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卖惨”(下):卖惨是怎么一步步让人厌恶的

 柠檬心理课堂 2020-09-23

1

上期柠檬和大家谈了生活中喜欢卖惨的人通常是什么心理,这期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近些年“卖惨”开始变得越来越让人厌恶。

我们对于卖惨的最初印象可能来自于各大选秀节目,里面总会有那么几个选手,他们本身能力也许并不出众,但他们的过去经历是那么悲惨,参加这个选秀好像就能改变他们不幸的命运。

于是就有不少评委和观众被他们的卖惨行为“道德绑架”了,为他们留了灯、投了票,而那些真正踏实、不抱怨、不自夸又有能力的选手却被无情淘汰。

但近几年这种“卖惨”行为却不再讨巧,甚至会被网友们各种吐槽,举个例子:

某个明星说自己拍戏时环境有多艰苦,自己受了多少伤,除了粉丝会心疼外,大部分人并不会有太多的感觉,这难道是因为大家都变得冷血无情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们不是不感性,而是卖惨卖太多,大家的感性会被耗尽,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

近些年“卖惨式营销”尤其泛滥,很多带着夸大、虚假、欺骗的信息肆意散播,这让人们逐渐对这种行为产生了厌恶和排斥,并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也失去了最初的信任。

2

其实在一开始,卖惨并不是负性的词语,它能迅速感染听众的情绪,这在很多公益广告中都能看到。

比如,空巢老人面带愉悦表情忙里忙外,准备了一桌好菜,可儿女们却纷纷打电话说有事来不了,于是孤独的坐在饭桌前,一个人熬过这本该是团圆的节日;

又比如,拟人化的濒危动物,诉说着人类是如何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又是如何捕杀自己的亲人等等。

这样的公益广告,正是重现或模拟了生活中“悲情”的场景,让我们代入这种感情,与之产生共鸣、产生恻隐之心,这是在触发人性的善良与正义感,让人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悲伤,并为之动容和不忍,从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但在后来,这种行为不知不觉就变质了:

我们发现“家族卖惨乞讨,却周入上万家里盖别墅”、“贫穷果农卖惨水果滞销,却发现是电商摆拍”的例子数不胜数。

也正因为这些欺骗、利用了人们同情心和善意的谎言和行为,让人们越来越对卖惨感到厌恶。

除此之外,身边同事通过“卖惨”为自己谋福利的行为也让我们非常讨厌。

比如总有人喜欢利用卖惨来获取职场中的便利和升职加薪的机会、也有人喜欢抱怨自己的不易来推脱他的本职工作。

但是要说难处,谁又没有呢,凭什么谁惨谁有理,谁惨谁获得的福利待遇就更好呢?

正因如此,过分的卖惨、或者利用卖惨获利不但不会引起同情,还会让我们更加厌恶。

其实,职场的卖惨,和上面那个选秀的例子,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不是没有同情心,但既然是比赛就应该凭借自己的能力、个人魅力等真本事来为自己争取机会,而不是通过“比谁惨”、“比谁会编故事”来获取同情分。

如果我们一心软就给了这些卖惨的人机会,那对那些在认真比赛,有能力又不投机取巧的“老实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对卖惨的厌恶,正是出于我们对公义、对公平的维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