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出生的这两小时,我写下对他未来教育的整条思路

 哎哟喂科科 2020-09-20

在是2020年9月18日下午13:06,我的妻子Jessica刚刚被推进手术室,即将生产我们的第一个孩子。
等待的这两个小时,也将是我近一周,唯一能写作的时间。

01 

开启人生合作

我和Jessica是在2006年9月份相识,刚好14年时间。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幼儿园英文老师,现在是一名很厉害的培训师。
Jessica长期练瑜伽,性格很平和。且和我一样,喜欢用理性和认知,把生活中一个个问题给搞定。

妻子Jessica,去医院的前一个晚上,我赶着给她拍的

所以我们都会认为,孩子是此后又一项人生合作。
应该充满了挑战和探险,以及热情和乐趣。

小名已经想好了,叫小狮子。
因为他有个姐姐,是只松狮(左下角那只,叫Momoko)

所以我和Jessica当时说好,如果生女儿,就叫松子;如果是儿子,就叫狮子。
几个月前我们就偷偷查了是狮子。哦,不,是儿子,所以叫狮子。

02

一件事的不一样,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我们是昨天上午来的医院,因为Jessica有妊娠期糖尿病,所以孩子体积较大,只能选择剖宫产。
而在医院这一天,忙前忙后时,我用耳机听了很多教育的知识,昨天晚上也翻阅了包括《童年的秘密》、《园丁与木匠》。《养育男孩》等十多本书籍。
今后在我的清单中,「教育」这个知识板块也会迅速构建起来。

写完这篇文章时,也许小狮子就会出来了,这是他的人生起点。
任何一个人看到「起点」这两个字都是心动的,这意味着某种意义的自我新生。
不过也要足够警惕,这是孩子的新生,而非我和Jessica的新生,不能把自己那部分强加他之上。
我们三个人,在余下十几年的合作中,都会有自己那部分的成长课题,尽量一开始就区分得清清楚楚。

我父亲经常告诉我,任何一件事的不一样,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昨天之前,我几乎没有关注过教育这个话题,甚至有时候会感觉恐惧。
但毕竟就是我必须面对的课题。不管工作再忙碌,还是想一开始就把事情想得足够清楚。
当然在查阅了十多本经典书籍后,发现原理也几近相通。
所以赶紧整理出来,放在小狮子时间轴的第一个节点,方面以后查看。

03
他是一个「生命体」,而非「机械体」
首先,孩子是一个「生命体」,而非「机械体」。
这两者是世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泰格马克的《生命3.0》中,对生命有很准确的定义——可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
「是否可自我复制」,这是「机械体」和「生命体」的最大区别。

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籍,里面说到:
传统教育,父母(或老师)更像一名木匠——把孩子按自己的设计精确雕刻(机械体打造方式)。
而正确的方式呢,父母更应该成为园丁——给孩子提供土壤,灌溉,院落等生态环境,至于长成什么样子,是它自己的事情(生命体打造方式)。
提供一个养育和教育的生态环境,这是是包括蒙台·梭利的十几本经典著作中,基本都会提到的条件。

04 
教育是在建立一个系统
机械体和生命体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区别在于:
「机械体」的打造异常复杂,但比较可控。
比如人类设计火箭,里面包含了几十万个零件,几百万个工序。但是工程师能做到极为精密。
很多家长值得反思,到底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追求控制感?

「生命体」的打造异常简单,但不太可控。
比如一个蛋白质大分子逐渐演化成为了人,整个生命的产生,其实只有三个初始条件:遗传、变异、选择(自然选择、性选择等)。
一个现代城市的形成,也只有几个初始条件:交易、网络密度、

机械体的逻辑是「输入→加工→输出」
这意味着你需要源源不断提供资源和能量。

当然,很多家庭的教育也都如此,比如数学差就天天盯着数学。甚至很多人长大后的工作安排,和谁谈恋爱,都需要父母盯紧。

生物体的逻辑是「A→B→C→A」
这意味着你一旦激活了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他将自动开启探索模式,根本不需要任何叮嘱。

