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禾勿人子 字数:2963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在1300多年前的绛州龙门(现今山西省运城市辖县级市河津市),有一位才子,如璀璨流星,划破天际,在才历两代帝王就已盛世无双的唐朝绽放异彩,似锦绣山河因他而诞。
他就是被誉为“神童”的“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王勃出生那年,太宗最中意的稚奴,刚成为高宗,是为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6年),王勃童蒙之时(约6岁),即能提笔属文,并获初名。杜甫的伯祖父杜易简逢人就称其为“这就是隔壁王家的三株树之一”。及至永徽九年(公元659年),王勃9岁,拜读隋朝大儒颜师古巨著《汉书注》后,写出《指瑕》十卷以示其错误,并予以纠正,孺子之才可见一斑,这就是天才的横空出世。唐高宗麟德元年至三年(公元664-666年),王勃14-16岁,如是女儿家,则正是豆蔻年华,在京城长安科考,一举中的。此时,恰逢宰相刘祥道巡行关内考察民风及官吏政绩,遂上书自荐,向当朝宰相展示才华,刘祥道大加赞赏。王勃文思通达,情词英迈,笔翰如流,给其印象极佳,于是向高宗推荐了这位青年才俊。 不及弱冠之年就题名金榜,大魁天下。高宗召见王勃,与其交谈甚欢,王勃满腹经纶,旁征博引,才思敏捷,深得高宗赏识,授予朝散郎一职。这一年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峰,成为唐朝最年轻的朝廷命官之一,年仅16岁,就已捧上了人人称羡的“金饭碗”。同年,乾元殿建成,王勃奉上《乾元殿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极尽歌咏繁华盛世之能事,不失为一篇精美绝伦的颂文,高宗赞其为“大才也!”。从此王勃名动京师,成为初唐第一才子,文章争相传颂。彼时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可引吭高歌,笑看人生。沛王李贤听说了,将其调入麾下,为其侍读。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18岁,某日,其挚友杜少府被派往四川蜀州(今崇州)任县令,两人情深意厚,情同手足,约至某酒馆酣饮大醉,同床而眠。及至清晨醒后,依依不舍,临行之时,王勃写下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至今依然是形容友谊天长地久,情深似海的最佳诗句之一。送别好友后,王勃继续回到沛王府任职。在当时的唐朝权贵之间,盛行斗鸡游戏。一次沛王李贤和其弟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为了给游戏助兴,为沛王写了一篇檄文。这篇檄文名为《檄英王鸡》,本是贵族们游戏时的喝彩,戏文而已,却成了王勃人生的倒彩,命运的转折。文章传颂至高宗,高宗阅后斥责王勃为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文中的两句“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更让其怒火攻心,彻底刺激了高宗内心最敏感的神经。让他不禁想起其父皇李世民血溅宫闱,弑兄夺嫡,逼宫进位的惨痛往事;继而又想起其两位皇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权力斗争,两败俱伤,均抑郁而终,这些历历在目。于是王勃被高宗逐出京师,从此,偌大的长安城再无他的容身之处。经此遭际,王勃一路向西南行,游蜀川,后北返,就这样游山玩水三、四年,期间写出了不少诗篇名作。斗转星移,不知不觉间,已是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2年),22岁,因王勃曾学习过医术,有好友就提议说虢州(今河南灵宝)药材很多,可去虢州采药材,继续学习医术。王勃应允,在父亲的帮助下去虢州当了参军(相当于团职干部)。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王勃恃才傲物的性格,让其备受排挤。虽然这时的王勃被贬,但其少年得志的骄傲依然存于心间。