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这一条,讲的也是桂枝汤的加减方,桂枝去芍药汤。这个方剂,用到的地方也很多。理解了其中的义理,我们才能运用自如。为什么要去芍药,这是本方的关键点。我们前面讲过桂枝汤,还不太熟悉的同学请自行翻看前面章节。 桂枝汤中,除了草姜枣建中主守,芍药其实也是主守的,它的用处主要是回收兵力。桂枝是往前冲锋的,达表解肌,跟邪气干仗。桂枝阳化气,白芍阴成形。桂枝是引津液上行并气化,白芍是回收阳气并引津液下行。白芍在治疗腹满腹痛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原理是什么呢?就在于白芍能够引津液下行。如果腹满腹痛是因为下面津液虚造成的,往往就有用到白芍的机会。 太阳病,表证阳证,当从表解。下法,也就是泻法,这是治里证的,显然太阳病是不能用下法的,误用下法,我们前面讲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气上冲,说明被误下后,虽然津液损伤了,但病患身体还不错,津液自己恢复过来了,既然表证还未解,那么津液就还会往表走,努力的走,就有可能气上冲。 如果气不上冲呢?那就有可能引邪入里了,有可能陷于里,有可能陷于半表半里。 胸满,说明主战场转移了。一开始在表,正邪二气交争于体表,于是发热发烧。现在正气损,邪气进,战场就转移到了胸部。在胸部这个地方相持不下,打仗,邪气还想继续前进,正气则不断的努力向外驱赶邪气,于是感觉胸满。 脉促,有解释说是数中一止,这是不对的。数中一止,这是结脉。 在这里,脉纵可能更形象一些,就是气血往外纵,往外顶的意思。显现于脉上,就是脉往寸口顶,寸盛尺弱。 寸盛尺弱。关以上盛,关以下弱。这是气血在向表走的表现。因为误下,津液不足了,尺弱,里弱。为什么去芍药呢?因为白芍的作用是引津液下行。现在的战斗情况是,正邪交争于胸部,正气仍然在努力向表走,向外驱邪,这个时候显然不是收兵的时候,所以把白芍去掉。 桂枝仍然是三两,但去掉了白芍,没有了下行收兵之力,等于桂枝的向外之力增强了。去掉白芍,就是助桂枝一臂之力,让人体气血尽快驱邪外出,邪气出,正气自然回。 这就是桂枝去芍药汤的方义,去芍药,就是要增加桂枝向外之力,因为现在邪气已经向里深入,努力向外驱邪即可,不怕出汗太过,因为还没到达肌肉皮肤那一层,不怕出汗后引起津液损失过多,所以可以去掉芍药,专心让桂枝攻邪。 后世医家,很多一看到尺弱,就认为是肾虚了,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加一堆补肾药。一看到寸盛,就认为是胆火,不但不会去芍药,还会更加苦寒药,美其名曰去火。桂枝这样的助阳药就更不敢用了,认为是火上加火。 又说胸满是气机上逆,应该下气。于是用药一派收敛寒降,与某医一样都是对抗思路。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热就去火,见虚就进补。 实际上,寸盛尺弱,只是能量的暂时分布不均,气血出去打仗了,当然内部就会空虚一些。就算要补,也不是加滋阴药来补,而是要通过建中来补津液。我们上一条已经讲过,任何滋阴药,都无法直接变成对人体有用的津液。 没有阳气的温煦,滋阴药变不成津液,人体利用不了,还得耗费阳气把滋阴药给排泄出去。任何食物和药物,首先得通过脾胃阳气的运化,才能转化为对人体有用的津液气血。所以伤寒论中补津液,首先就得建中,其次是阳中求阴之法,上一条已经讲过。 在这一条中,人体的气血津液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但相对邪气来说,还算充足,因为战场还没有进到里,只是稍陷于胸,而且胸满,说明正邪正在那交争呢。 桂枝全力冲锋,草姜枣建中补粮草,就能完美解决。哪里需要什么补肾去火。此时正邪正在交争,火力非但不多,而且还不够,怎可去火。脾胃津液正虚,哪里还有空去消化阴性的滋阴药。 只有顺应人体的思路,才是正确的。因为人体自己的思路,是老天爷给的。老天爷是不会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