马斯克是这样,乔布斯是这样,爱因斯坦是这样,达芬奇是这样。
当然,我也是这样。

所以,毫无疑问。
我和Jessica在怀孕后期也达成一致,我们教育的核心目标,会不惜余力找到这些A、B、C变量,从而激活狮子的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05 
关于归属感和安全感
那么,A、B、C、分别是什么?
稍微画一下,包括:
A:归属感-安全感
B:价值感-高自尊
C:探索欲-学习力

每个部分都是个单独的小飞轮,分别什么意思呢?
A、归属感-安全感
什么叫归属感?
刚出生的婴儿,「自我」是坍缩状的一个点,也是「全能自恋」——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
但很快他会意识到,自己搞不定吃喝拉撒,就会用哭声,向外寻求帮助。
这时候母亲会及时回应,所以小狮子就会产生第一个依恋对象,妈妈Jessica。
由于自己搞不定需求,而对外界某个人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这就是归属感的来源。

能够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核心是两个:
1、及时回应需求
包括吃喝、玩耍、陪伴、探索世界等各种需求。
2、及时回应情绪
当小狮子第一次睁眼时,他会努力去了解周遭世界的运作机制。
他会用眼耳鼻舌身去触碰,并努力记下每一种状态,这是感知;然后通过感知去总结规律,这就是认知。
但这个世界却很难理解,比如在《头脑特工队》中,一个扫地机器人就可能让小朋友吓得哇哇直哭。
这时候就会触发情绪按钮——一个紧急求教的装置。
我和Jessica这时就需要去解除警报,然后通过一定方式,让他知道,以后识别类似的事?哪些是真正危险,需要按下情绪警报?

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是高等哺乳动物的本能,其核心就是不断确认自己的依恋对象是否可靠。
很多小朋友故意不吃饭,或者闹情绪,其实就是在确认父母是否重视自己。
所以多本书籍里强调,父母一定要提供「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这并非指对方什么需求都要满足的溺爱,而是无论孩子怎样,也要爱他本身。
比如很多家长会说“你不听话,就不爱你了”,孩子就会认为妈妈只爱听话的孩子,而不是爱自己。

但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呢?

06
B、价值感-高自尊
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完整,自己拥有生存能力。
你想让他不断向外扩张探索世界,那就需要这一块原初的安全阵地。
这和作战是一样的,军队先得攻下稳定的阵地,才敢慢慢向外扩展。
很多人由于生命早期没有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就会穷其一生,用各种夸张的方式去寻求——比如沉迷打游戏、加入黑帮、或者利用职务贪了一个房间的钱,却一分不花...

所以当你有了足够的A「安全感-归属感」,通常才敢于踏入更大世界。
但要踏入更大世界,则需要更多B「价值观-高自尊」。
就讲我自己的案例吧:
这两天看很多书籍,也同时回顾我自己童年,感觉无比幸运。
首先我父母从小没怎么约束我,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安全感的边界足够大,从小天不怕地不怕。
最重要的是我大伯,也就是我爸爸的大哥,从小对我的价值肯定,太多太多。

大伯原先因文革,初中没毕业,是厂里的钳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
但35岁开始,自己利用下班时间,自考上了大学,全厂六万多人,当时唯一一个,很快也被提拔为干部。
他从小就鼓励我多读书。
我三年级时,读完人生第一本书——《三国演义》,他就非常欣喜,四处表扬——成人都读不完的书,我就能读完。
所以从小我就进入一个「不断读书-获得正反馈」这样的循环,小学时就读完上百本书。

而且,大伯每次的表扬,是正确的表扬,而非敷衍式表扬。
敷衍式表扬:“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只会让孩子爱慕赢的感觉,会形成爱慕虚荣的感受。
正确的表扬:分析为什么能读这么多书,做对了什么?通过了哪些努力,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因为刻意练习的根本是找对「输入-输出」的反馈机制,但小孩子往往不清楚自己这个逻辑关系。需要被大人明确指出。

所以,我从小就获得了高自尊水平——自信通过自己能力就能解决和掌控世界。
我的这个能力就是读书。
即便小学六年级我母亲自杀,我也并没有陷入太过混乱。
那个时候很喜欢海明威,别人问他“如何成为一名伟大作家”。他的回答“有一个痛苦的童年。”
所以我一向认为这是一笔宝贵财富。
大学时,因为有图书馆,我又开启了自己探索模式。把所有心理学的书籍都看了一遍,也深刻理解母亲得抑郁症的前前后后。

