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树荫下的夏风 | 王孝俭

 老鄧子 2020-09-17

文/ 王孝俭

倒退二三十年,夏日农作“三抢”(抢收、抢种、抢管)结束后,恰是农民可透口气的辰光。生产队长脸上有了点笑,社员老老少少在田里做生活,搁起农具,出工不出力,凑在一起谈个不停。割早稻、种晚稻忙碌20多天,真该歇歇了。

我不当农民已40年,但每年到7月中旬心还是会紧张起来,一到8月立秋时节,又会松弛下来,因为农田生活的苦和甜还在心里。前些年回家还能看到农忙,有时也想下田帮帮忙。前一阵碰到二男五女七个农民在忙区政府机关大院里的夏管。他们是金山朱行人,被做绿化工程的老板临时雇来,为区政府大楼屋顶花木锄草的,算是夏管。午饭后,正坐在大院行道上扇着草帽歇凉。我告诉他们,旁边食堂大厅有空调,很阴凉;要吃水,每层楼都有热水器。他们显然感到了我的好意,都笑了起来,说空调里蹲不惯,树荫下有风,人适意。

大家的对话不免多了起来。他们的中饭都是各自带来的,自顾自,不外菜蔬、鸡蛋、白米饭。问起家里还种不种水稻,都摇手,说都给人承包走了。种惯了田,在家里不做生活人难过,老板给的工钱虽少,但比蹲在屋里一分钱也不出产总要好。钞票不用小辈的,自有自方便。


看着这些我熟悉的上海郊区农妇的面孔,她们都该有五六十岁,个个健壮,无比快活,让我想到当年和我一起在田里做生活的惠琴、彩英她们来。上海郊区的妇女都勤劳善良,她们顾家顾子女顾父母,终年劳累,田里做了做屋里。

他们说到在大楼屋顶做生活时的热,用了一句金山话“横热”,换成普通话是“很热很热”,用上海话就是“交关热”。他们每人一只自带的小矮凳,坐在区政府大院里的主行道上,旁若无人说笑着,就像坐在谷场。是呀,20多年前,这里就是莘庄乡莘光村的稻田。他们坐的小矮凳,不就是当年的拔秧凳?就是现在的阵阵夏风,送来的爽快,也不减当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