不知现在撤下去没有。
【袁世凯牌楼】
袁世凯于清末投身行伍,至入值军机,升内阁总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1912年合法就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然而1916年初袁世凯悍然复辟帝制,年号“洪宪”,意为弘扬宪法。前云南都督蔡锷领导护国军誓师北上讨袁,袁世凯在内外交困的无奈情况下废除帝制, “洪宪皇帝”袁世凯从1912年12月12日接受拥戴到1916年3月23日撤销帝制,这洪宪王朝不过维持了83天。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在北京街头有两座水泥的牌楼,与袁世凯有关。一座位于公安街北头、称作公安街坊,上面额曰《履中》;一座位于司法部街北头,称作司法部坊,额曰《蹈和》。两座牌楼均面向长安街,全是为纪念袁世凯登极而建的。
【为纪念袁世凯登极而建的牌楼】
(1917.蹈和牌楼 司法部街北口 牌楼题额“蹈和”)
(1930年代 履中牌楼 位于公安街北口 额题“履中”)
【履中蹈和】词解
解释:走路脚不要偏,做事要和为贵,做人要平和点。
出自:汉.焦赣《易林蛊之兑》:“含和履中,国无灾殃。” 汉.刘向《说苑修文》:“彼舜以匹夫,积正合仁,履中行善,而卒以兴。”
履,是实行的意思;蹈,是遵循的意思;履中蹈和,就是《中庸》所主张的“致中和”。这里所说的“中”,就是儒家所主张的“中庸”,即无过无不及,恰如其分;“和”,就是和谐。“致中和”,就是在追求适度中实现和谐。中与和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有各个部分都做到中,才能有整体的和;和是根本的目标,而中则是达到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中和不仅指出了和谐的目标,也指出了应如何去求得和谐的基本方向。传统道德,目的就在于求得社会的和谐;而各种道德规范,则为人们规定了在各种情况下行为的度,即中的标准;每个人都遵守道德规范,社会的和谐就有了保证。
【袁世凯牌楼的拆除】
袁氏的“蹈和”“履中”坊,本是为其“登基”所竖的标志,一座位于公安街北头(大致在今公安部大楼东北侧),称作公安街坊,上面额曰《履中》;一座位于司法部街北头(大致在今人民大会堂西街北侧),称作司法部坊,额曰《蹈和》。
1950年9月初,在天安门前、长安街道路展宽工程中,北京市建设局拆除了东公安街的“履中”牌楼和司法部街“蹈和”牌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拆牌楼,先拿袁世凯的水泥牌楼开刀,自然没有阻力。
附:【袁世凯小妾和儿子的牌坊】
(“袁进南夫妇墓”石牌楼)
在北京香泉环岛,公共汽车停车场的西侧大门,有一座袁世凯为自己的小老婆立过的石牌楼。她是袁世凯最宠爱的五姨太杨氏。他们的儿子袁克轸夫妇也葬在这里。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白色石牌坊。其中一个立柱的右侧不太显眼的位置处,挂着一个铜牌匾,上写着“袁进南夫妇墓”字样(袁克轸字“进南”),牌匾上注明“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二零一二年一月立”等字样。
作用:装饰性建筑和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
牌楼也叫牌坊,历史上曾叫过绰楔、坊楔、华表等名称。牌楼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北京古建筑珍品。
一座座古牌楼凝聚着中国的历史,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无穷智慧。
牌楼有的是作为装饰性建筑,有的是为了衬托出主体建从巩的气势,有的是为了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有的是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北京是牌楼最多的城市,因为北京具有数百年的建都史,在此期间修建了许多座殿堂、庙宇和大建筑群,这些建筑里面,一般都有作装饰或分界标态的牌楼。
另外,在京城相对来说,需要纪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要更多,所以此类装饰性的牌楼也随之建造了许多。
元大都时,全城分为50坊;明代分四城(区),36坊;清代分五城(区),坊依旧。这样牌楼(牌坊)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在京城建造的数量也很多。
