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你读《带一本书去巴黎》︱我看见的不只是巴黎

 稻读公社 2020-09-22

文/北燕

 

林达带我们走近了浪漫之都,这里的每一件物、每一处景都历经沧桑,却又历久弥新,巴黎的腐败堕落与振作辉煌,历史反复重演,皆是人类行走与自省的轨迹。

作者林达带着雨果先生的《九三年》踏上了去巴黎的旅程,我则在安静的夜晚,坐在桌前,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林达先生的《带一本书去巴黎》。

▲《带一本书去巴黎

在我的眼里,巴黎不光是时尚之都,更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我喜欢有故事的城市,所以一看到书名,就莫名喜欢。翻开书,发现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作者通过对巴黎历史遗迹的寻访,探寻自由、民主,阐述人性与非理性、恐惧暴力的不断冲突、发展。作者对欧洲的历史了如指掌,在作者的娓娓讲述中,我对巴黎大革命这段历史有了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我曾以为中学时学的法国大革命这段就是历史的真实记载。读了此书,我才知道,当情绪高涨的民众攻破巴士底狱这一个“旧制度的象征”的时候,关押在里面的犯人居然只不过有7个。类似的这种历史上的细节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如伏尔泰的故事,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第十二章《拉法耶特的故事》,这一章,可当成有趣的名人传记来读。

因为此书,我又重新学习了法国大革命——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同时联想到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产生的后果之一都是对社会的极大破坏和生产力的倒退。而且,几乎结局都是被另一个阶级利用,然后被残酷镇压。革命既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果,甚至不是一个达到“民主、自由、法治”的必要充分条件。今天的法国人对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不像我们的教材那样热情讴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书中还有许多富有哲理的话,如“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已经犯了20年的错误,《九三年》不是我30年前的年龄有可能真正读懂的。在真的成年成熟之后,我们必须再一次,甚至不止一次地重读。不仅《九三年》如此,许多过的书都是如此。”再比如:“一个健康而公正的社会,它所必须关注和保护的,应当是当下社会的每一个最弱者,而不是赋予任何一个特定阶级以血源性的暴虐的特权”。这些话反复读后,就会理解作者优美文字底下所蕴涵的深深哲学思考。

这本书还有大段文字对建筑的大篇幅介绍,读后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建筑知识。这本书还可以起到为旅游者充当指南的作用,比如书里写的塞纳河上的西岱岛,巴黎的教堂,安布瓦斯的古堡,塞纳河边的伏尔泰咖啡馆,都让人心神向往。

让我们在记住法国的浪漫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法国大革命。希望有一天,我能带着《带一本书去巴黎》走遍每一个巴黎的角落,去感受巴黎、感受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