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闻:漫步宛平城

 马尔的视觉 2020-09-17

  

  

卢沟桥走到底便是宛平城了

      城不大。

     全城东西长六百多米,南北宽仅三百米露头。

     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年)开建时,本为防范农民军进击京师,选在此地,派重兵驻守,直扼京畿咽喉要道。

     城历三年而就。

     宛平城非常有特点,它原为军营城堡设计。

     作为卫城,它的形制结构与普通城池当然不同,城内初始并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仅设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

     前人描写它:“于是当桥之北,规里许为斗城,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

     “崇墉百雉”便是形容它城墙高大。

      明清时称拱北城、拱极城。

     清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城内,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

     城门楼仍保存完好,城墙、城楼和瓮城的格式。

      两道门阻。

     冷兵器时代,这就是典型的固若金汤的架势了。

      仍能看到八十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的痕迹。

      从中日卢沟桥之战,小鬼子在城墙上留下的炮弹坑遗迹便能看出,这样的城池在古代,它的防御功能可谓极其强大、牢固。

 

      城里如今看不见军营设置了,散着些老店铺。

     它也算是著名的历史纪念地了,但人却稀稀落落的,当地的老百姓也少。

     离北京太近,吸引力被稀释了。

夕阳轻抹,那城便显得安详。

或许是要以旅游兴城的思路,城内没有兴建高楼大厦,也无老城镇的脏乱差,街道小巷皆平整干净。

一些老房子也进行了修复。

老厂、老作坊、老店和四合院,错落在街边。

它们的模样,让你想起老北京的小街院落里的许多故事。

此地无疑享有历史盛名。

略感遗憾的是,这城里标明的历史陈物,却簇新得令人费解了。

依旧修旧,还真需要真材实料,下真功夫。

走在冬末,这傍晚的宛平城街上,它是暖暖的安静的。

许多意味一并在心里涌上来。

如果说卢沟桥具有历史悲剧的沉重的话,宛平城则让你沸腾的情绪静下来,去看去想我们经历的半个多世纪的和平。

我们这代人是非常幸运的。

翻开近代史这册大书,这是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难得有如此罕见的非常可贵的无战乱的日子了。

对老百姓来说,国运昌盛,民族复兴,都得落脚到国泰民安。

和平是温饱生活、幸福指数的前提。

没有它,一切崩塌。

作者相关文章

见闻:残阳如血

见闻:御封药王

见闻:世界名墟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