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维持在低位,令产油国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对中国来说,这有利于我国巩固国际能源合作成果,也为推动国内能源市场化改革带来机会。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以煤炭为主要消费能源,低油价有利于这种消费结构的改善,同时也为天然气消费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图为“长江之祥”油轮在册子岛实华原油码头卸载完27.15 万吨原油后离港。 近两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低。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几近腰斩,2015年进一步下滑30%左右。今年1月20日前后,伊拉克、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地现货油价一度低于每桶20美元。受西方解除对伊朗制裁、新能源开发、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和化石能源效率提升等因素影响,2016年国际石油供给仍将富余。 高盛、国际能源署、英国石油等机构普遍预测2016年WTI油价维持在40至45美元的低价区间。而WTI油价远期曲线低于每桶70美元已经成为共识。很多能源经济学家认为,至2020年,石油价格仍将维持在低价区间,从每桶50美元左右缓慢恢复至每桶60至65美元。可以预见,国际油价将在低价区间内缓步上升,这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应该说,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是此轮油气价格下跌的主因。从供给侧来看,虽然低油价限制了全球油气新增产能增速,但现有产能已经造成供给富余。2014年下半年油价暴跌之后,由于已经形成的产能早已固化,大部分生产者为了保护现金流只得坚持生产,因而长达16个月的低油价仅造成非欧佩克国家增速放缓。尽管持续低价对北美、北海部分难采油气田的生产构成打压,但这类油气田往往对国际原油价格非常敏感,一旦价格回升,其生产能够在短期内复苏,为价格增长设置障碍。 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北美能源独立趋势明显,欧盟国家油气进口呈现触顶趋势,西方国家自西亚、北非的能源进口开始萎缩。2008年以来,美国自中东的石油进口量累计减少16%。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事件后,欧洲对俄罗斯疑虑加深,未来能源消费和进口结构会更加多元,减少对俄依赖。有研究指出,未来能源消费增长低于全球经济增速,2012年至203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而同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能源量将下降36%,能源强度将呈现加速下降之势。 总体而言,2016年全球石油供给富余将在每天130万桶上下,油价承压巨大。近年来,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空前,也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能源形势的重要因素。尽管煤、油、气仍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85%,但风、光、水、核、潮汐、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已经对化石能源消费增量产生一定的压缩效应。 油价的“新常态”对产油国、消费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产油国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俄罗斯经济、财政依赖油气资源出口,持续的低油价已经渐次造成卢布贬值、通货膨胀、经济复苏乏力。未来油价的逐步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收窄俄罗斯财政赤字,而近两年的低油价也将倒逼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如果说此前俄罗斯国内对于远东开发和大规模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尚有不同意见,此轮油价下跌客观上促使俄国内统一了思想,力图摆脱经济对油气资源出口的高度依赖,实现产业水平的大幅提高。油价若真如预测般在几年内恢复到每桶60美元左右,不仅利于俄经济建设,也有利于普京总统巩固执政地位,其在克里米亚、叙利亚等地区事务和核裁军、反导等安全问题上与美国的分歧会持续下去。在美国相关政策立场无较大调整的情况下,俄美关系的实质性改善尚需时日。 美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2015年美国原油产量超过1200万桶/天,对中东原油进口的依赖大幅下降。这将使美国的中东政策更加灵活,更积极地干预地区民主化进程,其地区安全政策也将从确保中东油气资源生产转为更加严密的控制航路、影响价格,并将地区安全责任逐步转嫁给新兴大国。 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同样受国际油价的影响较大。近两年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北美页岩油气旧有产能尚可维持,但增量很低。不过在国际油气供需收紧预期的作用下,北美页岩油气的生产也将提升,在阻碍油价上涨的同时也将提供出口资源。由于国内产能的提高,美国已经逐步解禁原油出口,且其油气管道、港口、液化气生产与输出站等基础设施集中于西部,向东亚国家出口油气的条件相对成熟。新美国安全中心、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等重要美国智库,已经提出利用油气出口和新能源合作来充实美东亚联盟体系的政策建议。 对于西亚北非地区的传统产油国而言,地缘政治与安全矛盾已经成为主导其能源政策的关键因素。近一年来,在多轮欧佩克会议中,沙特坚持伊朗必须参加联合减产或冻结产能协议,导致数次会议无果而终。实际上,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周期、国际商务谈判进程等要素的影响,伊朗油气产能与出口的恢复尚需时日,因而政治、安全、宗教矛盾是沙特此举的主要动机。沙特原油生产成本较低,国际油价低位徘徊虽然造成其财政困难,但尚不至于伤筋动骨。实际上,沙特收支平衡油价已经从2015年的94.80美元/桶大降至今年4月的66.70美元/桶。这说明面对低油价,沙特政策储备还算充足。这也促使沙特决心利用国际油价“新常态”打击地缘政治与安全竞争对手,压缩其利用油气资源获得资金的空间。 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消费市场,也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重要提供者。全球低油价导致原油产能出清,同时也刺激石油需求。石油行业虽被视为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市场空间仍存。对中国石油企业而言,低油价是挑战,同时更是机遇。 从国内来看,中国的石油作为一种战略储备,油价长期处于国家定价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定价体系。若低油价保持“新常态”,则有助于促进石油市场价格体系的形成。而油价走低,对于调整和改善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也非常有利。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以煤炭为主要消费能源,低油价有利于这种消费结构的改善,同时也为天然气消费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从国际来看,当前世界石油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全球油气长期处于低价区间,油气产国自然会更加看重中国市场,有利于中国巩固国际能源合作成果,也为推动国内能源市场化改革带来机会。俄罗斯、中亚、西亚各国及澳大利亚、莫桑比克等新增液化、天然气出口国,普遍扩大对亚太地区市场国家的出口。这十分有利于中国推动落实已有协议,将其转变为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实际成果。 低油价导致产油国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和财政困难,一些产油国向中国企业开放油气上游产业的意愿和力度都有所提升,希望以资源合作带动经贸合作,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推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石油企业应充分利用中国战略买家的有利地位,加快“走出去”步伐,同时加快建立现代化石油市场体系,抵御油价波动风险,重塑国际原油价格体系。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很多油气产国达成合作协议,精准对接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将参与其经济现代化和产业结构多元化进程。同时,获得更多的优质油气资产将有助于我国企业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巩固投资安全。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即West Texas Intermediate(Crude Oil),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是北美地区较为通用的一类原油,也是全球原油定价的基准。目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基准油价除了WTI原油,还有欧洲的Brent原油。 |
|
来自: 昵称716271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