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可以养生,饮食亦能致病。我们应该如何饮食?我的建议是,用中医理念来指导日常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但吃饭是门大学问。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说明饮食对健康意义重大,饮食不节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我们要养生,要健康,就一定要调节饮食,本文细谈饮食养生的几个原则。 一、饮食的作用 饮食有什么用?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要维持健康与生命,就一定要饮食。不吃饭,就会影响健康。 从中医来分析,生命是一团阳气,而饮食能补充我们的阳气。太阳是生命的源头,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所吃的五谷、瓜果、蔬菜、肉鱼之类食物都禀太阳的阳气而成,其中蕴藏有阳气的生长化收藏信息。我们吃了饭,我们就得了太阳的能量,这个能量通过肠胃来获得。 可以说,饮食维持着我们的生命与健康。一方面,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体能维持必不可少的物质来源;另一方面,饮食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 二、饮食的原则 我们养生,一定要调节饮食,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一则,谨和五味 “地食人以五味”,饮食五味可以滋养人体。饮食有五味之不同,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各有其味,亦各归五脏。 《内经》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说明五味可以调和五脏的平衡。 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内经》明言:“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五味合五脏,五味和谐,则骨、筋、气血、腠理的五味滋养而强盛不衰,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 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失却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源。 五味皆当适合而止,不可过食。比如,若多食咸,咸味入肾则伤肾,会导致血脉凝泣,皮肤变暗;若多食甘,甘味入脾则伤脾,会导致多饮、多食、多尿和逐渐消瘦。其他味道亦如此。 二则,食量有节 今时饮食丰富,人人都可以吃饱饭。但为了养生,一定不可过饱。《内经》明确地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为六腑有传化饮食的作用,若饮食过量,则六腑丧失传化功能,可导致六腑受损。 《内经》又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饮食过量,胃伤不能腐熟水谷,脾伤不能运化精微,导致筋脉驰纵不收,或下利脓血痢疾等病。 晋代养生家葛洪亦提出:“养生之旨,食不过饱,饮不过多。”为什么呢?若饮食过多则气滞,百脉闭塞,血气不行,则伤损形体。 简单来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前贤总结的经验是: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胃易磨运,乃化精血。否则,多食则伤损脾胃。 生活中我们也可体会到,过多饮食会遭受五种痛苦:一是大便频,二是小便多,三是扰睡眠,四是身体重,五是容易消化不良。 临床常见,多食可致肥胖,或诱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并可加快人的衰老。 三则,寒温有节 饮食不可过寒,亦不可过热。因为寒则伤阳,热则耗津,都无益于健康。寒温适中,脾胃之气就可保持平衡而无偏盛偏衰之弊,邪气无从发生。 其一,有人喜食寒凉,如冰淇淋、生冷瓜果、冷菜冷饭等,这样会损伤脾阳,导致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影响脾胃的受纳及运化功能,造成不思饮食、呕吐流涎、消化不良等病变。 其二,有人喜食热食甚至烫食,如火锅、煎炸、烧烤等,这样会扰动相火,烧灼阴津,导致火气内扰,或虚火上浮,引起各种上火的不适,如口腔溃疡、咽痛、鼻出血、眼红等不适。甚则导致胃、食管及肠道病变。 四则,因时制宜 一年四季,春温则生,夏热则长,秋凉则收,冬寒则藏。人生天地之间,人的气机亦与天地相应,天地四时变化亦必然会影响人的健康。因此说,饮食当随四季气候变化而更变五味。 比如,《饮膳正要》明确指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治其寒。” 一般情况下,春季万物萌生,我们可食葱、豉以助阳升散;夏季阳旺,应少食辛温燥烈食品以免伤阴,宜多食绿豆、西瓜等甘酸清润食物以清热、祛暑、养津;秋季气候干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萝卜、山药等养阴润泽之品以润燥;冬季寒冷,机体阴盛,宜食些温补之品以护阳气。 再者,春天阳气若过升,可吃些酸味之品以收敛浮火;夏天阳气过浮而中焦虚寒,可吃些温性食物以温养中焦;秋天当燥而反热,可吃些清凉养阴的食物,以养肺津;冬天阳气收藏,则吃黑色的食物以养肾敛精。 