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照耀生命的光辉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
作者:逸野 朗诵:江南金蝉子
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我被强烈震撼,为片中主人公的遭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后来,这部片子成为我的保留节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出来再看一遍,每一次看都感动不已。
我看到了一个词:希望。影片自始至终贯彻的一个理念,犹如巨石投入湖中,在我心里砰然作响。
改编于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同名小说的《肖申克的救赎》,抛开了同类题材的老套路,不是为了证明清白和复仇,而是描写身处逆境顽强抗争,以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战胜黑暗、战胜恐惧、战胜自我,最终在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的同时,也拯救了他人。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徙刑,送往肖申克监狱。而事实上安迪并没有杀人。但是,他们不管这些,安迪的余生,将在肖申克监狱度过。
二十年的时间,安迪表面上表现沉默,但是他的内心从来没有屈服。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人生的渴求,让他虽然身处恐怖的监狱却心怀坚定的信念。他用一把小石锤,每天坚持不懈挖那个通往自由世界的地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同时,因为他善于理财的聪明头脑,典狱长一直让安迪为他做黑账,洗钱,将他用监狱的廉价劳动力赚来的黑钱一笔笔转出去。而安迪将这些黑钱全部寄放在一个叫斯蒂文的人名下,其实这个斯蒂文是安迪虚构出来的人物,安迪为斯蒂文做了驾驶证,身份证等各种证明,可谓天衣无缝。
二十年后,安迪成功越狱。他穿过地洞,从污秽不堪的下水道爬出来,重见天日。这预示着,经过二十年心灵和肉体的的抗争,安迪的灵魂得到救赎,告别肮脏罪恶的此岸,到达圣洁光明的彼岸。安迪越狱后,以斯蒂文的身份领走了部分典狱长存的黑钱,到了太平洋边上的一个小镇芝华塔内欧,在那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与此同时,安迪揭露了典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当司法官员到达肖申克监狱准备执行逮捕典狱长时,典狱长清楚自己罪不可恕,饮弹自尽。死前,他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了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扉页上写着:“典狱长,您说得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典狱长打开圣经,看到里边挖空的部分正好可以放下小石锤时,他明白了,但一切为时已晚。
影片场景独特,故事情节环环紧扣,对白充满哲理发人深思,感动人心的场面接连不断。当安迪为狱警做假帐逃税、为狱友赢得每人三瓶啤酒的奖励,他靠在一边的墙上,脸上带着神秘莫测笑意的时候;当安迪在狱警办公室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所有的囚犯都不由自主地仰望天空,沉浸在美妙音乐所带来的幸福里的时候;当安迪用了六年的时间,每周一封信写给有关当局,终于引起重视,拨款给监狱图书馆,狱警把这个消息告诉安迪,安迪面带笑容说了一句:“只写了六年” 的时候;当安迪在逃离监狱前夕对瑞德说:“是我害了我的妻子,她的死我也有责任”,流下了真诚忏悔的泪水的时候;当安迪爬出下水道,高举双臂对着苍天无声地呐喊的时候……一幕幕,令人为他的喜而喜,为他的悲而悲,为他的命运扼腕感叹,为他的胜利击掌欢呼。
片中那些精彩的对白,犹如串串珍珠,闪耀出哲理的光芒。
安迪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
在监狱呆了40年的瑞德对安迪说:“希望是危险的。”
安迪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有一种东西能够穿透一切高墙,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到达,无法掠夺,那,就是希望。”
影片的故事和场景是冷酷的,但是就在那冷酷之中,散发出温暖人心的力量,那就是:希望、友谊、自由。
蒂姆·罗宾斯看上去文弱的外表,把安迪这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把人很快带入戏中。开始总为他捏一把汗:这么文弱的书生,能在黑暗的监狱生存下去吗?正是他的沉静和坚韧,赋予影片主人公感人至深的魅力。
喜欢的还有片中的旁白。影片是以实力派黑人演员、老戏骨摩根·弗里曼的第一人称旁白展开的,那沉稳、理性、娓娓道来的旁白风格,引人入胜。
影片中还有一个小人物老布,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辈子,完全被“体制化”了,当获释出狱,却无法面对真实的生活,最终自杀了此残生。瑞德这样说过:“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忙着活或是忙着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这个命题蕴含深刻,令人忍不住反复自问和反思。无论多么艰难,无论多么黑暗,相信友谊,相信美好,相信自己,相信希望,不放弃,不屈服,用一种超乎寻常的坚忍与耐心,等待走向新世界那一刻的到来。
人生,不就是一所充满艰难和禁锢的监狱吗?我们在被“体制化”的同时,有一道无形的“高墙”是自己慢慢筑起来的。高墙之内,恐惧使人变成囚徒,日复一日,僵化、沉沦、腐朽,心如死灰。
救赎,是必经之道。
希望,照耀生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