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寺庙非常感兴趣,主要是欣赏寺庙的艺术建筑。许多庙宇,既是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建筑、雕塑艺术和果木园、园林景观的总汇。福州市的西禅寺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下午到达福州,抑制不住悸动的心,五点多钟就乘公交车去往位于西郊怡山,号称“福建五大禅林之一”的“西禅古寺”,传说中这里是“飞凤落阳,第一福地”。下了车隔路相望,它就在无数棵壮如巨伞的大榕树拱卫之下巍然耸峙。炫目春光里,寺门前一片宁静,一派安详。游人不多,我们顺利进入寺院。 一步入园门,眼前青松郁郁,古荔葱葱,巨榕森森,高低错落下掩映着一池碧水——“放生池”。比起刚刚离开的家乡,咋暖还寒的景象,真是风水两重天啊!走上拱桥,细赏观音娘娘温柔伫立,款款注视众生的雕像,再看池中信众们放生的彩鲤锦鱼,条条长得肥硕活泼,忽而集群抢食,弄得水飞浪溅;忽而四散遨游,踪影全无。那一群群小乌龟倒是安安静静,一只只趴在石头上懒洋洋地晒太阳,也有的仰着脖子在池中缓缓移动,悠闲地觅食……目视湖光塔影,足踏九曲龙桥,耳闻悠扬钟鼓,不但镇静了游人纷乱的心情,沉淀了飞旋的思绪,足以安抚人们驿动的情怀。我想那一颗颗烦躁的心灵,在这里似乎都会得到些许的慰藉吧!这座千年古刹,也曾历经了多次世事变迁,时至今日,虽然它以崭新的辉煌容颜,矗立人间,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它久远周折的经历。 据唐以前的“三山志”记载:南朝梁时,有一个名叫王霸的方士,渡江入闽,宿栖在怡山,炼丹修仙,每遇饥荒岁月,就筹运米粮周济贫苦,后来得道成仙。等到唐贞元年间,观察使李若在王霸居处修建了“冲虚观”,表示纪念。唐咸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和延大安禅师,来到这里居住,首开法坛,定名“清禅寺”,住持僧人多达三千。后又改名“延寿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闽王王延钧更名“长庆寺”。宋景祐五年,敕号“怡山长庆禅寺”。由于福州东南西北都有禅寺,此寺居于西郊,故俗称“西禅寺”。寺群始建于唐咸通八年,至今已历经1143年的演绎了。 西禅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碧水、玉栏,假山,古荔,丽塔,宝殿,目之所及,处处令人流连不舍。我坐在那棵大榕树下,举头打量,枝叶伸展粗放,从天空到水面犹如一片绿云遮蔽在头上,伞盖面积约在50平米以上。池边半月形曲栏通幽,藏经阁,玉佛殿若隐若现。“大雄宝殿”里正中供奉三座巨佛,底衬莲花雕砌宝座。旁列十八罗汉。整体造型玲珑,洒脱,精美。背后以大型彩绘壁画相称托,更显悠远深沉。门前竖一塔形长灯,法气威严。 “观音阁”外观与其他佛殿不同,色调淡雅,素朴灵秀,雕琢工细考究。庄严肃穆的阁内,除了一位住持,只有两个游人。举目瞻仰正中供奉着的30米高的千手千眼铜铸观音像,只见她慈眉善目,每只手上都拿着一件不同的宝器。站在其下,谁也数不尽那些舞动的手臂,谁也数不清那些灵怪精致的宝物,一时间眼花缭乱起来。 走出不远就看到“伍佰罗汉堂”,立即被这座建筑层峦起伏的架构,辉煌耀眼的光芒震慑住了!虽然稍逊古朴,却凸显出壮观和灵气。内部陈设庄重,开阔,大方。罗汉造像高大,新鲜活泼,各具神态,不仅衣着与神位相符,而且互相间都形成一个个场景。一组组有的站,有的坐,有的远望,有的欲言……总之喜、怒、笑、恨,张扬不羁。此前,在各地也曾看到过几处“罗汉堂”,多为分排罗列摆设,不是一色同铸,就是泥塑坐像,只是神态动作略有不同而已。 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石板小路,终于找到了早已闯进眼帘的玲珑宝塔——“报恩塔”。有几百棵荔树艳花簇拥着它,抬手遮阳,举目上眺,一层一层往上数,哦,有十五层啊!塔高67米,是福建全省寺庙里最高的一座。它在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光,金碧辉煌。真不愧是西禅寺大名鼎鼎的镇寺之宝塔!据说里边的每一层,都雕刻着着释迦穆尼经过苦难修炼成佛的故事,还刻着各种各样的佛像,栩栩如生。遗憾的是这一天塔门不开,我们无缘见到里边的奇异情景。只好绕塔徘徊,反复端详,从不同的角度拍照,之后才恋恋地离去。 在往前走,有一株宋代古荔,矗立在我的身旁!