五则,因地制宜 人居住在土地上,不同的地区,其环境、气候及生活习惯各有不同,人的生理及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饮食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 比如,同是冬天,北方天寒地冻,饮食需温养阳气,避免受寒;而南方冬天树叶不凋,又当清补以助阳气闭藏; 又如,居住于海边或水边者,多有湿邪内侵,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平时饮食需重视健脾阳,燥湿邪,吃点辣椒颇有好处;反之,若居住在沙漠等干旱地区,阴津易亏,阳火易动,需吃点养阴的食物,而绝不可吃辣椒,以免扰动相火,造成火毒。 六则,因人制宜 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各有不同,饮食亦当有异。比如,素体阳虚者宜适当多吃一些温阳的食物;阴虚则当吃些滋补阴津的食物。 再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生理特点不同,精气的盛衰不同,饮食也有所不同。老年人脏腑虚弱,饮食上宜清淡为主,食宜暖、宜软、宜缓,禁油腻、黏硬、生冷之品;而少年人脾胃健旺,稍腻些、硬些、冷些亦不需过于禁忌。 又如,瘦人偏于火旺,饮食当凉;而胖人偏于阳虚,饮食当温。 七则,脾胃为本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的所饮所食,不管是寒是热,也不管是苦是甜,都需要通过脾胃的受纳、运化,始能化为气血,濡养全身。 脾胃又是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能升,胃能降,则五脏六腑气机皆能升降,人体才能健康。 中医非常重视对脾胃的顾护,医圣张仲景临床治病的首要原则就是:护胃气。而我们通过饮食养生,也要顾护脾胃。可以说,调理脾胃是饮食养生的核心。 饮食养生能否有效,关键取决于脾胃的功能状态。若脾胃素弱,饮食则以养脾胃为先;即使脾胃旺盛者,饮食也要时时考虑脾胃,切忌不可伤损脾胃。 一方面,脾胃素虚之人,切不可一味强调“虚则补之”,以免虚不受补,反增脾胃的负担,导致病情加重;另一方面,不管吃什么,补什么,都要考虑脾胃能否运化,以脾胃的强弱作为饮食的标准,而不要在乎饮食含什么营养成分。 八则,多素少肉 古代医家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并指出只有以谷类为主食,肉类为副食,蔬菜、水果为辅助食物,忌过食肥腻之品或偏食瓜果的食养方式,才能充分地补充人体气血精微。 我的观点是,多素少肉。有人说,吃素没有营养。却不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食能养脾胃,这是气血化生的基础。脾胃一旺,气血自足。有人说,不吃肉哪里会有力气呀。其实,肉由脾胃来运化,若脾胃很虚而过多吃肉,一方面损伤脾胃,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肉食不能运化,人会更虚。 有人担心少吃或不吃肉会营养不良,事实上,今时我们普遍吃肉过多了。肉食滋腻,容易碍滞脾胃。脾胃一虚,运化功能下降,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所以,我认为脾胃为本,营养为标。饮食不能只顾营养,要考虑脾胃的气化。只要脾胃气化功能正常,正常饮食即可健康起来;反之,若脾胃气化功能下降,即使吃膏粱厚味,亦无益于健康。 吃素是最好的健脾方法。素食——特别是五谷,最得天地五行之正气,能调养脾胃,促进气化,让人气血健旺起来。坚持素食,可以让人更健康。 九则,清淡饮食 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总想多多地获得,却不知多吃的代价是正气内耗,正虚则邪滞,反易生病。况且,肆意暴饮暴食,亦会消耗人的精神,让人的精神内耗,生命活力亦会下降。 对于饮食,我的态度是,在保证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尽量少吃些,尽量吃简单些,尽量不要吃的太丰盛,清淡最好。《朱子家训》里讲:“自奉必需简约”,我认为这个观点非常高明。 平时饮食简单些、清淡些,这样做好处多多。其一,可以让我们更健康。岂不闻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与大鱼大肉相比,普通的食物更养人;其二,更可以让我们的精神更旺盛,生命活力更强。事实上我吃素多年,且饮食非常清淡,我发现清淡饮食让我精神极好,精力充沛,且体力亦好,可以轻松地跑十公里;其三,还能让我们身心更和谐,精神境界更高。《内经》认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样才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精神境界。若过度追求美食,追求物质享受,其实是在消耗精神。精神被欲望所耗,身心将失去和谐。 小结 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人饮食结构逐渐西化,酷嗜炙煿,痛饮冰凉,放弃了以传统五谷为主的健康饮食方式,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高血压、糖尿病、痛风、中风、恶性肿瘤等病症高发。 吃出来的病,也可以吃回去。我们之所以重视饮食,目的是希望通过饮食来获得健康。如何饮食才能健康呢?建议学习中医,从中医里汲取关于饮食养生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