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后的一场三尺甘霖,浇透了干裂的土地。空气中吹来丝丝凉气,让人觉得心旷神怡。校园门口那白色大理石的石刻校志,此刻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伦镇中学”四个鲜红大字,越发显得清晰与神圣。 步入而立之年,我有幸从一名学生蜕变为母校的一位老师;我有幸见证了自己母校的昔日、今朝;我有幸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放眼母校、纵观国家,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并被深深地感动着。看着柳绿花红的怡人校园,摸着高大漂亮的楼房,念及自己的求学生涯,我的眼角竟慢慢湿润了,思绪不禁又回到十几年前那个懵懂的学生时代。 那时,我的教室坐落在学校东南角。教室屋角常挂着几只蜘蛛网。红松木的房梁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头顶上方。屋檐下的砖缝里时常会钻进小鸟雀。上课时它们常常抢了老师的风头,“扑扑愣愣”“叽叽喳喳”地吸引了我们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它们还会在某名同学的课桌上留下一滩鸟粪,引得我们哄堂大笑。 那时没有垃圾桶,我们只能用原先盛化肥用的编织袋来代替。有次打扫卫生,突然从编织袋里跑出一只老鼠,吓得一位女同学“啊”地一声大喊。这下全班男生可兴奋了,他们手里拿着从桌子、凳子上掉下来的“腿”就开始追老鼠。 说到桌凳,那些桌凳都是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旧家伙。当时我坐的课凳摇摇晃晃、吱吱呀呀地响,厉害时凳子面和凳子腿还会“分家过”,我不得不带回家让父亲给修理。课桌情况也相差无几,桌面上满是涂鸦,坑坑洞洞。依稀还记得桌面上大都刻着个“早”字。我想,那都是学生们从鲁迅的课文——《早》里面学的经验吧。每次考试,我们都会带一个空白本子垫在试卷下面,否则你的试卷就会布满笔尖戳出的小洞洞。 那时我们吃饭也没有餐厅,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是露天而餐。 时光荏苒,那年我高三毕业,回伦中母校看望老师,刚进学校大门,我就被眼前拔地而起的四层新教学楼所震撼。新教学楼窗明几净,美观大方。听昔日恩师说,是国家危房改造政策造福了伦中,这栋新楼由国家集中拨款,2007年的4月动工,当年12月份就完工投入了使用。 新教学楼让学校的面貌大大改观,但美中不足的是,只有这一座教学楼孤零零地矗立在那儿,后边依然还是低矮潮湿的平房。老师还说,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久的将来,伦中会更美、更现代化。 老师的话,真的变成了现实。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同样的阳光下、同样的沃土里播种梦想,国家加大了教育的投入比重,对教育推行了众多的优先发展政策。从“普九”到“均衡”;从国家危房改造项目,到最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都是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强大的见证。 2016年,我工作调动,很荣幸地回到母校任教。来伦镇中学这三年,我亲眼目睹了她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剩余的一排排平房全部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实验楼、餐厅和教学楼。七座高楼依次排开,站在楼顶俯瞰校园,甚是壮观。 现在伦镇中学标志性的运动场也正式建成:美观、规矩的塑胶跑道,标准的人工草皮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样样俱全。 而今,教室里都是清一色的新桌凳。桌凳都是清一色钢铁结构,还可以自由调节高度。尤其是课桌上面还盖着蓝色的桌布,光看着就让人舒服。那时我怎么也想不到桌凳会享受到到现在的荣华富贵。 而今,学校还新建了一座科技馆。每次科技馆开放课,学生们早早地就站好队在馆外等候,队伍不仅整齐而且鸦雀无声。他们都齐刷刷地望着走廊,期待老师赶快出现,赶紧开门,抓紧上课。 VCR虚拟实验是学生最爱体验的学科。这节课体验滑雪项目,排在第一名的学生,戴着VCR虚拟眼镜,手握手柄,屈膝,身体前倾站立,仿佛自己身处阿尔卑斯山滑雪场。 体验开始,只见他身体左右来回晃动,时而下蹲、时而站立。手里的手柄上下起伏,头也跟着身体的节奏来回摇摆。突然他惊吓得大喊一声,旁边的同学也是跟着一哆嗦。忽然他身体往后一倾,坐倒在地。嘴里呼呼地喘着粗气:“那个悬崖好高啊!好害怕!”同学们之中传来阵阵笑声。 科技馆的落成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各产品的科学原理,还让学生不出校门儿就能亲身体验、探索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无限乐趣。 听了他的话,我的心被久久的震撼着,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党的正确领导、国家日益强大、国家政策的扶持,学生才能在蓝天下共同耕耘一片沃土。我相信我们教师队伍的将来会越来越好,学校建设会更加日新月异,国家的实力会更上一层楼。 我和我的母校、祖国一直奔跑在成长的康庄大道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