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从机枪大炮发明以后,游牧民族突然不能打了,变得能歌善舞了? 实际上只说对了一部分,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宗教的力量,让拥有军事机动能力以及擅长骑射、精于狩猎的游牧民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大部分男丁醉心于学习宗教教义,医学知识,天象和气候知识,占星术,驱魔咒语…… 例如,外蒙古拥有庞大的土地,至今一直无法发展大工业,建立不起完备的工业体系,究其原因就是人口太少,总共才300万人,既无法工业化,也没法形成可观的国内市场。 为什么外蒙古人口那么少?17世纪,清朝乾隆皇帝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在长达70年的准噶尔战争中,清朝政府发现要在外蒙古维持一支驻军的费用是非常浩大的,不但军火、武器及一切装备要从内陆运去,甚至连粮食(肉类除外)也全部都依赖内陆供给,正是这个原因,准噶尔战争消耗了天文数字般的军费,高达3,300万两(白银1200多吨),战后在外蒙古实行军屯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最后清朝只好在乌里雅苏台、库伦和科布多驻扎为数几百人的满汉驻防军,其余军队全部撤出外蒙古。 为了软化自古尚武的蒙古人的好战精神,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扶植黄教,用柔驯、驾驭蒙古,康熙至乾隆年间,在热河避暑山庄周围修建了溥仁寺、溥宁寺、安远寺、广安寺等藏传佛教庙宇,在呼和浩特也修建了许多喇嘛寺庙,清政府还拨款数百万辆银子,在内蒙古宗教中心多伦诺尔为内蒙古黄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修建了善因寺,在外蒙的库伦和色楞格等地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修建了迈达里寺、甘丹寺、庆宁寺等规模宏大的寺庙。 这些寺庙全都规模宏大,红墙黄瓦,仿佛皇宫一般华丽,庙内则是雕梁画栋,主要大殿通常供奉镀金的佛像,墙壁上则画着神话故事和“西游记”等神怪小说的壁画,在荒凉寂寞的草原上,华美高大的黄教寺庙建筑群和神秘庄严的宗教仪式,无疑对蒙古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越来越多的平民出家为僧,随着黄教在蒙古的盛行,蒙古民族的好战精神也随之消弭,在大量修建喇嘛庙的同时,清政府则任由明代修建的长城边墙失修坍塌,这种策略被形象的称为“修庙不修墙”。 为了提高蝲嘛的地位,加快黄教的传播,继承了《喀尔喀一一卫拉特法典》中关于优待黄教的种种条款。对喇嘛免征兵役和赋税,牧民一旦出家,就摆脱了他对原来主人的各种义务,特别是沉重的赋税负担,因此许多牧民自愿出家成为喇嘛。 在外蒙古,是几乎没有一家没有一个男性成员成为喇嘛的,通常家里有两个男孩,则将其中一人送入寺院,有三个男孩则将其中两个送去出家。为了不使牧民跑光,蒙古王公台吉制定了规章规定,牧民在没有获得领主的同意前不得出家,各寺院也不得将其收为喇嘛。 尽管如此,喇嘛的数量在内外蒙古还是迅速增加,到了20世纪初,外蒙古拥有了2565所寺院,105,577名喇嘛,(占当时外蒙古男子总数的44%)以及10万户以上“黑徒”(隶属于寺庙的属民,蒙古语称为“沙比”)。 黄教禁止喇嘛娶妻,而清朝统治蒙古时这一现象更加严格化,蒙古的人口也就因此有减无增,黄教僧侣对这种现象宗教解释是,蒙古土地虽广,出产则甚稀,如果人口增多的话无法养活,不是自相残杀,就是与蒙古之外人口竞争土地。佛教好生而恶杀,与其戕害于既生之后,不如减少于未生之前,这正是无上慈悲的佛祖把黄教赐给蒙古人的原因。 现在看来此解释也有几分道理,宗教好生而恶杀的教义,拯救了游牧民族,避免了骑着战马去砍坦克惨遭屠杀成为战争中的笑话,避免重蹈强悍一时准噶尔帝国灭族的覆辙,空余一个地名一一 准噶尔盆地,失去了传统勇猛精神的游牧民族,能歌善舞成为民族特色也不失为一种历史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