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话丨郭峰 郭欣雨:腊八节与八蜡祭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腊八节,是大运河沿岸,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要熬腊八粥,温馨又健康。

康熙《齐河县志》载:“俗以各种谷煮粥,投诸果饵食之,谓之腊八粥”。

清《乐陵县志》载:“十二月,俗呼腊月。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也。八日为腊,是日,杂五谷果实合而煮粥。”

有的地方学校要放假,没有耳洞的女孩子可以在这一天打耳洞,戴耳饰。如民国《庆云县志》载:“腊八日,以黍枣为粥,曰腊八糕。塾师放学,女穿耳。”

此外还要腌制腊八蒜(“蒜”取“算”的谐音,表示年终要盘点、结账、还账),粒粒蒜瓣色如翡翠,味透辛香,是新年吃水饺不可缺少的可口作料。

从观念上讲,过了腊八节,也就预示着要进入春节的节奏了,人们从这一天开始要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过春节作准备。

这是我们现代人过腊八节的全部内容,非常简单。然而在历史上(特别是清代以前)腊月初八这一天,却是一个地位重要、内容丰富的日子,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娱乐聚餐,上至一国之君,下至七品县令,都要参加丰富、隆重的祭祀活动。

腊八是怎么来的

“蜡”音zha而非la。

《礼记·郊特牲》说:“伊耆氏始为蜡。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后氏更名曰嘉平,殷曰清祀,周复曰大蜡,秦曰腊,是也。岁以十二月初八日致祭。”《辞源》释:“蜡,年终祭名,周曰蜡,秦曰腊。”

伊耆氏即神农。意思是神农氏创“蜡”,“蜡”是求索的意思,即求索所有的神而尽祭之。它在夏代叫嘉平,殷代叫清祀,周又叫大蜡,秦叫腊。

《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zha)八,岁以十二月初八日致祭。”意思是周天子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要亲自主祭与农事有关的“八神”,也就是八蜡。目的一是为了报诸神一年保佑之恩,二是祈祷来年丰收。这样的祭祀,是为天下人祈福,有公共诉求的意味,是公事,称蜡祭。

“腊”音la。

汉代学者应劭的《风俗通·礼典》记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清《乐陵县志》载:“十二月,俗呼腊月。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也。”

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祭的对象,则是祖先以及五位家神(有天地君亲师等,各地因风俗不同而异)。故“腊”是古代祭祀祖先之意,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祭祖,因为这个月是新旧交替之月,所以古人定为会饮之节。

东汉蔡邕《独断》说:“腊(蜡)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意思是向祖先汇报一年工作生活情况,同时也祈福来年幸福,人们各祭各的先祖,是家事,称腊祭。

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有说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如喝腊八粥就有人说是因佛教习惯而成俗),蜡祭与腊祭都慢慢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所以说在这一日,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祭祀活动,“同日而异也”。

古代腊八的主要活动

在古代,腊八这一天主要有两项祭祀活动。

一是腊祭,早在周代时,不论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称为“腊”,规模盛大隆重。这在很多古籍都有记载:

《玉烛宝典》“腊,一岁之大祭”;《礼记·杂记下》载“一国之人皆若狂”;东汉蔡邕《独断》“腊(蜡)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西晋诗人裴秀有诗《大蜡》“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荆楚岁时记》“孔子所以预于腊宾,一岁之中盛于此节”。

从这些记载来看,腊祭以吃喝玩乐为主,反映了一年终了之时,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雀跃,辞旧迎新的热闹场面,真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载歌载舞,举国狂欢的意思。

二是蜡祭,这是一项严肃而隆重的祭祀活动,上至一国之君,下到地方官员,都要参加。

蜡祭又分两项活动:

一是祭祀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八位神灵,活动场所在八蜡庙。顺治《乐陵志》、康熙《德州志》、乾隆《齐河县志》等方志中,对此都有相同记载,基本的意思是要祭祀八位与农事密切相关的神灵:

