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和已投降的明朝将领们聊天。问他们为什么在明朝时每与清军交手都会大败,但归顺清朝后却犹如脱胎换骨,作战时能够勇猛冲锋,克敌制胜? 有些降将就回答说,在前朝打了胜仗不一定有功,战败也不一定有过。因为每支作战部队都有皇帝安排的亲信太监做监军,这些太监们平时作威作福,把部队的精锐都编为亲军保护自己,不懂军事却硬要插手。临阵时又胆小如鼠,军队略显败势时则率先逃跑,导致军心涣散,事后再把失败责任推给带兵将领。如果打了胜仗,他们则抢先向皇帝报喜,把前线将士的功劳据为己有。 所以带兵作战的将领们动用军费想方设法的去贿赂讨好他们,就是希望无论胜败,只要这些太监们事后能在皇帝面前帮他们说些好话。胜仗则可夸大战果,败仗亦可隐瞒不报。因而这样的部队怎么能打胜仗呢?而现在大清则是胜必赏,败必罚,军功赏赐又非常非常丰厚。我们在前线只管出力死战,不必顾虑其它。 通过与这些降将们的谈话,满族亲贵们还于此悟出一个道理,太监只能充当杂役,绝不允许干涉宫外事务。此后纵览清朝近三百年,即使有了李莲英那样得宠的太监,也没有明面上干涉朝政的机会。 其实这些明朝降将们还有一点没好意思说,他们换了新主子后,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战场上必须比之前更加卖力,不然谁会介意一个连利用价值都没有的人呢?洪承畴如此,吴三桂亦如此。 当然,清兵入关后能迅速平定天下,固然得益于八旗兵极强的战斗力,也与明末的兵源结构有关。明末时地方常备兵---卫所制度已形同虚设,将领们打仗主要依靠自己的亲兵,亲兵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将领的族人、乡党以及战俘。这些亲兵战时拿武器打仗,太平时就是将领的家仆。亲兵们待遇丰厚,收入十倍于普通士兵,打胜仗时可以帮助主将抢人头,打败仗时可以保护主将撤退,亲兵的多少是明末将领最核心的资本。 明末出名的大将手下没有几百、上千亲兵在身边,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亲兵中也的确出了不少猛人,比如祖大寿的亲兵队长祖宽都进了明史列传;又比如洪承畴手下的孙守法,他生擒了闯王高迎祥。当然最出名的亲兵当属努尔哈赤,正是努尔哈赤在李成梁手下当亲兵期间,他学到了李成梁的兵法,熟悉了明军的作战特点。 八旗军兴起后,尽管人数不占优势,但它的单兵作战能力是远高于普通明军的,战场上惟有亲兵能与之抗衡。但由于亲兵是将领的真正依靠,所以在战局不利时,这些将领就会争相撤退。只要亲兵部队不受损,他们就还能当官。 清军入关后,很多投降的明将本人被孤立起来,但部下的亲兵却大都被升职提干,清廷采用这种方式彻底接手了投降的明军。当桀骜不驯的左梦庚、刘良佐等人都失去了亲兵的控制权后,只能过着混吃等死的生活。 所以单单依靠十万鞑子军是征服不了整个中国的,清军也是乘着明朝内讧这个节点入关的,后期主要依靠明朝降将打的天下。即便如此,满族亲贵们还是做了大量准备,以防局势有变时随时撤到关外。直到康熙中后期,社会秩序基本恢复稳定后,才不作此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