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海曲上人 2020-09-22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国祚最长的朝代是周朝,一共统治了790年。但你知道中国古代存在最久的国家是哪一个吗?答案是薛国。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1978年,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对薛国故城进行考古发掘,故城周边出土了丰富的文物遗迹。这座古城位于滕州城南,不过十平方公里,说实在并不大。也正符合了历史上薛国作为小国的记载。毕竟《诗经》中就没有“薛风”,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薛国名气小。但正正事这样的一个国,却拥有一段长寿的历史。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古薛国历史文化展文物

《滕县志》记载:薛国传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年。

薛国是唯一一个经历了夏、商、周及春秋时代,传了64世国君,历经1900多年,到战国才灭亡的国家。这个时常跨越相当于两个半周朝,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历史奇迹了。

今天作者就来扒一扒,是什么原因能让薛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立根这么长的时间。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薛氏,任姓,黄帝之孙,颛帝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居薛,以国为氏。 ”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黄帝

关于薛国的由来,有两个说法。《通志》所记的是,薛氏一族是黄帝的后代,其第12代孙奚仲曾在大禹时期做过“车正”,也就是管理车辆生产的官员,可能是因为奚仲管理的还不错,于是大禹给了他一个“薛侯”的封号与封地。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另外一个说法是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里面说薛的始祖并非黄帝,而是帝俊。帝俊是东夷民族的首领,也是活跃于山东一带的先民。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山海经‧大荒西经》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山海经》

奚仲有了自己的封地后,便被视为薛国的始祖。薛氏历夏代一朝后,奚仲后人仲虺有见于夏桀不仁,审时度势倾向商汤,协助商王灭夏有功被封为左相,从此辅助商汤王朝治理国家。当时仲虺还为商汤写了一篇诰文,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篇公关文,目的在于向天下论证以商代夏的合理性。所以,薛氏的势力因而得到了加强并延续至商末。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周文王

商朝末年,当时的薛国国君任成的女儿嫁给了西伯侯为妻子,两人生下了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因此薛国顺理成章与周国结下了姻亲关系,这也使得薛国没有在商末遭到周朝歼灭。周灭商后,文王继续封薛氏后人任畛于薛地,世代为侯。至此,薛国继续安然无恙地延续了自己的国祚。 这就是历史有趣的地方,这巧合就像冥冥中注定了一样。

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东周时期礼崩乐坏,作为小国的薛国失去了天子的支持,开始附庸他国。薛献侯时期,薛国开始朝鲁,居于滕国之下。齐桓公时期则参加诸侯盟会,因鲁国势力日渐衰落后附于齐国。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春秋后期,社会变化愈加激烈,齐国根基开始败落,而楚国日益强大,宋国在楚国的羽翼之下逐渐强大,同时也威胁薛国跟随自己依附楚国。当时薛国已经是不足五十里的末等小国,只能在大国间乞求生存,无法发展自己的政治。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薛国的国运至此,已是强弩之末。关于薛国的灭亡,时间大至在公元前485年,至于灭亡薛国的国家,后代其实有不同的说法。有说灭于齐、灭有说于楚,也有说灭于宋。遗憾的是战国前期的史料极为缺乏,难以下清晰的结论。但比较清楚的是,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将薛地封给了他的儿子田婴,故能确定这个时候薛国已经灭亡了。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田婴,妫姓,田氏,名婴,也作陈婴、田宴、陈宴,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号靖郭君。孟尝君田文之父。

田婴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田文继承封爵,居于薛地,田文就是后世为人熟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孟尝君在薛地勤勉为政,拓展了薛国故城,也就是现在考古出土所见的古城规模。因此,现在的薛国故城东北隅就有田婴与孟尝君的墓。

悠悠历史,薛国能在洪流中横跨多个朝代,历经近两千年的国祚,不仅有天命所佑,也涉及一定的政治智慧。

参考文章:

1)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發掘報告〉

2)韦一:〈关于薛国的幾个问题〉

3)张从军:〈薛国故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