一是第一个教百姓种植的人,即神农氏;二是主管农事的人,即后稷;三是主管农事、田法的官;四是做邮递、给农田划边界、铺设田间小路的人;五是猫虎神;六是第一个设堤防的人;七是第一个在田间挖排水沟渠的人;八是管理驱逐各种昆虫的人。

祭祀时鼓乐齐鸣,由主祭人颂《蜡辞》,《蜡辞》是一首古老的农业祭歌,在《礼记·郊特牲》中就已有记载。它带有明显的咒语色彩,属于巫术范畴。

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祝辞从土、水、蝗、草四个方面祷告,意思是洪水泛滥,土地淹没,到处蝗虫成灾,地里杂草丛生,这一年又要丰收无望了,来年可怎么活?情感绝望悲凄,甚至有诅咒的意味,把靠天吃饭的先民面对残酷大自然的矛盾复杂心理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与其它祭祀活动有着明显不同的是,蜡祭还有一项附祀活动,即附祀刘猛将军。所谓附祀,就是在主要的祭祀活动外还要附加一项活动。地点可以是在八蜡庙,也可以是在刘猛将军庙。不管地点在哪儿,两项活动一主一附的密切关系是明确的。

这位刘猛将军是谁?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刘将军叫刘锜,是南宋人,因驱蝗有功而被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故称刘猛将军并被纪念。这种说法在德州乃至京津冀鲁较为普遍。比如《济阳县志》、乾隆《齐河县志》、乾隆《武城县志》等,都有相关表述。

祭祀活动简化的原因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或是一项祭祀活动,都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符合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才产生的,所以说,适应是节日或祭祀活动存在并获得发展的条件。

我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所以每一个节日也是适应了农耕文明的需求而产生、发展。无论是腊八还是八蜡亦或是祭祀猛将军,从其祭祀形式到祭祀内容,都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而其随着历史的进步终将消失,也是因其如此。

历史资料显示,腊祭与蜡祭自周而有,地域分布以农耕地区为主,其中北方又盛于南方。

农耕文化,土地在人们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认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源于土地的恩赐,而能得到土地的恩赐,必有着各类神灵的护佑,所以人们就认为必有一些各负其责的神掌管着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土、水、虫等,最后具化为八蜡神并对其顶礼膜拜。

但是,到明清、民国季,这一点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科技进步、战争、气候等各种原因,社会在动荡中进步,人们的文明意识也在进步,所以八蜡祭渐趋消失。

比如,清咸丰《庆云志》中还记载了在咸丰时该县有八蜡庙,而到民国志中,八蜡庙就已无载。民国版的《夏津志》说得就更明确:“八蜡庙,致祭行香,迄于清季。”当然,与之附祀的刘猛将军也渐被遗忘了。

再一个是中国的神话体系杂乱,许多神灵的来源不清。比如这位“刘猛将军”,在全国就有多种说法。

乾隆《齐河县志》记:“刘猛将军庙在城隍庙西……神为南宋刘宰,字平国,金壇人。绍熙元年进士,仕至浙东仓司干官,告官隐居卅年,卒谥文清。以正直为神,驱蝗保穑,而人以猛将军称之,诬矣。”

而在江南就有这位猛将军其实是一位名叫刘猛的县令因驱蝗有功而被纪念的传说。

刘猛将军到底是何方神灵,人们自始至终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也反映出人们在祈求神灵保护时,思想深处其实也有着很大的随意性与娱乐性。

因此,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人们这种信仰必然产生动摇。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说:“中国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基本都形成和发展于农业社会,在以生产落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物质条件艰苦、文娱活动贫乏的条件下,一个节日寄托着人们的祈求和希望,又会给人们带来平时所无法获得的精神满足和物质享受。”

正因为如此,节日才会有魅力,才会引起人们如此强烈的期盼。而现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民众的物质和精神追求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一些传统节日满足不了大家的需要,或者不再适应现实条件,是不可避免的。

(已载2019年12月30日《德州晚报》)  







【栏目简介】

    由于报纸版面有限,小编总为不能为众多文友提供更多展示自己和与其他文友交流的平台而苦恼。如今想出这么个办法:

■作者:郭峰  郭欣雨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