望着它那已经干枯了大半边的身躯上,不仅枝叶繁茂,而且花盛如云,真的感叹不已。堪称“千古神木”的它,生在宋朝,阅尽人间风雨变迁,每年仍然硕果累累,说它是“人间的仙迹”,“中华历史的见证”,毫不为过。虽然没有品尝到它的“仙”果,却真真切切看到了它的仙姿,足以满足心愿了。不远处有座“明远阁”,就是历代名家啖荔吟唱的所在,如今每逢荔甘时节,就会有省内文化名流携侣邀友,前来相聚,品尝佳果,吟诗题字,举办“西禅寺荔枝诗会”,属于该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驰名远近。离现在最近的名人遗作,该是30年代作家郁达夫写下的《西禅啖荔》了,其中写道“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连同一些久远的字画佳作,还都保留在阁中。 不远处池塘间有座小岛,岛上有棵大榕树,盘根错节、须发飘垂、枝繁叶密、冠如华盖,独树成林。她既有主干,也有数根气根演化的小树干,紧咬大地,共同撑起一片绿色天空,几乎把整座小岛、还有泱泱池水都荫覆于碧叶之下。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奇绝的古榕。坐在树下,我在它的荫凉中感受长长的宁静。 暮鼓晨钟,木鱼笃笃,经声悠扬;一幢幢精美绝伦的庙宇,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既是佛之载体,也是水准颇高、神形毕肖的建筑与雕塑艺术作品。 西禅寺,从园林景观角度来看,也是情韵悠然、入诗上画。我不信神灵,但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安静祥和。在古寺间,时光流淌,岁月静好。 西禅寺不仅闻名国内,在海外也享有盛誉。据说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的“双庆寺”,越南的“普陀寺”都是它的“厩院”,这里每年仍派法师僧众去常驻管理。当我们不舍地走出寺门时,仍不断地回头顾盼,在空中灵光闪烁的“报恩塔”,很久很久才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
出了西禅寺,我们又来到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道山,位于福州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称为“三山”。乌山,又称道山,海拔84米,山上满是树木和岩石,有吕祖宫、弥陀寺、关帝殿、大土阁、乌塔等,山下的乌塔与山下的定光塔呼应,定光塔被称为榕城双塔。乌山历代还建有许多祠堂,如纪念理学大师朱熹的朱子祠、九贤祠、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先薯祠等。屏山海拔45米,周围2平方公里,不过许多景点已不复存在,但一个古老建筑的宝藏(如华林寺)被留下,华林寺是中国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来过乌山我感觉到福州自古多山,有“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之说”。
下山后我们找个小店,慢悠悠喝粥,小心地吃着鱼,时不时夹一口水嫩嫩的豆腐,再剥一两只炒得鲜嫩的花蛤。看着周围的人们如我一样喝粥吃着各个不同的小菜,间或喝一两口啤酒,我忽然有些明白福州人的生活原来就象是这顿饭:表面上平淡无奇,全是份量极小的家常小菜,却被组合得有无数变化和惊喜。这里的日子仿佛漫不经心,但如果细细品味,就发现原来福州人的生活非常滋润。品尝了小吃感受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名副其实。 晚上九点,我们到旅馆,在空调的冷气中慢慢地磨时间:看地图,看拍摄的片子,写日记,看书,睡觉。我静静地等待月亮升起。 第二天一早,我要去看又一个西湖。听说全国竟然有37个西湖,而这已经是我游览的第2个西湖了:杭州和福州的。不明白为什么天下的湖都爱叫西湖? 所以来这里,并不是真的对它好奇,而是想来湖边拍点片子。我头顶是如画的树枝,不远处是一对沉浸在幸福中的情侣,眼前是一汪洌洌晃动的水。晨曦的风习习吹着,给人一种凉爽感觉。 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次时间紧迫,没有去游览三坊七巷,留下一点遗憾下次再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