曾几何时荣华富贵如探囊取物,少年时即高中进士,被天子召见,钦命其官,何等荣耀;曾几何时,诗文纵横天下,名列初唐四杰之首,才华横溢犹如浑然天成,天纵之才,凌绝苍穹,假以时日,必重返长安,展平生之抱负。这样自命不凡的王大才子,难免在行事时流露出睥睨天下的不屈。正当其郁闷无奈,借酒消愁之时,其少时在京城学医的恩师曹元的亲戚曹达犯了事,至其家躲藏。事后,王勃酒后清醒,心想窝藏罪犯是死罪,一时冲动,为自保,便将其杀害。然而,不幸的是,当时的司法最高长官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很快就查出钦犯在王勃家,办案人员至王勃家时,罪犯已死,王勃被告杀人,朝廷将其关入大牢审判。最后王勃杀人罪名成立,被判死刑,正准备问斩。就在此时,幸运地遇上了高宗改元,这一年改为上元元年。改元本身并算不上一件大事,一般遇到皇帝认为出现吉利之兆时会改元。在汉武帝前,皇帝是没有年号的,汉武帝开始,皇帝才有年号。王勃是不幸之中的万幸,高宗发布圣旨:大赦天下,王勃才幸免于死。这次的遭遇,给王勃带来了致命的一击,从此断了宦海沉浮的念想,对仕途之路彻底绝望。最后这一年,恁他如何聪明,也无法料到,这是他人生的终点。唐高宗上元二年(约公元675年),朝廷欲恢复其官职,他婉言谢绝了。闲置在家的这一年,王勃回想自己这一生的遭遇,悲从中来。从神童到天子身边的红人,本是前途一片大好,而如今却沦落为人人嫌弃贬斥的朝廷罪犯。身份的巨变,命运跌落谷底,亲朋好友也与他楚河汉界。曾经引以为傲的荣耀,到头来却是空梦一场。加上出狱后得知父亲因自己的莽撞而贬官至最荒芜偏远的交趾做县令,才领悟到自己这一生最对不起的人其实就是自己的父亲。试问世间一切之真情,有什么能比得过椿庭萱堂之爱呢?及此,王勃决定从洛阳出发,去交趾探望父亲,向其哀诉衷肠,悔惜过往,忏其于家族蒙羞,祖上蒙尘。待重阳节时,行至江南西道洪州府(今江西南昌),恰逢新楼滕王阁竣工,都督阎公摆宴宴请当地名流和亲朋好友,共庆滕王阁垂成之喜。以此彰显自己在任时的功德,也为了显露其女婿吴子章的才华,为其将来铺路。王勃虽多年未居庙堂之上,甚至还是戴罪之身,然而其早已盛名在外,遂在邀请之列。宴会之上,阎公提议请在座的青年才俊为这新建成的楼阁作序,对于本地人来说,早知都督之目的,都故作推辞。只有王勃应声提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不易一字地写下了这千古第一流的骈文《滕王阁序》,也让这次南昌城的小型聚会名垂青史,成了文学史的名场面。该文立意之高深,结构之流畅,层次之分明,逻辑之严谨,行文之流畅,辞藻之华丽,用典之丰富,主旨之清晰,格局之远瞻,内涵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堪称古今第一。集所有文章优点于一身,读来让人不得不感叹其文法之美,用字之妙。文以载道的同时,也完美地映衬了艺术的美学,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人文合一。该文从方位开篇,据典以叙其地灵,又从地灵,引经以赞其人杰,随即移步,俯瞰其景,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是豫章秋日黄昏最美之境。带着一丝萧瑟、一丝孤寂、一丝怅寥、一丝悲凉、一丝无奈、一丝恻隐,唯有一丝动感划破长空,指向作者“目”之所望——长安之于日下。之后,一句嗟乎,峰回路转,由景及情,由衷地感慨着自己的命运多舛,谦卑地抒发着自己浩瀚无穷的宇宙观、见机知命的人生观、益壮益坚的价值观。以此勉励后来者,孜孜不倦、生生不息,一往无前,不忘初心地展平生之志,道破人生真谛。此文一出,阎公及所有东南之美皆惊叹不已,将此文拓于滕王阁壁上,以供瞻仰子安的才子之气。后来这篇文章传至高宗,高宗再赞其“此真乃天才也!”,并对当年斗鸡文误会他的事后悔不已,遂叫身旁侍者立即传召王勃。侍者如实以告:“据闻,王勃作此文几个月后,离开豫章,去往交趾探望父亲,原路返回,至南海,遇风浪,溺海,惊悸而亡”。从此,初唐的这位文学天才永远地消逝于26岁,也永远地定格了他在文学巅峰的那一刻,那一刻就是人们永世祭奠的碑,而楼阁序文就是其一生传奇不朽的墓志铭。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王勃《滕王阁序》黎长江,笔名禾勿人子,医学博士,幼时喜欢读史及一些文学类书籍,后入医学院,一直无时无缘,近些年有些时间重读了二十四史,对一些人物感兴趣,遂成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