种类:“冲天式”和“不出头式”
北京牌楼按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称之为“柱出头式”,也就是说,这类牌楼的楼柱超过了明楼的楼顶;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点是明楼的正脊,所以称为“不出头式”。
北京牌楼还可以按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柱数多少来分类,如“一间二柱式”、“三间四柱”式、“五间六柱式”等。
牌楼的间数和顶数,大部分都是奇数。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京城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
官苑之内的牌楼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耧则大都是冲天式。
结构:木牌耧、琉璃牌楼、石牌楼、水泥牌楼和彩牌楼
从结构上来看,北京的牌楼可分为木牌楼、琉璃楼、石牌楼、水泥牌楼和彩牌楼五类。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在各地流传最多,在北京木牌楼的数量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木牌的基础(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现代用水泥鋳),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稳固楼柱),外面再束以铁箍。
“不出头式”木牌楼,其柱子的顶端以“灯笼榫”直达楼的正心檩条,与檐楼斗拱连接,上下一气。柱上不再装有坐斗,拱翘等都插入榫的里面。
衔巷木牌楼顶部超檐部分很短,一般都制成悬山式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使木柱免受风雨的侵蚀。
楼顶所用的瓦,要根据其所起的作用和不同的地点而定。宫廷木牌楼的顶部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琼璃瓦(以凸显其贵),而街巷里的木牌楼的顶部以黑色布瓦为多。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庙宇前面。其遣价也非常高,是一般牌楼所不能比的。这种牌楼最独特之处是用琉璃砖砌壁面时,只用黄和绿两种颜色,从远处观望,更能显具宏伟壮观、威严庄重。
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进价也很高,主要分布在景园、街道、陵墓前。其结构也不一样,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一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
石牌楼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栩栩如生,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依然风采依旧。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技术的产物。新牌楼的数目近年来与日俱增,主要是因为对古牌楼进行搬迀或加固。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会、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会期一过即拆除。当有重大活动时,彩牌楼也会出现,用以烘托当时的气氛。这种彩牌楼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建而成。彩牌楼作为临时性的建筑装饰物,活动过后便会拆掉,在平时是很难看到的。
琉璃牌楼是北京牌楼家族中的“贵族”,一般只建造在极重要的寺庙里。琉璃牌楼一般都是三间四柱七楼的结构。底座一般是用青白石砌就的须弥座,上面是砖壁,牌坊辟圆券门三个。琉璃牌楼的楼顶和脊兽都是琉璃的,多用黄、绿两种颜色的琉璃瓦相嵌而成。琉璃牌楼在大型寺庙起引导、威仪作用。据统计,北京地区共有七座琉璃牌楼。(如果小西天的4座牌楼单算,则有10座琉璃牌楼。) 这些琉璃牌楼都很有特色,有些特点是惟一的。听我一个一个的说说吧。
