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2

 大风兮云卷云舒 2020-09-24

  为了加强冀中部队的统一领导,根据中央决定,1938 年5 月初,冀中主力部队统一改编为八路军第3 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设第7 、8 、9 、10 等4 个支队并分别兼第l 、2 、3 、4 军分区,7 、8 、9 支队各辖4 个大队,10 支队下辖4 个大队、7 个独立团、l 个特务团,赵承金、于权伸、沙克、孟庆山分别任支队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

  另外,第3 纵队还直辖5 个独立支队,并有张仲瀚的第1 师、高顺成的游击第1 师、回民支队和天主教连,

  把冀中地区这些庞大分散的武装统一编成第3 纵队,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和斗争过程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虽然都是党领导下的部队,但是,由于发展的历史不同,作风不同,要统一起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其他杂色武装要由路、支队、大队等改为团、营、连;由总指挥、司令等降为团长、营长、连长;由平行关系变为隶属关系,或由原来的儿个建制变成一个建制,由游击队变成纪律较严而又比较正规化的部队。这种大变化,尤其需要进行深人细致的政治教育和组织上作.因此,在整编工作开始,首先加强了党的领导、着重从政治考核、选择干部,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进行了以整编为八路军光荣的政治思想教育,并批判了怕艰苦,怕编散,怕离开乡土,怕与老上级、熟人分离等落后思想,形成了拥护改编的热潮。整编工作从5 月初开始,到7 月已大部完成。8 月1 日,王平调到冀中,任第3 纵队政治委员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9 月,我军又开辟了大清河北地区,成立了独立第1 支队兼第5 军分区,朱占魁任支队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这年年底,中央调程子华接替王平任第3 纵队政治委员兼冀中军区政治委员。

  人民群众是靠山

  1937 年年底,人民自卫军主力,在平汉路西整训期间,聂荣臻司令员曾对冀中的工作作了不少指示.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晋察冀军区划定了冀中的行政区域,明确了冀中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改造杂色武装,扩大人民武装力量,改造旧政权,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安定人民生活,建立抗日秩序在这期间,聂司令员还同大家一起详尽地讨论了如何在冀中平原开展游击战的问题。

  关于平原游击战,这是一个新课题。过去,因为受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们进行武装斗争的范围,还没有突破在山岳、湖沼、森林等地区的游击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口军妄图侵吞整个中国,中国各阶层人民一致奋起抗日的情况下,凡是被敌人占领的地区,不论山地还是平原,都可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广泛开展民族自卫战争。同时,冀中是全国伉战总战局的一部分,同周围其他抗口根据地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因此,在抗日战争中,游击战已经突破历史的成例与地理条件的束缚,开展平原游击战是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平原地区究竟如何开展游击战和建立根据地,当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不是那么十分明确。

  1937 年12 月下旬,晋察冀军区召开政工会议,专题讨论了冀中区的工作,讨沦了在平原升展游击战争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的问题。在平原,我军和具有机械化装备的日军作战,确实有很大困难。为了提高大家对坚持平原游击战的认识,聂荣臻司令员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他说:“开展敌后战争,老靠山是不行的,首先要靠人民群众,只要有了人民群众,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我们都可以牢牢地站住脚。人民群众比山靠得住。就说大山吧,如果山上没有群众,山路又很窄,敌人把山路一堵,我们根本不能坚持,不用说别的.吃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没有群众供养我们,难道能吃石头?对于建设敌后根据地.首要的间题是发动群众,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支待,地形的作用是比较次要的,而且也是可以改变的,晋察冀这块根据地虽然发源于五台山,但我们不是有了五台山,才有了这块根据地,而是敌后的群众支持我们,拥护我们,才使我们能够得到这样大的发展。”聂司令员的讲话,使大家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吕正操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决心:冀中区地处平津保三角地带,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口根据地,较之在山区,虽然有一些不利的地形条件,但这里人口众多,群众基础好,又有山区根据地作依托。日军兵力不足,只有固守大城市和沿铁路线上的城镇,而各乡村和铁路线以外地区都处在我军手中。只要我们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一定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最后,聂司令员鼓励大家说:冀中将是我们党领导的首创的平原根据地,成功了,对于全国其他平原地区的抗战,将提供出借鉴的经验。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初步构想、就这样形成了。

