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平大贾村:清户部郎中王象天故里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富平大贾村:清户部郎中王象天故里

文/彭辉

2016年五月初,富平【乔山书院】康凯鹏来电话说,在大贾村发现了两块残碑,遂相约前去寻访。驱车从流曲镇沿流曹公路往西北十里许,路西一片偌大村落便是大贾村。该村古有【普照寺】,因唐代诗人【贾岛】曾寄居于此,并有【贾岛墓】而得名“贾村”。明代始有大贾村和小贾村之分,今统归富平县曹村镇辖。


顺大贾村巷道鱼贯而入,一户民居门前旧瓦矮墙下有一块半截碑,落款有“不肖男象天象元孙述泣血立石”字样,是为王象天父母合葬墓碑下端。巷道不远处的土堆上,还有一块断碑,根据残留碑文内容推断,似为王象天墓碑,由清代太子太傅吏工二部尚书撰文。断碑残文有“先世洪洞人,始祖明初徙居富平之大贾村”语句,即王象天的先祖籍贯山西洪洞。这块断碑是山西洪洞移民落籍富平的又一重要文物实证。

王象天,字文石,号颖山,陕西富平大家村人,约生于明天启年间,其父王继祐。王象天自幼聪慧好学上进,明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考中举人,清顺治四年(1647)丁亥科进士(同进士出身第190名)。授官河南彰德府临漳县(清属河南辖)知县。他到任以后,遍查民间偏苦之事,写了《邺下苦案跋》,多次上疏,为民请命。并将此文收录于他主编的《临漳县志》内,其后又编录于《彰德府志》。王象天在任六年,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据《大清一统志》第一百五十七卷中记载:“王象天,富平人,顺治四年知临漳县。河决坏民田,力请蠲(juan,免除)赋,协济磁川驿站,县人诣州供役甚苦之,请仍旧例觧银免役,不果。迁太仆丞,去后令万廷仕复请之。象天为言,于部得报允。后督湖广学政,过邯郸,漳民越境迎之,老弱塞路。”顺治十年,擢升王象天为太仆丞(从六品官;太仆寺,类似于畜牧局),历任户部主事、贵州司督、江西、山东二司督、户部郎中(类似财政部副部长)“康熙二年七月以户部郎中(五品官)王象天为副考官,同年十二月以户部郎中王象天为浙江按察使司佥事、提调学政”(清《康熙实录》卷之九),卒于任上。有著作《望云轩集》、《刑械注释》、《王氏家训》、《学政条约》等存留于世。王象天是个清官,廉政勤政,颇有实绩,清光绪《临漳县志》有载,昔时临漳县有王象天祠,“肖像于石”祀之。

王象天为民请命的故事,在临漳县流传至今。


【为民请命王象天】清顺治四年,赐进士、富平人王象天任临漳知县,他经常深入民间查访民情,得悉临漳百姓有“三大苦案”:一是“漕米溢额”之苦。其时,临漳县每亩地岁征漕粮高达一升三合,而彰德府其他各县则每亩地岁征漕粮少则四、五合,最多不过七、八合不等;二是“磁所协济”之苦。临漳县本属“磁州驿站”协济单位,明朝时只出协济银两,由磁州代办,不差遣民夫。自顺治元年起,磁州长官强令临漳出夫运送物资粮草。而临漳离磁州四十里,往往车牛到而差遣过,差遣到而车牛回。而且临漳与磁州之间被漳河阻隔,夏雨冬冰,渡河犹如涉海,民苦不堪言;三是“涉粮浮寄”之苦。明永乐年间,涉县势宦郭太师花园内的三川柳被漳水冲走,家人沿河寻至临漳境内看见了三川柳,遂指认其为涉县三川柳,指其地为涉县柳园地,并蛮横的将涉县额赋坐派于临漳额地中,前后二百余年不曾更改。是为“涉粮浮寄”之苦。


这三大苦案,无疑额外加重了临漳百姓的负担。王象天“知之痛之”,据实写了《邺下苦案跋》上奏朝廷,并四处为民鼓与呼。但受权臣制约,一时未能得到妥善解决。顺治十年,王象天升任太仆寺丞后,仍然惦记着临漳人民疾苦,多次向户部上疏《临漳苦案》。终于在顺治十二年,朝廷颁旨免除了临漳“磁所协济”之苦。随后又免除了临漳县“漕米溢额”和“涉粮浮寄”之苦。

