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4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16 第14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tuan)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e),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ao),其下不昧,绳绳(mi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大道无形以万物为自形,大道无身以众生为自身,所以唯有大道能创生天下万物,并且永远不患得患失。 大道无色,瞪大眼睛看却看不见,叫做“夷”。大道无声,竖起耳朵听却听不清,叫做“希”。大道无形,用手试图去抓去握却摸不着,叫做“微”。道具有希夷微这三种特性,无色无声无形实在不好把握,也无法去刨根问底,因为它原本就是混然一体的,所以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首先,道超越时空而存在。虽在九天之上,但它的上面并没有光亮透射出来。虽在九地之下,但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那么昏暗漆黑,无上无下无亮无暗,没有上下左右的方位差别,也没有亮暗的界别,是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其次,道没有固定的形状。自然界某些生物从生到死要经过几次变形,道也像它们,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永无穷尽一直在变化。实在看不清它到底是什么形状,所以既无法形容它,也无法用具体的事物来命名它,故称“绳绳不可名”。 第三,道也没有具体的形象。一会似有,一会似无,变幻莫测,最后好像又复归于完全空虚无物的状态,故称“复归于无物”。 总而言之,道虽有形状却没有固定的形状,虽有形象却没有具体的形象,忽隐忽现飘忽不定叫做“惚”,时有时无时亮时暗叫做“恍”,合起来称之为“惚恍”。 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循环往复,是一个连绵不绝不可分割的整体,你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你追着它也找不到它的尾,故称“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既然道是这么的无法捉摸,那么如何才能去认知把握大道?因为天地和万物都起源于道,道也从远古一路走来,那么我们唯有尽可能地从远古去找寻道的蛛丝马迹。考察远古得道圣人的所言所行,观摩远古得道盛世的所作所为,这就是“古之道”,执持“古之道”就可以此驾御当今世界纷杂的万有,故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从远古得道的圣人盛世和天地万物之始入手去认知大道,就会慢慢描绘出道的轮廓,逐步了解道的演变规律,这就是基于道的宇宙世界观,我们称之为道纪。也可以当成是给道做传纪,故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