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逝水流年】人到老年/马亚波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一句古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这是主人谨小慎微,以防客人发生不测。用今天的目光审视,这话夸大其词不免有失偏颇。
一个朔风凛冽的晚上,一家企业报纸已经退休多年的副总编老杨来到我家。他说,有关部门要出版一本书,邀请我参与撰写稿件。书稿要以真实为生命,不能胡编乱造,更不允许虚构。这本书讲究文笔优美,至少是通讯式的,散文式的最好,作品要有可读性。
老杨大我九岁,满头白发,文质彬彬且谈吐不凡,一米八五的大个儿,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站在那里宛如铁塔一般。他晚年的人生目标是活到九十,写到八十。这个目标传开了,成为当地文化界的一段佳话。事实上,报纸经常发表他的大块文章,颇有史料价值。我知道这个事儿,报上早有征文启事,没想到担任副主编的亲自到家邀请。
那时候,我也早已退休,受聘于一家单位,做的还是文字工作。杨老师高龄深夜造访,甚为感动,说话有极大的感召力,我恭敬我从命,当下答应供稿。
第二天,本书召开作者座谈会,竟然没有一个青年作者。我六十多岁,正向古稀之年冲刺,居然还是作者队伍里的“少壮派”。看看那些白发苍苍的作者,他们退休多年,心里不免感叹,真是老有所为呀。
三天以后,我将三四千字的文章用电子信箱发出去,算是兑现了供稿承诺。之所以这么快成文,有一个原因是不用采访。他给我讲过下乡的事儿,因为啃骨头不净挨过批评,最后将骨头埋在土里。骆驼发情追人,他吓坏了,没命地向前跑去,两条腿的哪能跑过四条腿的?急的骆驼主人大喊:“赶快脱下衣服,扔在地上!”他照着做了,那头发情骆驼把那件衣服踩在脚底下,而且没完没了,人才脱离了险境。他还和我一起打过柴火,两个人就像牛似的在戈壁滩上拉车前行,尝受过受苦的滋味。我们彼此熟悉了解,写起来自然快捷。如今,他已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古稀之龄,在首都钢铁公司退休,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定居。退休之人,每天浇浇花草散散闲心,优哉游哉好不惬意,享不尽的天伦之乐。
写了一篇文章还要我继续写下去,这回采写了一位大人物。这位官员做人低调,平易近人。他的办公室简单,桌、椅、书柜、沙发、茶几而已。他出版的十六开本的精装数学著作,各种数学符号像天书似的,我连一页都读不下来。他身居高位却没有居高临下,更没有咄咄逼人。
没有官架子,我高看这种人。
我找他的老单位老同事采访,得到好多第一手资料,采到好多生动素材,撰写了近万字的报告文学。
第二次进京是乘坐飞机去的,只有我和一位领导干部,目的也是关于这本书的事儿。他是个老知青,问我这次出差有什么要求,我哈哈一乐,调侃道:“跟上高干出门,吃喝拉撒诸事,老夫一概不操心。”
说是不操心,我却观察了他一路,看看高干的言行是否一致。这位老知青与众不同,花国家的钱精打细算,能省便省。比如,吃饭很简单,一碗汤面一碟咸菜;办事不打出租车,他说走路还能锻炼身体;住旅店不讲究,哪里还不是睡一晚。凡事少花钱多办事,已成为一种习惯。不像那些“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货色,一旦得势则颐指气使,花公家的钱趟水似的。我观察了见识了一路,对他的作为很是感动,写了散文《跟随老知青进京》,一家文学刊物发表了。
后来,老杨参与主编的这本书正式出版了,印装漂亮,十六开本,长达四十万字,有好多当年的黑白照片,堪称图文并茂,由于讲究文笔优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厚厚的一本书籍,全是老年人所为。作者、编辑、主编一个个比赛似的,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好在他们头脑精明思维清晰,又能戮力同心,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编撰任务。听朋友说,老友们聚会的时候老杨还能饮酒,还在酒场上侃侃而谈。八十一岁高龄了,还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呢。
人到老年,不仅是老有所乐,还能老有所为呢。
2020年3月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