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帮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

 长沙7喜 2020-09-18

爱贝睿编辑推荐

本月 8 日是爱贝睿科学早教的直播日,正值「开学季哭潮」,为了帮孩子和家长顺利过渡入园焦虑的问题,爱贝睿邀请了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一嘉老师来到直播间,跟爱贝睿的爸爸妈妈分享了「如何帮孩子建立安全感」讲座。

直播中,一嘉老师主要跟大家分享了:

  • 安全感与依恋关系

  • 宝宝的依恋类型

  • 获得安全感的四个关键因素

  • 家长连线时间,为孩子安全感问题支招

勤奋的小爱已经将这次的直播整理成将近万字满满干货~快跟着小爱一起来回顾下这次的直播吧!




直播内容精彩回顾




爱贝睿城市群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嘉老师。今天是咱们的科学早教直播日,我来和大家一起聊聊提高孩子安全感的话题。

在准备这次直播时,我仔细看了大家的提问,不少问题都是围绕着孩子安全感的话题。比如:

  孩子都一岁多,比较黏人。自己玩玩具的时候大人不能离开,必须在身边,不然就大哭或者爬到有大人在的地方。这是否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如何能缓解这种状况?

 ——来自广州的奇奇妈妈和武汉的融融妈妈

  孩子 2 岁多,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自己看,别人谁也不找,出去拿个快递都哭。担心上幼儿园不好分离。
——来自山东德州的佳佳妈妈
  孩子 4 岁多,由于工作原因爷爷奶奶带孩子时间长,他们一遇到孩子不听话就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们就不喜欢你了,导致孩子现在很没安全感,时不时的就会问我,妈妈你不喜欢我了吗?妈妈你不爱我了吗?为此我很苦恼也很担心。
——来自黑龙江的添添妈妈

什么是安全感?

解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是来源于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叫做依恋关系(attachment)。人对生活中特定人物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结,与这个人交往能带来愉快体验面临压力会从这个人得到安慰。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人不仅限于喂母乳的妈妈,即使很少喂他们的人,比如爸爸、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孩子也可以与之建立依恋关系

上个世纪 50 年代前,美国的心理学家认为安全感是靠物质给的,所谓「有奶便是娘」。但是年轻的心理学家哈洛认为,爱比物质更重要。他做了一个很出名的实验,叫做「代母实验」。

哈洛给刚出生的恒河猴宝宝准备了两个妈妈: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铁丝妈妈上面有一个奶嘴,能够 24 小时提供,奶水;绒布妈妈上面只有一层软绵绵的绒布。你觉得猴宝宝更喜欢哪个妈妈?我把实验结果简单描述一下:

猴宝宝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到铁丝妈妈喝奶;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绒布妈妈身上。

研究者把猴宝宝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果身边是铁丝妈妈,猴宝宝就蜷缩在角落里;如果是绒布妈妈,猴宝宝会逐渐放松,去探索周围的环境,玩玩具。小猴子除非饿的不行了, 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一点奶,然后又赶紧回到绒布妈妈身边。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这个实验是不是让人有点心酸?哈洛的实验颠覆了人们之前对「食物才是第一需求」的认知。

由于猴子跟人类很像,后来人们就开始研究人类的宝宝,结果发现咱们人类也有这种依恋关系,并将依恋关系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前依恋期(0-6 周):

    这个阶段谁抱都可以,婴儿没有特别的偏好。

  2. 正在形成的依恋阶段(6 周-8 个月):

    宝宝开始对不同人发出的反应不一样,比如通常更喜欢妈妈

    但是,如果其他人抱他,也不哭闹抗议。

  3. 明确依恋阶段(6-8 个月到 1.5-2 岁):

    当照料者离开时,宝宝会表现得焦躁不安,产生分离焦虑也就是前面奇奇妈妈和融融妈妈所说的变得黏人。跟大家想的相反,这恰恰是宝宝有安全感的表现,说明宝宝信赖妈妈,把妈妈当成安全感的来源特别是当宝宝生病时,睡眠不足,身体不舒服,自己又没有能力很好地调节情绪,更需要从妈妈这里寻求帮助。相反,如果一个妈妈让宝宝觉得不值得信任和依赖,宝宝还会黏着你吗?