(写到这儿,医生通知,宝宝出生了,八斤的小子,母子平安。下文👇是晚上继续所写)
在面对“教育孩子”这个令无数人头痛的事情,我也同样保持乐观,我的习惯依旧是通过读书。
无法理解,无数的经验已经被人写过多遍,但是大量的父母依旧要牺牲孩子的幸福来自己试错。
07
探索欲-学习力
其实你也发现,说到「价值感-高自尊」这个B飞轮,后面「探索欲-学习力」也顺其自然了。
C飞轮就是教育的核心目的——让孩子自主拥有探索能力,从而习得各种生存技能,获得更大生存优势。

如果这个时候在所有家长举手,”是否想让孩子充满探索欲、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会把手举得高高的。
但在十几年的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真正用行动举手。

我在高中时,曾一度成绩跌入谷底,因为我认为考试所有人劝说都无济于事。
当时我婶婶给我写了封五页纸的长信,并没有一丝指责,而是首先理解我面临家庭情况;同时也列举了现代教育的弊端。
她是一名资深高中历史老师,有自己多年独立思考,当然很有发言权。
婶婶并非让我一定要提高成绩,而应该把精力专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
那时我最热爱的就是写作和历史,包括音乐。
所以我们商定,先把历史和作文考到满分,其余再说。当然高考时,语文老师也通知作文获得全校唯一满分。

我想,有朝一日,如果小狮子成绩并不如意。
我依旧会像婶婶一样,我和Jessica也同样会不断鼓励他去探索和找到生命中最为热情的那部分。
我期待他成为一名探索者。我在《一个人的真正成长,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篇文章中,讲过一个概念:
我们刚开始都在一个部落,部落终有一天生存资源会变得紧张。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留下,他们叫X类人。
但始终有少部分不满意原有的生存圈的人,勇敢踏入更大的世界。我把他们成为Y类人。

在新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比如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海上充满危险;
马斯克的SpaceX失败了无数次,未来也将失败无数次。

Y类人要对抗风险的唯一方法,就是对「信息」的掌握,也就是通过认知和学习去降低「不确定性」。
埃隆·马斯克在31岁创立SpaceX时,其实对火箭发射等航空领域并不清楚。为此他把火箭动力学、
所以「探索欲-学习力」这是一对完整的增强回路,探索欲强的人,必定学习能力也超强。

几乎每个人都会读书上学,但95%的人,根本不知道读书的意义。父母逼着孩子去,他们也不知道。
是为了去一个更好的大学?最终去一个稳定大公司?
多数人读书竟然是为了追求一个平庸的确定性,太夸张了。

这个世界如此之大。
某种意义上,我十分羡慕他出生在2020年代,在他25岁时,将会迎来2045年,这个被雷·库兹韦尔预言人类的奇点年——超级人工智能觉醒之年。
虚拟现实、基因编辑技术、工业4.0、机器人时代、星际移民计划...
未来的世界是星辰大海,未知领域太多太多。

08
未来之路
对于未来,我和Jessica都有太多未完成之路。
所以必定我们只会把部分精力放在教育之上,也只能用打造系统的方式,把所有能量集中在这A、B、C这三个小飞轮上。

当然,这篇仅仅是一个概括的最本质的理论层面。
相信具体的操作层,还有大量需要学习的地方。期待为人父母的各位,告知最应该注意的部分。
我一点也不担心各位的帮助,我有太多教育专家朋友,期待大家的指点。
很巧的是,刚好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多年的好朋友,简书签约作家友梅拾璎姐姐就送来一本她的新书。

她全家8个人,7个都考上了北大。丈夫也是清华大学物理学博导,女儿也在北大中文系。
她的书刚好叫《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她写教育,就太有说服力了。
小狮子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就是一本讲教育的书,期待他以后读更多的好书。

就用巴克曼这段话作结尾吧:
请尽情玩耍、尽情学习、尽情长大。
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善意,在必要的时候展现强硬。
找到热爱的事,找到值得爱的人,然后为了他们全力以赴。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