【东岳庙琉璃牌楼是北京唯一的过街式琉璃牌楼】
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东岳庙琉璃牌楼是北京现存唯一的过街式琉璃牌楼,牌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据说是由宫中太监们集资建造的。为三间四柱七楼的黄绿彩琉璃牌楼,正面题额上刻有“永延帝祚”,背面刻“秩祀岱宗”,相传为明严嵩亲笔。迄今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秩祀岱宗”,就是祭泰山的意思。泰山是五岳之首,皇帝都去封禅,百姓就在京城找个地拜拜。东岳庙琉璃牌楼门洞前边的街道被称为“神路”,是神仙步入东岳庙的道路。至今那里的公交车站还叫“神路街”呢。
【国子监琉璃牌楼是唯一不属于寺庙的琉璃牌楼】
北京现存的陵墓牌楼都是石牌楼,其中最大的是明十三陵的石牌楼。
这个牌楼,是六柱五间十一楼。十一楼的规制,超过皇家牌楼最高九楼的规格,那是因为它是在位皇帝的祖先的陵墓。比在位皇帝的辈分高,所以有资格使用更高规格的牌楼。这个石牌楼显示着死去帝王的等级与气派。
(北京昌平 明十三陵牌楼)
这座石牌楼位于十三陵神道的最南端。是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造的,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建筑。石牌楼为汉白玉砌成。牌楼六柱五间十一楼,通高14米,面阔28.86米。庑殿式顶,檐下刻四层石制斗拱,明间用六朵,次间、稍间各五朵。额枋、花板上均有浮雕和隐刻仿木构的彩画纹饰图案。在龙门坊下用浮雕的雀替,立柱两侧各附梓框、云墩。挟杆石四方表面凸雕云龙或狮子,石上圆雕卧伏状的麒麟,下为莲瓣础基。
如今的石牌坊虽然已经过几百年的风剥雨蚀,但依旧形体高大雄伟壮观,其雕刻精细、各部位比例谐调适度,堪称我国石牌坊中的艺术杰作。
进入北京明十三陵,遇到的第一个建筑就是石牌楼。现在110国道和212省道从石牌楼西侧穿过,人们已经不容易看到石牌楼和神路、长陵等纵连一气的整体效果了。
修建如此高大的石牌楼,石柱怎么立起来,横梁怎么架上去的呢?明代没有起重机,没有吊车,当时的工匠采用的什么办法呢?这里还流传着“鲁班爷点化”的美丽传说。
据说,正当施工的工匠们苦于无策时,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路过这里,指指点点、嘟嘟囔囔,领班向他讨教,他却淡淡地一笑说:“我是土没(mo)脖子的人了,能有什么办法?”说完就走了。领班思考一会儿,兴冲冲地对大伙说,“土没脖子就是办法呀!用土屯的办法,一边屯土,一边往上立。”于是马上动手干了起来。石牌坊按期完工。民间都传说那是鲁班爷下界点化了他们。
【清西陵牌楼院】
(1900年代拍摄清西陵雍正泰陵的三座石牌楼中的两座)
(清西陵 清世宗雍正泰陵)
泰陵在北京西南的永宁山下,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内葬世宗雍正皇帝。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泰陵的牌楼不是一座,而是三座,构成牌楼院的形式。三架石牌坊均为五间六柱十一楼的形式,宽31.85米,高12.75米,虽为石结构的建筑,却采用的木结构的手法,构件相连之处全部为卯榫对接,牌坊的每座楼顶都为清代建筑的最高等级--庑殿顶式,显示着皇家陵墓的崇高和牌坊自身的地位。
(泰陵大红门外的三架石牌坊,构成牌楼院形制,等级更高)
【皇帝奶妈墓的牌坊】
(雍正的乳母 恭勤夫人 谢氏墓石牌坊)
清皇室为奶母修墓立碑,并保留至今仅此一处。墓地在北京大兴区榆垡镇黄各庄,这就是雍正的乳母恭勤夫人谢氏墓。据有关资料介绍,这里曾有完整墓地石刻,神道上有神桥,石像生,华表,石牌坊和墓碑等。从现存的石牌坊之精美,可以想见出当年的气势。 石牌坊是四柱三间七楼(比亲王级的四柱三间三楼级别还高),只是立柱太短,与宽度不成比例。1985年此牌楼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大臣墓的牌坊】
(房山区皇姑台.伊桑阿墓石牌楼)
伊桑阿(1638-1703)是清初顺治、康熙年间重臣,历任内阁学士、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充三朝国史总裁,可谓极人臣之荣。康熙赞誉其道:“厚重老成,宣力年久”。死后谥号“文端”。
伊桑阿墓牌楼在京郊房山区皇姑台,其牌楼特点不光是造型气派,布局也很别致。与其它牌楼不同的是:一般的牌楼都是四柱三门,它却有六柱三门两影壁。这种带“影壁”的石牌坊是极为独特的,不知有何讲究?
