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小冬: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德百汽贸城杯“我的汽车生活”征文)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0-09-23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童年的记忆中几乎没有汽车的影子,大人们上班下班步行的居多,骑车的寥寥,孩子们上学放学更是清一色的步行。那时的大马路很静,很宽阔,街上偶尔驶过一辆绿色的吉普车,人们都会纷纷驻足,孩子们则指着汽车呼朋引伴地大喊道:“快看!汽车!”直至汽车消失在远方,人们才散去。

上世纪80年代初,大街小巷开始有了摩托车的影子。邻居李叔叔家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李叔叔把摩托车推出大门,用脚一踹,摩托车发出嗡嗡的声音。伴着浓浓的汽油味,李叔叔坐在摩托车上风驰电掣而去,甚是潇洒,引得半条街的邻居都纷纷走出大门,看一看摩托车的风采,嘴巴不住地啧啧称赞。

上世纪90年代,大街上开始有汽车行驶的影子了,只是汽车的样式比较单一,颜色以黑色为主。

时间进入2000年,马路上形形色色的汽车渐渐多了,马路越修越宽了,也越来越喧闹了,左邻右舍买车的也越来越多了。

2005年,我家买了第一辆家用小汽车。

妻子的老家在宁津县的一个小村庄,每年初二她回娘家时,总是大包小包挤在人头攒动的长途汽车上,一路的拥挤之累,颠簸之劳,苦不堪言。长途汽车还不能直达村庄,每一次妻子回娘家,岳父岳母都要开着农用三轮车,早早的在村头的公路上等着,再用农用三轮车载我们回家。

自从有了家用汽车,回家变得方便多了。每次回家,岳父岳母依旧像以往那样早早地等在村头,当看到我们的汽车开来时,幸福就在脸上荡漾开了,二老喜气洋洋地坐进我们的车里,汽车在乡村的小路行驶着,在村人羡慕的眼光里,他们脸上的幸福更深了。     

这几年再回宁津老家,发现村人的门前也都停满了各色各样的汽车,汽车在乡村也成了寻常物了。

曾经王谢堂前燕,如今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实力的日益增强,让我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相信,在我们每个人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