  人民群众是靠山,这是指导冀中各项工作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也是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建成的主要因素。

  人民群众在冀中平原战场建设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日本侵略军装备先进,特别是摩托化程度高,行动快,平原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敌军快速部队的运动,不利于我军活动;日军占领城市,凭借坚固的城墙据守,不利于我军攻夺。为了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建设一个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场,冀中军民创造性地开展了一场破路拆城,改造平原地形的运动。

  冀中军民开始破路时,提出的行动口号是:“破路就是抗日”。首先把高出地面约近两来的抢石公路和平大公路北段彻底破坏,将地基夷为平地,由附近的农民分种。1938 年秋末,不但破坏了公路,连乡村土道也进行了破坏.最初是拦路挖横沟,但群众来往耕作运输极感不便,而日军的快速部队仍可绕道通过。后来改为顺道挖沟,纵横贯连各村庄的大道沟,深两米多,宽3 米多,乡村的大车,人力车可在沟内通行无阻而且每隔80 米筑1 个圆形土丘,围绕土丘筑上下道,两辆车可以在这里错车,还可以防止敌军顺道沟射击。这样,道路纵横变为沟道纵横,我军民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可以在沟内行走,还不会被沟外敌人发现。这就大大方便了我军行军、伏击敌人和运输等,而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则无用武之地了。以后,群众又在沟道两侧挖了各种作战掩体和防空洞,就更便于我军民与敌人作斗争。在破路的同时,我们还发动军民拆城。1938 年1 月,首先拆肃宁县城墙.以后又拆河间县城墙,接着便拆素以“金汤”闻名的瑟县城墙。几百年前封建统治者修筑播县城,曾用了12 个年头,城墙是巨砖灌石灰凝成一体,十分坚固,但不到1 个月即被我军民全部拆除。在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冀中腹心地区24 座城墙均被拆掉。城墙被拆掉以后,给敌军固守城池增加了困难,大大方便了我军的作战。

  党的统一领导

  经过冀中军民团结战斗,在很短的时间里,冀中平原根据地就得到了很大发展。鉴于冀中蓬勃发展的形势,为了加强党的领导,统一行动,中共中央决定。派黄敬到冀中任区党委书记,鲁责任副书记。1938 年4 月21 日,在安平县城由黄敬主持召开了冀中区党的第1 次代表大会。会议总结了创建冀中根据地以来的各项工作,明确指出了当时存在的间题,并根据上级指示,提出了巩固与扩大冀中根据地的中心任务和解决当前问题的各项重要措施。当时,除成立冀中区党委,统一党的领导外,还成立了冀中行政主任公署,统一政权组织。吕正操兼行署主任,李耕涛任副主任。同时各级还建立了农民、工人、妇女、青年、文化等各界抗日救国会,加强了党对人民团体的领导。

  1938 年底,中央考虑到冀中部队的实际情况,特抽派一部分红军干部和抗大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随程子华来到冀中。这批干部中的周彪、帅荣、旷伏兆、李天焕、谭冠三等,都被分配到各军分区和各主力团任政治委员或政治部主任。他们对进一步在冀中部队中建立和健全八路军的一套政治工作制度,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作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就在程子华去冀中的同时,贺龙、关向应率第120 师主力挺进冀中。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决定,由贺龙、关向应、周士第、甘泅淇、吕正操、王平、孙志远、黄敬组成冀中军政委员会,贺龙任书记,统一领导冀中的斗争。此后,中央又派抗大东干队数名同志,由张防(张学思)、高存信率领来到冀中工作,晋察冀军区、120 师也输送了一些红军干部和大批中下层干部,补充到冀中各部队。

  随着军事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巩固根据地的工作也迅速开展起来。当时,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是加强部队的政治整训,使之进一步达到人民军队化。1939 年3 月,冀中军区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确定整训的目标是:加强党的领导,迅速使第3 纵队(冀中军区部队)“八路军化,”提高战斗力,创建主力兵团。

  这次整训,由于120 师担负了主要的作战任务,从而使冀中部队有条件分批抽出集中进行。第1 批,从各军分区抽调39 个大队(团)和l 个营,集中到平汉路西易县一带,利用比较安定的环境,进行了五六个月的训练。第2 批,从9 月到11 月,又抽调了6 个大队(团),集中在冀中武强地区整训。其余部队则分别利用作战空隙就地休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