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德州夏津县的农村,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是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 我在我们村子里辈分最小,见了男的几乎都叫爷爷,见了女的几乎都叫奶奶或姑姑(未婚),叔叔辈都很少很少,有些甚至刚出生的小孩子都是爷爷辈。所以,在老家过年,见了谁都得磕头拜年。 所谓磕头,就是双膝跪下,两手扶地,向长者磕头拜年。 磕头拜年大体分为两波,第一波在正月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村里邻居家。第二波则是过了初一以后的几天时间,拜访亲戚朋友,并根据关系亲密程度,逐一拜访。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家中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甚至十几人一块去邻居和亲戚家拜年。这段时间,家家户户正屋中间位置,都悬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细心的人家,门前摆放着供人磕头拜年用的席子或布垫。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拜祖,然后再给年长并且按照辈分年龄大小逐一磕头拜年。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拜年的长辈有着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长辈就要给儿童压岁钱。不过,正月初一早晨到本村邻居家磕头拜年是没有压岁钱的,一般会给些糖果和瓜子。 小时候,过年最怵头的事情,就是正月初一起早磕头拜年了,因为辈分太小,见了谁都得磕头拜年,跪下起来要反复好多次。 正月初一早晨拜年的时候,在一个大家庭里除辈分最高岁数最大的留在家中接受晚辈的拜年外,其他晚辈们结伴一起外出给村子里长辈磕头拜年,少的七八人一组,多的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正月初一早晨的乡村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人们有说有笑地走家串户拜年。 有些成年人年年春节磕头拜年多了,也就有了经验。由于农村的房子面积普遍较小,根本就容不下十几人一起来拜年,走在前面的人,在屋子里实实在在的磕头拜年,而走在后面的人还在屋外,有的个别人就偷个懒,在屋外面高喊一声"爷爷奶奶给您磕头拜年啦"了事,其实根本就没有跪下磕头。 那时候,我才十来岁的样子,不会偷懒,磕头拜年实在,每次都是实实在在双膝跪地磕头拜年,一早晨下来,反复跪地磕头上百个,有时甚至更多。由于有些邻居家的屋里大都是铺的红砖地或水泥地,有的也没有摆放拜年用的席子或布垫,寒冷的冬天,双膝跪在红砖和水泥地面上,真是又硬又凉又疼啊! 有一年,我跟着父亲到村子邻居家里拜年,一早晨算下来,跪了上百次,等拜完年回家一看,衣服上沾满了尘土,两个膝盖都跪肿了,过年时刚穿上的新裤子也磨破了一个小洞洞,三四天过去了,走路还一瘸一拐的。 过年磕头,虽然很累很辛苦,有时候还会磨破裤子,跪肿膝盖,但是见到许多许久未见到的长辈们高兴的样子,心里还是暖融融的,并且感到年味十足。 后来我参军入伍离开了家乡,由于工作关系,春节就很少再回老家过年了。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乡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春节磕头拜年的风俗习惯却一直延续至今,和过去一样,没有什么不同。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最大,留下的记忆也最深,成为美好的回忆。 征稿启事 在你的记忆中,春节有什么难忘的情景或故事?你对春节有什么样的期盼?你身边有哪些东西让“年味儿”越来越浓?提到春节、年、狗年,你还有什么特别想表达的?欢迎写成诗歌、散文或小说投给我们! 特别说明:由于报纸版面有限,本次征稿仅限于公众号,无稿酬,对作者无地域限制。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关键词“春节”和“公众号”,以便检索和甄别。谢谢合作! 本栏目征得的稿件将从即日起刊登至正月十五前后。 ■作者:宋振东 ■编辑:王晓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