王象天为民请命之举,深得临漳百姓爱戴。后来,王象天从京城视学湖广,路过邯郸时,临漳父老乡亲闻讯,纷纷前往夹道迎送。王象天下车日行里许,父老儿童扳着车辕问寒问暖。王象天热泪盈眶,他抚摸着跟随父母送行的儿童说:“你认识我吗?”欢呼声,迎送声,响彻郊外,一时传为盛事。临漳百姓不忘王象天的恩德,修建了王象天祠堂,肖像刻石供奉。

涉县庄】临漳县柳园镇有个小村落叫“涉县庄”,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涉县有个位重权大官宦郭太师,家有大片的庄园,花园中有棵三春柳。有一年漳河洪水暴发,冲走了三春柳。郭太师大为恼火,遂让家丁沿河寻找,一直寻到三百里外的临漳县,才见了三川柳。逐指柳为涉县柳,指地名为“涉县柳园地”,并将发现三川柳的村落更名为“涉县庄”,将“柳园地”区域内的小镇更名为“柳园镇”。蛮横的郭太师不仅如此,还以涉县地被冲到了临漳县为由,一古脑儿将五十余顷“柳园地”的额赋,叠加到临漳县的土地岁赋中。以临漳百姓为佃户,以临漳知县为粮官,每年派涉县官吏来临漳县催要“公粮”。摄于郭太师的权势,临漳人有苦无处诉,敢怒不敢言。临漳知县万般无奈,只好制定了“九十五亩良田按百亩纳赋”的“土政策”,称为“包完”,以次来应付涉县“柳园地”的地赋。此苦案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临漳人叫苦不迭。

到了清朝顺治四年,赐进士富平人王象天为临漳知县,他知悉临漳三大苦案,遂写了《邺下苦案跋》,上奏朝廷,请求免除额外岁赋。然历时六年仍未得到解决。王象天升任太仆丞后,仍对“邺下苦案”耿耿于怀。顺治十二年,王象天又再次上疏奏,请求解决“邺下苦案”,经户部报送皇上批准,将“柳园地”判归临漳,至此,“邺下苦案”终于落槌。

如今“柳园地”已成为繁华集镇,而“涉县庄”则成了郭太师施威弄权的历史见证,始终记载着这段离奇的故事。


邺下苦案跋】余之令邺下也,有年矣。民情土俗闻见颇悉,而邺有三苦合未一除。余知之痛之,向诸君子白之,一则漕米溢额也;一则磁所协济也;一则涉粮浮寄也。夫中州为神京腹心,岁输漕粮十万余两,两河皆然。查漳属磁、安、汤、林、武、涉六处,每处或四五合或七八合不等,何临漳每亩米一升三合余乎?闻父老云:当日赵藩势挟临漳,代安阳纳米二千石,相沿做俑。今赵藩冰消矣,而米额如故也。至临漳有协济磁所遞,夫之案明时,原协济解银非提调夫役也。自顺治元年,磁牧力争,径将所夫推临漳。亲行供应。夫临离磁四十里,往往车牛到而差遣过,差遣到而车牛过。且中隔漳河,夏雨冬冰过渡苦犹涉海矣。而更可诧异者,临漳有涉县地是也。查询父老人等,咸谓明永乐间,涉县势宦郭太师园内有三川柳,遂指柳为涉县柳,指地名曰涉县柳园地,径将涉县额赋坐派临漳额地中。二百年来,久假不归,以漳民为佃户,漳令为粮官。顺治五年,曾经藩司周讳文华参详,内云水行地上,水过地出,安有冲决涉地淤于他处之理?是齐东野人语也,以讹传讹,朦胧从事,卷案昭然。今权位物化冰山晛消,涉民之良心已死,而临民之冤苦犹存。余痛此三苦,申详直指王君,曾蒙首肯,批允釐正。奈以绵力寡济,终为承问衙门中沮之。若成牢不可破之案噫,漳民何苦至此哉!当事何刻至此哉?余蒞邺数载,未克如愿,当今束装整鞭,问而耿耿中怀不能已。穷与高明大人陈此原委,知无補乎民情土俗。然心力虽竭,于今兹痛革,将徐图于来,许也。合是土者,其鉴我体恤哉!(彰德府临漳县知县王象天)

(2016.05.19写于富平流曲)

《富平人征稿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