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125)《雍也篇》第5章,“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文朗读】

【注释】

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多岁,鲁国人,出身贫寒,清静守节,个性狷介,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生安贫乐道。
为之宰:宰,主管,有“家宰”和“邑宰”之分,主管国家行政的叫宰相。孔子50多岁当鲁国大司寇时,原思刚20岁左右,孔子便让他当自家的小管家,称之“家宰”。此时冉求做孔子的大总管,与原思一内一外。
:谷子,小米。“”和“”相对,粟有壳,米无壳。若单用“”字,则粟即为米。
九百:九百小斗,合今天的几千斤左右。因为古今和各地方的容量叫法有差异,就和上一章所说的“釜、庾、秉”一样,不必刨根问底,只需知道原思的俸禄很高就行了。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大概300多斤,几千斤可以养活10多个人。
邻里乡党:居民行政单位,古代以五家为“”,五邻即二十五家为“”,二十里即五百家为“”,二十五党即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邻里乡党”泛指邻居和乡亲们。

【白话翻译】

上一章说要均衡社会财富,但不是绝对的平均,而要按劳分酬多劳多得,本章就阐述这个道理。
孔子的学生原思担任孔子家的管家,孔子给他小米九百小斗作俸禄。原思觉得太多,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吃不了的话,你可以送给你的邻里乡党嘛!

【解读】

1.要提倡按劳分酬多劳多得的社会分配制度。

上一章曰“君子周急不继富”,言外之意是说要均衡社会财富,不使贫富差距过大,而造成社会矛盾。
但是并不提倡绝对的平均,而是要提倡勤劳致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该得的坚决不要,该得的也不要推辞。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2.这件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孔子师徒当时生活非常富裕。 

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孔子51到55岁之间,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时俸禄非常丰厚,他还带着子路冉求公西赤原思做事,当时原思刚刚二十出头,孔子就给了他900小斗粟米作为俸禄,可见孔子师徒当时是多么风光。
孔子后来毅然而然抛弃这一切,走上了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路,更显得孔子的伟大。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君子求财取之有道,不是自己的不伸手,该自己得的不要推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