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水利著作《行水金鉴》称:“宋礼之功在会通,陈瑄之功在淮南。”这是对陈瑄在淮南一带治理大运河、淮河等的功绩的一种高度赞赏。陈瑄,字彦纯,安徽合肥人。他是明代的首任漕运总兵,同时也是著名的水利专家。自朱棣即位之后,一直致力于漕粮运输,先是海运,后是漕运,前后达三十余年。宣德八年(1433)十月于淮安去世,死后追封平江侯。 陈瑄 01陈瑄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武臣。他的祖先是在湖广一带建立政权的陈友谅。其父陈闻后来以义军千户归顺了朱元璋,洪武年间担任成都右卫指挥同知。父亲死后,陈瑄便继任指挥同知。洪武二十五年(1393),在平定西南的月鲁帖木儿叛乱中作战英勇,升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负责在长江一带督操水师。后来靖难之役爆发,朱棣攻到长江江畔。陈瑄也没有为朱允炆死守的打算,率军直接归顺了朱棣。朱棣之所以能够顺利渡江攻下南京,陈瑄功不可没。等朱棣荣登大位之后,顾念陈瑄的功劳,便将其封为平江伯,食禄一千石。 陈友谅 朱棣建国后,考虑到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便决定迁都北京。而建都北京,粮食供应却多来自江南一带。这时便出现漕粮运输的问题。也就是从永乐元年(1403)开始,陈瑄便着手总督漕粮往北京的运输。最开始是采用海运。陈瑄从继承父职开始,便以统领水师为主。所以总督漕粮海运的事务便落到他的身上。 朱棣 他总督海运,一方面是护卫漕粮从江南地区安全到达天津海河一带,主要抵抗沿海倭寇的袭扰。这是他在发挥武臣的能力。另一方面,他还对沿海一带的海堤、天津一带存储粮食的仓库等的建设付出了重大努力。在总督海运的过程中,陈瑄逐渐便由一个单纯的武职官员,转变为一个深谙内政的文职官员。从原先只会统兵打仗到熟悉内政,这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同时也积累了水利方面的一些经验。 永乐九年(1411),因为海运风险太大,运输的漕粮损失严重,于是群臣提议转由内河运输。大运河的疏浚便提上日程。山东的会通河,连通淮河与卫河,是大运河的重要河段。元时曾经修浚,结果引发了刘福通、韩林儿等的农民起义。明朝想要实现运河运输,便必须重新修筑会通河。而陈瑄便被朱棣派去协助工部尚书宋礼修浚会通河。虽然这个过程中,陈瑄只是处于协助的地位,但是他学到很多水利知识,逐渐成长为一名精通水利的专家。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02正如《行水金鉴》所说,“陈瑄之功在淮南”。陈瑄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便是他在淮安一带进行的水利建设。最著名的就是处于淮安城与淮河之间的清江浦。这不仅对于漕粮运输有益,而且对于缓解淮河一带的洪涝灾害也很重要。另外,此处连接洪泽湖与淮河,风景也非常优美。后来明武宗朱厚照南征,便在清江浦流连忘返。甚至在此处失足落水,最终不治。即便现在清江浦仍然有重要意义。 永乐十三年(1415),会通河开通之后,明朝便彻底放弃海运,专一实行运河漕运。虽然如此,运河沿岸一带仍然有很多不便。南来的漕船到达淮安城后,漕粮不能直接运送至淮河。还需要通过陆运,经过仁、义、礼、智、信五坝,才能进入淮河,进而到达清河。再由漕船沿运河北上。当地的民众运输十分辛苦,负担沉重。 自实行漕运后,陈瑄便开始详细了解运河一路上的情况。淮安一带的问题他也注意到了。在经过实地调查,又详细询问当地老人的一些建议后,他决定在淮安与淮河中间重新开辟一个人工河道,借以连通淮安与淮河。 清江浦 他了解到,淮安城西管家湖西北,距离淮河鸭陈口仅二十里,与清江口相对,非常适合开凿河道。陈瑄于是在此地开凿清江浦,凿渠二十里,引管家湖水入淮。并由北向南依次修建新庄、福兴、清江、移风四闸。加上后来修筑的板闸,合为五闸。五闸相当于现在的船闸,既利于漕船通过,又利于调节水势。 宣德年间,陈瑄又于淮扬运河一带修筑宝应、白马等长堤。各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形成了单独的一条河道。避免了新开湖、高邮湖、白马湖等地湖泊相连导致的风涛险恶。 之后又鉴于吕梁洪一带水运险恶,于其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 此外,陈瑄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长江南北。又自淮至临清,置闸四十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在徐州、临清、通州都设立仓库,便于转输。 京杭大运河 03经过陈瑄对运河,尤其是淮河一带河道的修浚,明朝的大运河算是真正畅通无阻。终明之世,漕粮便一直沿着这个通道直达北京。而这一河道同样为清朝所沿袭。《明史》称陈瑄“凡所规划,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武臣逐渐转做内政,文臣逐渐掌握军队,管理军政,一切以文为主流,这是明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天下承平,弃武从文,文臣的权力越来越大。陈瑄的转变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好在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政领域,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明成祖实录》、《明史》、《行水金鉴》; 汤纲,南炳文:《明史》。 本文由@以史为伴原创。喜欢明朝历史的,欢迎关注、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