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把十几只刺猬放在户外,为了相互取暖,这些刺猬开始聚集到一起,但是彼此身上的刺又会刺的对方疼痛难忍,就这样它们不断的相聚又分开,直到它们找到了一个角度——保持一个忍受疼痛最轻而又能最大程度取暖御寒的距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刺猬法则。人与人的生活实际交际中,我们都需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良好的交际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独立的自我空间,在这个空间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如果这个空间遭到了他人的侵犯,那么我们肯定会感到被伤害,感到不安全,甚至是恼羞成怒。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好人际交往的距离,既要做到彼此的爱和关心,又要有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保持多远的距离呢?每一种距离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才能使用呢?不需要迷惘,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帮助我们划分了4种区域或距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第一: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间隔,一般都是最亲密的人,家人或者是情侣。这种距离彼此可以肌肤相触,相互能够感觉到对方的体温,心跳和气息。这种亲密关系属于私下的情景,只有在两个人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时候使用。 第二:个人距离。这种距离就很少有身体接触,在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这种距离正好可以握手,友好地交谈。这种空间适合朋友或者是熟人之间。 第三:社交距离。这种距离更多地体现在社交性或礼节上的正式关系。一般都是在工作会议需求等聚会上保持,增加了一种严肃正式的氛围。比如会议室会的距离,招聘面试的距离等等。 第四:公众距离。通常这种就是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或者是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这种个人完全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并且演讲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距离的远近。他们可以选择缩短距离,主动和听众握手交谈,这样更能增加他们演讲的氛围,提升现场效果。 规则当然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我们与他人的亲密距离也可能会随着了解认识的加深越来越亲密,社交距离也就渐渐的越来越亲近。人际交往中社交距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完全取决于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我们和交谈人的关系变化等等。 通过社交距离我们可以观察查到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交谈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与保持的社交距离,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在社会立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