【清代亲王墓的牌坊】
(道光第六子 恭亲王奕忻--人称“鬼子六”的墓地牌楼)
恭亲王墓位于昌平区兴寿镇麻峪村,是一座四柱三楼的汉白玉石碑楼,即为恭亲王奕忻家族墓。石柱为仿木结构,雕镂精湛,高大雄伟。据资料介绍:恭亲王墓在解放前被盗,墓地建筑在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时被拆除利用,十三陵水库大坝上汉白玉的大字就是用地宫石料砸碎拼接而成。现在整座墓地仅存此座牌楼。
【民国总理墓的牌坊】
(张绍增墓地石牌坊额书“故国务总理张上将军之墓”)
位于北京植物园西北部的民国总理张绍增墓前的石牌坊是最简单的。石牌坊只有一间二柱,无花板,亦无明楼。
张绍增在1923年仅仅当了半年总理,也没什么突出政绩,倒是之前出任绥远将军(相当于内蒙的省长)时,阻止了内蒙随外蒙独立。算是有功于国家。后隐居天津,1928年,被张作霖安排暗杀。1934年秋,其生前好友冯玉祥等集资,为张绍增兴建墓地,并树立起一座北京地区最简单的石牌坊。(由此这座石牌坊被认定为北京牌楼之最之一。)
北京地区存有大量的陵墓牌楼,皇家坟地的称“陵”,贵族、功臣的称“墓”,两者之间的称“林”(如洛阳关羽墓称“关林”,安阳袁世凯墓称“袁林”),老百姓只能称为坟地了。
————————————————
老北京的“坛”与“庙”都是明清两朝帝、后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地方,北京城一般常说有“五坛八庙”或“九坛八庙”。指的是京城九坛和京华八庙。其中最重要的皇家祭坛就是“五坛”。过去,在一些坛庙的大门前有牌楼、祭坛周边都有石牌坊。现在,祭坛周边的石牌坊都完好,而大门前的牌楼除地坛复建外,其他已经彻底消失。
老北京所指“九坛”:即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社稷坛。而“五坛”系指社稷坛和天、地、日、月四坛。
【社稷坛】
(社稷坛 棂星门牌坊)
社稷坛(即今中山公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10年),明迁都所建第一坛。后来“社稷”一词成了国家的象征与代名词。“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说明对土地和粮食的重视。明清皇帝于每年春秋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祭祀社神与稷神。明初,皇帝对天地、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一起祭祀。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对诸神分祭,才逐步建设起天、地、日、月、诸类祭坛。
【天地坛】(又名【祈谷坛】今称【祈年殿】)
祈年殿鸟瞰:正方形外围墙,象征“地”;圆环形三层祭台、九级石阶、蓝色琉璃瓦顶,象征“天”;“天圆地方”是早期“天地和祈”的规制。
原来的天地坛是天地和祈,后来在它的南端建起圜丘坛,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又有祭天台之称,于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天坛内的祈年殿即祈谷坛(原天地坛),成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皇帝祈祀五谷丰登之处。
【天坛】(圜丘坛、祭天台)
(清末拍摄 天坛圜丘坛棂星门牌坊)
(当代天坛圜丘坛、棂星门牌坊)
(1940年代 天坛圜丘坛棂星门牌坊)
建在祈年殿南侧的圜丘坛,又有祭天台之称,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祭天台红墙蓝琉璃瓦(象征天空),外墙正方、内墙正圆(象征天圆地方),祭天台三层,层与层之间,各有石阶九层(象征九重天)。
【地坛】
清末 地坛正门外四柱三门七楼的木牌楼题额“广厚街”
近年复建的地坛牌楼,正面题额“地坛”、背面题额“广厚街”
地坛:安定门外,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祭祀土地神的场所。祭坛为正方形、两层祭台,黄色琉璃瓦墙帽,象征大地。
【日坛】
1913年摄影 日坛大门外牌楼,题额“景升街”(今不存、未复建。)
日坛棂星门牌坊,红墙绿琉璃瓦,三座石牌坊,用于春分日祭日。
【月坛】
1931年拍摄 月坛正门四柱三门七楼木牌楼 题额“光恒街”(今不存、未复建) (月坛复建效果图,从图示看没有复建大门外“光恒街牌楼”的计划)
月坛:全称夕月坛,阜成门外,为秋分日祭月。
【先农坛】:永定门内西侧,祭祀神农氏之地,皇帝于春季第二个月的亥日吉时,来此行祀礼,亲御耒耜。
【太岁坛】:先农坛东北侧,因太岁是值岁之神,皇帝于每年春、冬两季需择吉日祭祀,以求岁岁吉祥、国泰民安。
【先蚕坛】:北海公园东北角,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已日,皇后要来此躬行桑礼,是唯一由皇后领衔祭祀的祭坛。(目前为幼儿园使用,不对游人开放。)
同样是祭坛,也有等级之分,以圜丘坛的规格最高,坛台共三层,地坛、社稷坛为二层,其余为一层。连地位崇高的祭坛都如此,何况其他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克林德牌楼建成位于东单北大街总布胡同西口。民国七年(1918年),中国“战胜国”,为纪念协约国战胜功绩,将石牌坊移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改为“公理战胜”坊。
北京的牌坊始建于元代,经过明、清的建造,形成北京牌楼的多样性,基本囊括我国各地牌坊的种类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