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住在龙宫里的人

 禅艺会 2020-09-22

宁海龙宫村有着自己深厚与鲜明的村德:义字当头,仁行天下;忠义传家,兴学重教。龙宫村人以“义”为行为准则,并把“义”字融进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义浆”、“义庄”、“义学”等义举的传承形成了很有特色的“义文化”。这是中国传统山村的典型范本,儒释道文化都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中获得很好运用与实践,过去的乡绅则为他们的后人定了许多与人为善的规矩。因为长在大山深处,文化生态因此而没有受到太多的破坏。


去之前,我们预订了龙宫三号的民宿。从宁海太阳山下来,在村口等到的却是龙宫二号的老板娘,她经营着一个相对较旧的民宿。知道了我们要借宿在龙宫三号,老板娘没有一点生气的意思,在习惯了商业竞争中有你没我的气氛,倒是让我们有些不好意思。老板娘联系上了龙宫三号的老板,告诉他我们已经到了龙宫村,让他赶快从镇上赶回来。老板娘之后又把我们带到了竞争“对手”的门口,与我们挥手道别。刚刚进村,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义行天下”的不同之处。龙宫一号、龙宫二号、龙宫三号,是村里目前仅有的三所民宿的名称,能够住进“龙宫”,想想也挺有意思。

在群山环绕中,外面的不良风气很难吹进深山之中,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里,这里避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打劫、政治浩劫与建设洗劫,原本是实现现代化的障碍,却变成了守护传统文化的最后屏障。这里日本鬼子没有到过,红卫兵没有来过,房地产开发商没有走过,旅游公司没有划过,于是,才留下了这世外桃源一般的村落。在儒家“修身”,禅家“修性”,道家“修生”思想的浸淫之下,几百年来这里都不产“刁民”与“暴民”,大家都以偷盗为耻,耀祖为荣,和睦相处,世代友善。

纯朴的村民,大多数是性格豪爽的性情中人,见人个个微笑致意,没有半份的敌意与戒备。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多半是“老人与狗”。山上的空气清新多“负氧”,村里的老人精神多矍铄,八十的太公还上山,九十的太婆还下灶,可谓是一个“长寿村”。村民们大都养着中华田园犬,一种被贬为“草狗”的本地狗,其实这种狗极为聪明与通人心,或许受到“仁行天下”的教诲,这里的狗很是“低调”,见了生人会主动让路避开,决不会冲着来人大声狂叫,除非在没有主人在的时候你进了人家的院子。


村里人互相认识,如果来了几位陌生人,村民们在交流中马上都会知道最新情况。外来的客人只要与他们随意交流几句,村民们就会主动邀请你进屋去喝茶,甚至想留你吃饭。这些年中,来这里采风的画家和摄影者开始多了起来,但村民们出门不闭户的习惯一点也没有改变,但愿这最后的“净土”可以一直存在下去。

与一些旅游景区大为不同的是,龙宫的村民都十分乐意对着镜头微笑,配合着拍摄者发出的每一个调整姿态的要求。当客人为了略表谢意,想塞一些小费给他们时,没有一个人会伸手拿下,倒是会有些嗔怪的说:“给我钱干什么?”言下之间,对你友好是我的本意,无关金钱。

曾经四次立功的退伍老兵,在第一天为我们无意做了“模特”之后,第二天一早竟然主动找到了我们下榻的民宿,穿上了一套泛旧的西装,见到这一幕,我们知道这对于这位年过八旬的太公来说,是何等的隆重,或许这是一年中都不会穿上一次的“盛装”。当然,我们更喜欢的是他随性的样子,而不是眼前刻意打扮过的正式。

这样的情形何止发生在太公身上,连村里的太婆也一样有了过年的“气氛”。第一天在溪水边洗衣的一位太婆,第二天知道我们又去采风了,竟然换上一件靓靓的花衣服。居之光院士说:“阿婆,今天怎么穿得这么漂亮啊?!”太婆显然有些得意地说:“是的,这衣服是到庙里拜菩萨时穿的。”面对几位素昧平生的摄影者,龙宫村的太婆当作遇到了菩萨一样隆重,想必在“义字当头”的龙宫村,首先让人感觉到了“仁行天下”的风尚。为了让我们拍照,留下龙宫村更多美好的瞬间,太婆还主动把已经洗过的床单拿来再洗一次,多次获得国际摄影金奖的黄逸女士说,拍照以来,这样的好事与善良还是第一次遇到。

当我正对着一栋清代老建筑取景时,又一位太公手里拿着一本书,主动搭讪起来:“你拍的这栋房子可有故事了。”他打开这本《故事里的龙宫》中的一页,书中所载图片正是我在拍摄的那栋建筑,他分明在对我说:“你应该多多了解一些这里的历史。”是的,这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功课”,于是我问太公:“这本书哪里有卖?”没有想到,阿公很干脆地说:“你要就送给你吧!”“那不行!”我连忙掏出几十元钱要塞给他,意思是我可以买下,不可以让你白送给陌生人。但是,太公把接过的钱又使劲往我口袋里塞还,几个回合之后,阿公甚至有些生气了。这意外的“礼遇”从未在“文明”的大都市和“热闹”的“5A ”景区遇到过,却在这“落后”的小乡村和“冷清”的“无A”山区见识了,这时不得不让人想弄明白:竟然是外面的世界变得文明了,还是只有里面的世界没有变味?

龙宫村里留有一对好联:

常入名宅豪第,落难似丐宿路廓;

初到龙宫义门,贫苦如宾住义庄。

这是对龙宫村和龙宫人的极好赞美。义庄是龙宫村里的一排五间平房,俗称“讨饭屋”。龙宫村位于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的交会处,在骡马行走时代,这里一直设有驿站,让行走了数十里路的人可以有一个休息栖宿的地方。古时的村民则义捐义助义工,建起了五间平房,让那些逃荒灾民、落难乞丐、住不起店的挑夫过客都有一个安身之处。一日,南宋理学家,“广平先生”舒璘发现“讨饭屋”简直胜过官驿客栈,且有义工为难民剃头剪发,施衣舍物,问贫问苦,好不感动,就为“讨饭屋”题写“义庄”两字,并写下了一副楹联:

纵有广厦千百所,

不及义庄一两间。

从此“讨饭屋”就有了一个大雅的名字:义庄。有着这样的传统,难怪如今的龙宫人继承了如此友善的美德,不论贫富,来者都是客。


穿行在龙宫村的鹅卵石上,街巷两侧的店铺与宅院让人流连忘返,其中有一个名字,很让人好奇:道地。卖香烛的叫“香烛道地”,中草药铺叫“中药道地”,小巷深处的民居则叫“众星拱北道地”。原来,古时的龙宫村先人,为了避免邻居矛盾的产生和积压,就规定不许在屋子里偷偷地说三道四,而是要到院子中间或巷子里等公开场合讲,让大家都来知晓孰是孰非,“道地”之名便有了一种“讲道理的地方”的意思。其实,这个如今不常使用的名词,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代人事先疏通,以留余地;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棋子行走的路数,等等。因此,用“道地”作店号名后缀,还有一种龙宫人重义轻利的意思。

告别龙宫村时,大家一致的想法是:这地方以后还要来!

展读龙宫村的故事

【随笔】龙宫岂止天上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