    用《游戏力》提出者劳伦斯·科恩博士的说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的杯子。当孩子爱的杯子空了的时候,就是他不可爱的时候,正是需要你帮助他蓄杯的时候。

  4. 双向关系形成(18 个月-2 岁):

    到 2 岁末 3 岁初,随着孩子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开始理解「离开」和「返回」的概念,如果你有意识的和孩子多次重复演练,让他确认爸爸妈妈在离开后一定会回来,孩子的分离焦虑就会自然下降。

  5. 3 岁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会面临另一个高峰期。

    这个阶段孩子会受到双重挑战:孩子和父母分离是一种挑战,另一个挑战是——陌生人焦虑,陌生的老师、同学和环境,孩子需要独自面对幼儿园陌生的一切。



孩子的依恋类型知多少

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安全感,以及依恋关系的几个阶段,那么孩子和家长的依恋关系有哪几种呢?

在一岁以后,基本上所有的宝宝都会跟主要的照料者形成依恋。但依恋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有的宝宝觉得更有安全感些,相信照料者(通常是爸爸妈妈)是可靠的,会给自己提供有效的支持;另一些宝宝则显得焦虑对爸爸妈妈缺乏信心

怎样测试依恋质量呢?心理学家让宝宝跟妈妈经历一次短暂的分离,跟陌生人待在一个房间里,之后妈妈重新跟宝宝重聚。根据宝宝对妈妈的反应,区分了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以及混乱型依恋

依恋类型实验

安全型依恋

宝宝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妈妈离开时,宝宝会哭,也可能不哭;如果他哭,是因为更愿意跟妈妈在一起,而不是跟陌生人。妈妈返回时,他们能积极寻求接近哭泣也停止。比如很多宝宝,你一出门要去上班,他就反应很强烈,要跟你到楼下;或者在阳台看着楼下的你哭着喊妈妈。等你晚上回来,他可能会哭,但是很快就能安抚回来,又哭又开心。孩子认为你是爱的可靠来源,所以,当你离开时会感到焦虑;而当你回来时会感到快乐。约 65%的孩子属于这个类型。

回避型依恋

妈妈在时,孩子漠不关心;离开时,孩子也不伤心,他们对陌生人与对妈妈的反应相同。重聚时,他们回避妈妈,或缓缓走向妈妈,当被抱起来时,他们并不愿意靠近。约 20%的孩子是这个类型。但只是表面这样,当依恋对象离开的时候,有研究者测量这些孩子的心率,发现各项生理指标,都表明他们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只是压抑着不表现出来。他们认为哭泣没用,只会带来痛苦,而不会让自己得到任何安慰。

焦虑型依恋

分离前,这些孩子寻求与妈妈亲近,常常停止探索;妈妈离开时,他们非常焦虑,会大哭;当照料者回来的时候,他们又表现出生气、拒绝,有时会扔玩具,打、推照料者。被抱起来后,许多孩子会继续哭,不容易被安抚。约有 10%-15%的孩子属于这个类型。造成这种依恋类型很可能是因为照料者对孩子的需求经常是不一致的,有时候回应,有时候不回应。孩子无法有效地去预测照料者的爱,所以就容易焦虑,时刻在找爱。

混乱型依恋

这类孩子会表现出最大的不安全感。重聚时,这些孩子表现出困惑、相互矛盾的行为。例如,在被抱起或接近时,表现出费解、抑郁的表情;一些婴儿与妈妈交流时会茫然;一些婴儿在被安慰时,意外地哭起来;或者表现出奇怪的冷冰冰的态度。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占 5-10%,他们特别容易在之后的成长中,遭遇问题和挑战

根据上面的四种依恋类型和表现,各位爸爸妈妈可以观察一下,当你和宝宝分离和重聚时,比如上班,送宝宝去幼儿园,宝宝的表现是什么样的?从而来简单判断,你和宝宝的依恋类型如何。

总结一下,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内心是有一个预期的。安全型的孩子知道照料者会很快来安抚自己,借用一句流行语,「事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回避型的孩子则认为表达自己的情绪,只会让自己更难过;而焦虑型的孩子,不敢确定照料者会不会安抚自己,安抚是否有效。混乱型孩子,表现出最大的不安全感重聚时出现困惑、相互矛盾的行为,在之后的成长中也容易遭遇问题和挑战。

获得安全感的四个关键因素

如何提高依恋质量,让宝宝更有安全感呢?这里有四个关键的因素和你分享:

