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级古都,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近1000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洛阳拥有举世闻名的“六大都城遗址”,按时代序列依次为: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这六大都城遗址,历史久远,气势恢宏,文物众多,建筑艺术精美绝伦。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路过汉魏故城时,曾发出:“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民国都城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洛阳古今谈》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李健人说:“黄河文化灿烂创造时期,洛阳其为中心点矣!”凡文字创制到诸体皆备,传统学术创立及成熟,及文学、词章、音乐、美术、天文、医学,“历代皆并盛于洛阳。”“洛阳,其为古代文化之渊薮乎”。 古洛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泉眼,是华夏文明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见证和教材。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 据史学考证,中华文化首萌于此,道家思想肇始于此,儒家礼制渊源于此,汉代经学兴盛于此,释迦佛经首传于此,魏晋玄学形成于此,程朱理学寻源于此,陆王心学开端于此。 以洛阳学子读书音确定的中原雅音也是古代中国的标准官话。闽南语来自古代的“河洛话”,洛阳是闽南、客家之根。 洛阳是中国文明历史中最为古老的帝都王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自此朝代兴替,逐鹿中原,洛阳都为定都的首选之地。 洛阳在华夏文明史上曾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西周成康之治、东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西晋太康之治、北魏孝文改制、唐永徽之治、开元盛世、武周贞观遗风在这里上演。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牡丹花会,是中国四大名会之一,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四月是牡丹盛开的时节,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清代诗人刘灏曾作《牡丹》诗一首,传诵一时:“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洛阳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顺治五年敕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的两大圣域。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关林的主要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其布局按帝王宫殿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结构。舞楼、大门、仪门、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关林(冢)为其南北向中轴线,其它建筑的布设皆沿此线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体现我国古建文化的传统特点。布局严谨壮观,重檐楼阁,构筑之妙全国罕见。是海内外华人朝拜关公的圣地,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至尊殿堂。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铭文中“宅兹中国”的“中国”的含义,即是指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以洛邑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即“天下”的中心。 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汉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班固曰“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韦应物说“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宋太祖曰“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西周初期,洛阳即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大公路网,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东汉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洲大陆,连结亚、欧、非三洲的一条交通大动脉,洛阳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合作之路,友谊之路,共赢之路,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必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传承和发展再次发挥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