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查德 从小喜欢看书,看书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往高了说,读书可以与先贤对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往低了说,可以消磨时光、获取新知。看书的乐趣总是伴随着买书、藏书的乐趣。自工作以来,看书的习惯日渐消退,而买书的劲头却更足了。 我买书的途径主要有三个:网购、实体书店和二手书摊。在网上想要以最低的成本买到心仪的图书,必须做足功课。京东、当当、卓越等图书商城,何时促销,何时送劵、满减,要做到了熟于心。满减要凑金额,这对我来说总不是难事。因为平日闲暇之际,早就把各类想要的图书放满了购物车和收藏夹。凑单之时,各种价位的图书,可谓信手拈来。拆包裹是网购的大乐趣,网上买书的乐趣除了打开包裹,还有用手撕去图书塑封、闻到书香时的那种难以言喻的快乐。此等趣味,怕是只有爱书、嗜书之人才能领会。 实体书店购书,缺点是贵,优点是可以先睹为快。几遍摩挲下来,从装帧设计到内容,心中已然有大概,此时作出买或不买的决定,依据更为充分,不似网购图书的冲动。少年时代买书基本是县城的几家实体书店,总是骗家里人说要去买教辅书,实际上却偷偷地买了很多文学、历史类书籍回家。后来实体书店经受不住电商的冲击,生存维艰,纷纷倒闭,小县城中的几家规模较大的书店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不过有些个性化的民营书店还是在网购的围剿中,生存下来了,并且在读书人的圈子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像南京的先锋书店、北京的万圣书园等。不知是出于情怀,还是因为好奇,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知名民营书店我几乎都到访过。每次买上几本,也算是对实体书店的绵薄支持。 二手书摊总是给人惊喜,虽然盗版云集,但是只要你细心搜罗,还是能找到很多的宝贝。贾平凹、余华等人的早期作品的初版,我都在二手书摊找到过,而且价钱也很便宜。 最早我买来的书,最先是放在书桌和一个陈旧的衣柜里。到了高中,书满为患,又买了两个大书架。收纳空间大了,终于有机会可以对藏书分门别类,先按作者分类,看厌了,再按出版社分,接着又按学科类别、出版年代、装帧工艺、书脊颜色分,翻来覆去,忙得不亦乐乎。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经常会买不同的版本,对于自己喜欢的外国的著作,更是热衷于买不同译者的版本,将它们堆放在一起,亦有别样之美。 书墙渐渐堆积起来,坐拥书城的感觉油然而生,烦恼随之也来了——书放不开了。放不开,没办法,只能堆箱子里。而堆放在暗处的书籍,哪能激发出人的兴趣和情愫呢?这时候越发感觉到书架的重要性——书架不单单保障了书有地方存放,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书被发现、需要和膜拜。 正因为有这样的考虑,新家装修的时候特意设计了多处书架,书房两个,客厅阳台和次卧阳台也各一个,最大限度地保障书的“生活空间”。客人来访,纷纷惊奇于图书之多,连夸“书香门第”、“有文化”,我听了不禁心生欢喜,读书人的那颗虚荣心瞬间得到满足。藏书既丰,找书就麻烦起来,甚至有时候记不清某本书自己是否购买过。所幸出现了一个叫“晒书房”的APP,对读书人而言特别实用,只要扫一下书籍的条形码,即可录入自己的晒书房账号,图书封面、出版信息历历可见,而且自动分类,这样就轻松实现家庭图书电子建档,找书也相对方便一些。 买书、藏书,对读书人来说,到底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阳光好的时候,坐在书桌前,背后是高高的书墙,窗前是清晰的城市景观,打开民谣音乐,泡上一杯咖啡,清风徐来,从容阅读,真是珍贵至极的时光。 理查德,浙江慈溪人, 201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院,现居浙江宁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