1
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这一点大部分人都能做到,在 3 岁前有固定的照料者来照顾宝宝,回应他的感受和需求。可是也有爸爸妈妈担心孩子小时候,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能好好陪伴孩子,会不会给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看一个极端的案例:上个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罗马尼亚因为政策失败,出生率过高,导致很多孩子被遗弃,送到孤儿院。在阴冷的孤儿院中,尽管孩子没有受到身体上的虐待,但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却严重匮乏。没有固定的人来照顾他们,今天一个,明天换一个,每一个照顾者都十分陌生,而且只能照顾到他们的生理需求。他们在摇篮里往往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没有人抱起他们,没有人陪他们说话和玩。

幸运的是,有一些英国中产家庭收养了孤儿院的很多孩子。但收养他们的时候,这些孩子已经3、4岁了。跟同龄人比起来,他们身材显得矮小,智力发展慢,几乎不怎么说话,行为也比较怪异。不过到了6岁,这些孩子各个方面在很大程度赶上同龄孩子,会跟养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虽然平均智商比同龄孩子稍微低一些,但跟同龄孩子差异不大。不过,也有一些孩子仍然遭受痛苦,在智力和情绪社会发展上,远远落后其他孩子。但相对原来,也是好了很多

所以,这个真实的案例对父母来说是好消息,说明孩子是有很强的修复能力的。即使孩子是在罗马尼亚孤儿院这样极端环境中度过生命的前 3 年,但后续只要给予良好的家庭环境,他们也能很好的发展

如果父母有一段时间工作原因,出差比较多,交给爷爷奶奶带;或者孩子上幼儿园,分离焦虑比较严重,如果爸爸妈妈能及时给予孩子关爱和照顾,后果并没有网上所说的那么严重,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良好的陪伴扭转回来的

2
养育质量

「同步互动」是导致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家形象地将之称为「敏感、协调的情感舞蹈」。当父母能够敏感地去觉察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就像两个人跳舞很合拍的搭档。反之,我们来看看父母哪些不适宜的养育会造成「不安全依恋」的孩子

回避型的宝宝通常接受过多的刺激和干扰,或者需求得不到回应。比如,宝宝想要睡觉或真正专心做某件事情,父母忽视他的需求,还不厌其烦地逗他,跟他说话。宝宝就会觉得烦躁,回避这种干扰;另一方面,当宝宝需要父母帮忙,比如哭闹,想要抱一抱,安抚一下,父母长时间不去回应。觉得哭了不要抱,不哭才抱。宝宝也容易对父母的反应冷漠。因为他们觉得父母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给自己有效的支持。

焦虑型的宝宝通常接受不一致的照料,父母对宝宝的需求不敏感,有时候回应,有时候不回应。宝宝无法有效预测父母的回应模式。所以一方面他依赖父母,觉得父母可以帮助自己;但另一方面,又很焦虑,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会回应,于是经常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混乱型的宝宝,通常出现在极端环境中的。比如父母有虐待行为,例如恐吓、戏弄孩子,生硬地抱着孩子,以惹怒孩子为乐。这种类型的宝宝常常表现出惊恐,怒气冲冲和不高兴。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你不需要 100%完美地去跟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保持协调。因为很难做到,反而会让自己过度焦虑。我们只用像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的「做个足够好的父母即可。

当理解错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节奏出现问题时,积极地去调整它,回到同步同频的状态。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孩子的必修课,别人不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感受如何,需要什么帮助和支持。他要学习去接受这种不完美,去更好地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同时尝试自我调节

3
宝宝的气质

有的宝宝天生情绪比较良好,生活规律,适应性强,俗称天使宝宝,这类宝宝容易形成安全依恋。有的则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发脾气,生活不怎么规律,适应新环境差,俗称魔鬼宝宝,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因此父母面临的挑战更大,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并满足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如果父母能付出足够的耐心,及时调整行为,也能培养出安全型依恋的宝宝。

4
家庭环境

离婚、失业、贫困,会影响父母的养育敏感性,进而损害依恋的安全性。比如一本发展心理学教材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小米出生不久,爸爸妈妈就离婚了。爸爸搬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小米判给妈妈照顾。作为单亲母亲,小米妈妈需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维持生计。白天她把小米托付给质量一般的托儿所照顾,晚上很晚才把他接回家,给他喂奶,哄他睡觉。小米一岁多的时候,妈妈发现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会向妈妈伸出双手,爬到或走到妈妈的跟前,对妈妈的情感冷漠。后来经济改善,妈妈陪伴小米的时间更多,到了 2 岁,小米才跟她亲近了很多

家长连线:安全感问题来支招


如何让娃不黏人


前面奇奇妈妈,融融妈妈问到:

  宝宝一岁多比较黏人。自己玩玩具的时候大人不能离开,必须在身边,不然就大哭或者爬到有大人在的地方。

前文说到这是正常的,宝宝体现了安全型依恋的表现。但是,我们平常也有一些事情要去做,不得不短暂离开孩子,比如上厕所,去做饭,或者上班。

这时,一方面我们可以玩一些游戏,来帮助宝宝更好理解分离和重聚的概念比如对小龄的宝宝,玩躲猫猫。先用手遮住脸,然后撤掉,对宝宝做鬼脸。全世界的宝宝都喜欢玩。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出现了。不必局限于手,也可以用手帕遮住脸;或者躲到沙发后面。

对于大一些的宝宝,则可以玩捉迷藏。一开始可以是某个大人带着他去躲起来,另一个大人来找;或者反过来。

另一方面,当分别时,跟宝宝做好告别仪式。让他觉得离别是可以预测的;如果偷偷溜走,宝宝就会觉得没有掌控感,时刻担心爸爸或妈妈不见了。一开始会比较困难,但是多做几次,宝宝建立分离和重聚概念,他的分离焦虑就会下降很多。

前面我们说到,宝宝不止把妈妈当做依恋对象,还有其他家人。这叫做「多重依恋」,就像是做投资的人,分摊风险,把鸡蛋放到多个篮子里面。宝宝也有风险管理意识,多个人依恋,多一分爱。

当主要的依恋对象——妈妈不在时,其他家人可以帮忙。举个例子,我外甥女 1 岁多的时候,因为奶奶照顾她多,所以她对奶奶有分离焦虑。有一次奶奶临时有事出门,外甥女哭得很厉害,想要出去找她。我带着她出去小区找不到,奶奶又没带手机。我就跟她说,奶奶或许回家了,把她哄回家。可是奶奶还是不在呀。怎么办?我就装傻,奶奶会不会躲起来呢?我们去找找看吧,她见我也帮她这么多,心情比较平静了,跟着我一起找。我带她到奶奶的房间,床底下,门后,柜子里,通通找一遍。没有。我引导她去找奶奶的东西:奶奶的衣服在哪里?奶奶的鞋子在哪里?奶奶在袜子在哪里?她基本都找对了。你看,奶奶的东西都在,肯定没有走远,很快就会回来是不是?她的焦虑又下降了。我们先去玩吧,等一下奶奶回来,我们问她去哪里了。她的注意被转移了。后来奶奶回来,外甥女边哭边跑过去抱她。我再一次跟她说:「你看,奶奶回来了对不对?」后来几个星期经历类似的事情,外甥女的焦虑一次比一次弱。


如何处理入园焦虑


山东德州的佳佳妈妈问:

  孩子2岁多,担心上幼儿园不好分离。

去幼儿园不仅仅是分离焦虑,还有陌生人焦虑。双重的挑战。不像以前,家人都在身边,安全感十足;现在去了幼儿园,信任的人不在身边,缺乏靠山,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需要花时间去建立信任感

在分离时,同样做好告别仪式。告诉她,有什么需要帮忙,找幼儿园老师。你会在她吃了早餐、玩了游戏,吃了午饭,睡了觉,再玩游戏后来接他。具体的事件描述,比模糊的下午 5 点,或者妈妈下班后来接你,更容易理解。宝宝心里有预期,掌控感上升,更愿意等待

不仅孩子有分离焦虑,大人也会用。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过不过的好,有没有好好吃饭,自己也难免焦虑起来。孩子对情绪很敏感,即使你不说,他也能觉察到。所以大人也要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相信幼儿园的老师的经验,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最初的几个星期里,孩子会暂时进入焦虑型的依恋状态。在家里容易出现行为倒退,比如变得爱哭闹、发脾气,黏人。因为在幼儿园,他对老师不知根不知底,未知隐藏着威胁。这个年龄段,还无法心平气和地跟家人说:我在外面很焦虑,需要找你们倾诉一下,安慰安慰。孩子很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回到家里,找回靠山,需要安全地释放自己的压力,倾泻装满负面情绪的水桶。积累比较多的负面情绪。

特殊阶段,是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也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包容,耐心,倾听,支持。帮他度过困难时期。

可以玩假装游戏鼓励孩子当老师,你当小朋友。孩子往往会把他在幼儿园的经历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释放自己的焦虑。


如何对待「有条件的爱」


来自黑龙江的添添妈妈说:

  孩子 4 岁多,由于工作原因爷爷奶奶带孩子时间长,他们一遇到孩子不听话就说出,你在不听话我我们就不喜欢你了,都不喜欢你了,导致孩子现在很没安全感,时不时的就会问我,妈妈你不喜欢我了吗妈妈你不爱我了吗?这样之类的话会经常冒出来,为此非常苦恼。

如果孩子觉得妈妈不是可以信赖的,不爱自己,会影响安全感。但 4 岁多的孩子,认知能力更好,会从多个角度来应对这个挑战。他主动来问你,说明他很在乎跟你的关系,想跟你确认。这是个好的信号。说明他信任你,你们的沟通渠道是通畅的。

宝妈可以跟他翻译,爷爷奶奶的意思是,他们不喜欢的是你的某个行为,因为什么什么。将喜欢具体化到某个行为,就不会伤害孩子整体的安全感。

另外,我们要看别人做什么,而不仅是他说什么。比如爷爷奶奶是不是会带孩子去玩,这是不是喜欢的表现;是不是会给他做好吃的,等等……妈妈是不是会给你读绘本,给你买玩具,抱抱你,亲亲你?

当然,能够跟爷爷奶奶沟通最好。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对行为是有条件的对待


如何安抚孩子怕黑


卜一秋妈妈(4-5岁):

“ 如何安抚孩子怕黑?

当孩子害怕时,能够及时觉察和回应,帮助他合理表达和调节。可以给孩子赋能,让他更有安全感。

孩子现在四岁多,他的想象力越来越强,会忍不住想象黑暗里会不会有危险的东西。从进化心理学讲,在远古时代是非常有意义的。不随便往阴暗的地方走,可能那里也野兽。

比如衣柜的「怪兽」,认知上虽然知道只是衣服的影子,但是心理上还是害怕。就像我们看恐怖片,虽然知道是假的,看完后是不是仍然心惊胆跳,甚至连厕所都不敢上,晚上得开灯睡觉。

这需要一个过程哈。就像孩子学习分别后爸爸妈妈仍然会回来一样。时间帮助他在内心建立概念,是安全的,不用保持警惕,恐惧。

宝妈先接纳他的情绪:你担心衣柜里有怪兽,所以很害怕是不是?你觉得怪兽是怎么样的呀?我们画出来看看吧,或许没那么可怕。

你觉得怪兽害怕什么呀?害怕钢铁侠吗?害怕孙悟空吗?害怕奥特曼吗?我们让这些英雄来保护你好不好?在房间里贴上他喜欢的英雄角色的海报,或者是手偶。

当然,等他大一些,还可以看动画片《怪兽电力公司》,其实啊,那些怪兽也害怕人类呢。


如何处理二宝关系


两个娃的妈妈(0-1岁; 2-3岁)

  家有两个女宝宝,妹妹马上快1岁了,姐姐2岁9个多月,两个宝宝都是属于高需求、高敏感的孩子,妹妹从7个多月开始就特别的怕生,有时候家里来客人只要靠近她就会憋着嘴巴甚至大哭,直到现在去陌生的环境都会特别不适应。姐姐9月份第一次入园,近期跟她一起读关于入园的绘本和说幼儿园的事,明显有入园焦虑,这几天经常尿湿裤子,时刻都要妈妈陪着,有时候妈妈给妹妹喂奶,都不准,哭着要妈妈,听到妹妹哭,姐姐也会哭的更大声,要妈妈抱,不要妹妹,而且两个宝宝哭的时候都不要任何人抱,只要妈妈,其他人抱哭的更加厉害。反思面对两个高需求、高敏感的宝宝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同时怎么帮助姐姐减少分离焦虑?

妹妹目前是处于陌生人焦虑阶段陌生人焦虑指的是宝宝由于陌生人的突然出现而产生的某种程度上的恐惧、紧张或不安的情绪其通常发生在宝宝出生后 6 个月左右,8~12 个月达到高峰, 15 个月后逐渐消失。

姐姐现在是面临两种挑战,一个是入园焦虑,一个是跟妹妹争宠。因为入园焦虑,跟妹妹争宠会更加明显。

妹妹年龄比较小,通过转移注意力会比较有效;而姐姐则比较难。当二宝都需要妈妈时,建议妈妈陪姐姐,其他家人陪妹妹,可以到外面走走,转移一下注意力。等姐姐入园适应后,她的焦虑水平下降,情况会好转。

情绪进阶营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