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的思想与企业管理五、怎样对待巧言令色的人

 背后国文 2020-09-22
很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叮嘱我们做人要诚实、本分。后来我们把这一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孩子,做好人,做好事。再后来,我发现,别人家的孩子个个活灵活现,眼珠子乱转,而自己家的孩子却太老好,太实诚,也经常受人欺负。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和以前不一样了,做人诚实没有错,但不能太老实,容易被人欺负,要学机灵点。真的这样吗?
中国是农业社会,广大农民无疑是最老实,最实在的人,然而早在二千多年前,那些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就到处都有了,孔子也注意到这一人群的存在,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一·三》)意思是,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的,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不得不说在任何单位里都有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人,在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心里不免郁闷,什么话都让他们说了,什么功劳都让他们占了,而我们就像一个个木偶,任人摆布,没人会说话,没人会来事,只会埋头做事,什么情况下都真诚待人,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永远成不了焦点。
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讨人喜欢。他们总会巧妙地给自己穿上一套华丽的外装,用以迷惑他人。不管是为了博取上司欢心以谋提升的机会,还是为了讨取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抑或是哄得亲友高兴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都会将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拿出来掩人耳目。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非常讨厌巧言令色的人,我们称之为“马屁精”、“墙头草”,或“滑头”、“万金油”,是非常让人看不起的人。然而,现在这种人大行其道,在社会上很吃得开。社会关系广,处事圆滑,让很多老实本分的人感觉很受伤。
巧言令色的人让人觉得虚伪,也让人讨厌,可是他们照样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赞美、夸奖和奉承。领导就喜欢下属拍马屁,是人就喜欢被人赞美和奉承。而且巧言令色不仅仅针对做人的虚伪,而是还是做事的虚伪。巧言令色往往事半功倍,不巧言令色往往事倍功半。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拍马屁,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奉承别人,于是就有了巧言令色的人,有了坚持真诚的人。这两种人在社会上互相存在,巧言令色的人笑真诚的人太老实,死脑筋,活该受罪,而真诚的人则鄙夷巧言令色的人太虚伪,太恶心,太下贱。现代人真的太难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哪里求职,都避不开与巧言令色的人打交道。慢慢地,自己都变成了巧言令色也不知道,还以为自己一直是过去的那个真诚的自己。
从真诚变为巧言令色是因为自己有了私欲,有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迫不及待地博取他人的欢心,说到底,就是自己修炼不够。朱熹说:“圣人辞不迫切。”圣人说话,不着急,不急于去引导对方,他只是一定说出自己的观点,你听,他说,你不听,他也说。不是每个人都成得了圣人,但每个人做到有真诚的心意不难,但巧言令色的人恰恰把最不应该丢掉的真诚给丢了。
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公司的领导,要对巧言令色的人保持高度警惕,要注意下属的一言一行,观察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一般普通人,内心保持距离就行了。
在单位上班,不是为了求得仁心仁德,是为了一份工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当然不能与巧言令色的人不共戴天,非要你死我活,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如果没有能力改变他人,就学会与他们共生存。在《子罕篇第九·二九》,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和巧言令色的人一起共事,一定要让自己明白,各自人生的方向不一样。周易也说:“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变通不是认可巧言令色的人的做法,是自己明白巧言令色的人既然有他们生存的土壤,社会就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人,做到心里明白,内心坚持。程颐说:“知巧言令色之鲜仁,则知仁矣!”懂得巧言令色之不仁,就懂得什么是仁了。
懂得了仁,就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即可与巧言令色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所以对待不真诚的人,我们依然要坚持真诚的态度。大家都不是圣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坚持,但无论怎样,即使真诚会暂时受到冷落以至委屈,即使我们不以圣人为努力目标,保持真诚的品德真的难能可贵。现代有句很著名的话,叫“善良比聪明重要”,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有真诚的一面,我们选择真诚,是我们选择更难、更重要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