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魏名将张郃在木门道中伏身亡,木门道在哪里

 沈忱灿烂海滩 2020-09-17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发生在诸葛亮“五出祁山”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司马懿和张郃。故事梗概如下:

诸葛亮接到李严的亲笔信后,下令全军撤回汉中。当得知围攻祁山的北伐大军撤走后,张郃立即找到司马懿进行询问。司马懿认为诸葛亮诡计多端,很可能是诱敌之策。不过,大将魏平认为可以趁机追击,并耻笑司马懿畏蜀如虎,但司马懿不为所动,坚决不同意下达追击的命令。

祁山军队撤退后,诸葛亮派人找来杨仪和马岱,命二人率领一万名弓箭手在木门道埋伏。如果发现曹军追来,听到一声炮响后立即放下木石,再用弓箭射击。二人走后,诸葛亮又吩咐魏延和关兴负责断后,自己率领主力沿木门道后撤。

不久之后,司马懿也得到了诸葛亮全军撤退的消息,亲自来到卤城查看,发现北伐大军已撤出该城,便询问手下将领谁愿意进行追击。张郃主动请战,司马懿认为张郃性格过于急躁,不适合前去追击。不过,张郃坚决要求出战。司马懿便嘱咐张郃要随时注意安全,不要中了诸葛亮的埋伏。

张郃率领五千兵马发动追击后,很快便遭遇了魏延的阻击。经过一番较量,魏延诈败而去,张郃紧追不舍。随后,关兴又且战且退,逐渐将张郃引入了诸葛亮的埋伏圈内。

到了夜晚时分,张郃终于进入了木门道。此时,山头上伏兵四起,乱箭齐发。张郃进退无路,被乱箭射死。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木门道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虽然结果与小说的描述相似,但过程却存在巨大差异。在小说当中,张郃主动请缨进行追击,最终死在木门道。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张郃之死却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一桩疑案之一。

按照《三国志》等相关史料的记载,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六月,诸葛亮在卤城大败司马懿后,突然从负责粮草运输的参军马忠和督军成藩那里得到李严转来的消息,说是后主刘禅担心粮草供应不足,下令让诸葛亮全军退回汉中。

尽管诸葛亮对此非常疑惑,但仍执行了这一命令,率领全军撤回汉中。至此,此次诸葛亮的北伐宣告结束。不过,等诸葛亮回到成都才发现,这一命令根本不是刘禅的旨意,而是李严为了推卸粮草供应不足的责任而捏造出来的。诸葛亮大怒,最终将李严革职。

而在得知诸葛亮撤退的消息后,一向谨慎小心的司马懿却一反常态,要求张郃率军追击,结果遭到张郃的强烈反对。张郃认为诸葛亮不战而退,必然布置周全,一定会在撤军途中设下埋伏,防止曹军追击。不过,司马懿却没有采纳张郃的意见,依然强令张郃进行追击,结果张郃在木门道中伏,兵败身亡。

从张郃之死的整个过程来看,司马懿的举动充满疑点,也成为三国时期的一桩著名疑案。后世有不少人认为,司马懿是故意为之,目的是为了除掉张郃,以便彻底掌握曹魏西北地区的军权。不过,究竟真相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说完了历史上张郃阵亡的疑点,再来谈谈张郃的葬身之处——木门道。据清代《西和县志》记载:“木门关,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之木门里……汉诸葛出祁山伐魏,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木门,与亮战……郃中飞矢死。”

那么,木门道的具体位置在哪呢?经过考证,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甘肃省秦州区牡丹乡木门村(亦称南梓村)。此地距离天水市区有一百二十多里,东有张郃坪山,西有西南山,两山山对峙,地势险要,全长约一千米,两山间的峡谷最窄处仅有五十米左右。这里也是天水通往祁山的必经之路。

虽然木门道之战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但在如今的木门道两侧山中依然有不少大小不等的土山洞,当地人称之为“藏兵洞”,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亮伏兵之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此处曾经出土了大量三国时期的箭镞、刀、矛、弓等遗物。

参考书籍:《三国志》、《西和县志》、《三国演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