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怒而天下惧 安居则天下熄 | 黄竞石

 竞石频道 2020-09-24

(一)

国际间,国家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阴谋、阳谋呢?

当然存在。

不仅存在,而且国际间的国家战略竞争、策略决策是需要大智慧和大韬略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这些研究,甚至有一个学派专门研究这个内容,就是以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学派。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 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鬼谷子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徒弟,一个叫苏秦,一个叫张仪。正是这两位文弱学者,凭借他们超人的智慧和玄妙的谋略,将当时战国后期的各国玩弄于股掌之间,操控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可以说,他们的纵横捭阖深刻地影响了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局势,他们的观点和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门生景春关于这两人曾发表言论:“一怒而天下惧,安居则天下熄”。

我们下面就谈谈战国末年,由苏秦和张仪主导的“连横与合纵”的著名历史典故。

(二)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末期知名的战略家或谋士,拿到当今社会,两人就是非常著名的政客,外交官和社会活动家。

合纵,是在战国时期被燕文公赏识的苏秦成功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秦国的外交大战略。

连横,也是同时期由秦国张仪针对苏秦的合纵战略提出的对应性外交大战略。

根据《史记》记载,张仪和苏秦都是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的学生,而且两人学成下山的时间都差不多。

(三)

苏秦,生于洛阳东郊,生活于公元前317-275年,是战国末期知名的战略家。苏秦生于农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志向远大。他曾经在鬼谷子门下学习了很多年纵横捭阖之术。然而,他出师以后却无处施展才华,仕途艰难。

因此,他回家后又“锥刺股”的刻苦钻研了《阴符》和其他政治军事韬略专著并潜心学习多年,再次出山后,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官拜上卿。为了报答燕王的恩情,他前往齐国担任卧底。他为了削弱齐国的力量,以使其无力侵犯燕国,曾多次给齐王提出不当的策略,致使齐国树敌无数,甚至一度灭国。

之后,他游历六国使六国达成一致合力抗秦,由他担任“纵约长”,鼎盛时期的苏秦拥有六国相印,权势堪比如今的联合国秘书长。后世人称其为“合纵之父”。

(四)

张仪比苏秦年长一点,但是学业精湛,更得师父鬼谷子赏识,出道时间晚于苏秦,生卒年份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06年至31年之间。据说,出生于魏国名门,与苏秦一样师从鬼谷子。按年龄来算,张仪可以算作苏秦的学长,而且,他的仕途之路没有苏秦坎坷。

由于,苏秦出道较早,而且通过自己的艰苦打拼很快就已经身居高位,于是,刚出道时的张仪曾希望苏秦帮忙为其谋取一官半职。后虽然得到了苏秦的早期资助,但却也遭到苏秦冷嘲热讽和奚落,苏秦暗示张仪可前往秦国,张仪将计就计的愤而前往秦国效力,最终被秦王赏识任职为丞相,成为秦国二号人物,权倾朝野。后来,他因为与苏秦的个人恩怨,而在国家政策上与苏秦全面地对着干。

苏秦企图合纵六国抗秦,那么,张仪就说服秦王连横,不断分裂瓦解苏秦所构建的六国合纵势力,并最终在这场斗争中获得成功。张仪的一系列战略对推动秦朝的东进和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秦朝的最后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它被后人称为“连横之父”。

(五)

史料以及后世评论经常把两人放在一起比较,从出道之前来说,两人均是一介贫寒书生,苏秦早期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张仪虽说出身名门,但估计也只是个没落贵族,否则,也不至于跑去深山学习捭阖之术。

从拥有的权利来看,早期的苏秦明显强于张仪,当苏秦拥有六国相印的时候,张仪还未出道,而且,苏秦凭借自己的才智使秦国军队不敢迈过函谷关。从操作过程来看,两人的实力基本差不多,两人虽然实行策略不同,但是,都做出了伟大的战绩。

两人均凭借自身纵横捭阖的超级谋略实力将国家大事玩弄于股掌之间。

司马光:“张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著。

刘向也曾说过:“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从结果来看,张仪又要强于苏秦,张仪的连横最终取得了成功,秦国最终击败了六国。

从人生结局来看,张仪也比苏秦好的多,虽说,两人最后都被罢免官职,但是,苏秦的卧底身份败露被处以极刑而死,张仪最后只是被驱逐到魏国。

(六)

虽然,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两者各有优劣。但是,后世有研究者说,其实这一切都是苏秦导演的一场人生大戏,而张仪不过是这场戏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而已。其实苏秦早已看透自己的处境,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这样的人只有局势混乱时才会被委以重用。

苏秦认为,如果你想让自己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你必须拥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必须让各国感到局势的紧迫,如果失去了秦国这样强大的存在,那么,各国也就不再需要他这样的人了。据说,早在张仪来寻求帮助的时候,苏秦就给他设下了一个圈套。

苏秦故意冷落他,并用言语刺激他,也从侧面暗示张仪前往秦国。苏秦对于张仪的性格一清二楚,他知道,张仪一定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一定会前往秦国作与自己对着干,只有当局势被搅乱之后自己才有用武之地,张仪果然中了圈套前往秦国。

事实上,正如苏秦所预料的那样,在张仪去秦国后,他将愤怒变为动力,他希望帮助秦国横扫六国,让苏秦知道自己的实力。于是,他处处与苏秦作对,这段时期,当时的世界在两人的操纵下战火不断。

虽然,两人明里暗里的使各种“大阴谋”、“小阴谋”都达成了各自的目的,但是,通过普通人的流血牺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的人格是不值得被尊敬的。

(七)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它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潼关以东的六国面对秦国咄咄逼人之势,有些不知所措。

洛阳人苏秦从地缘利害出发,提出了合纵抗秦战略。

当时战国七雄中以秦国实力最强,严重威胁山东六国的生存,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六国合纵并力抵抗强秦。

鼎盛时期苏秦通过合纵策略成功游说六国,成为六国军师联盟的“纵约长”,掌管六国相印,权倾天下,可以说把军师这个层级的个人能力、权利发挥到了极致,做到了军师层面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秦的合纵策略在遇到张仪的连横策略之后开始凸显败相,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们的师父鬼谷子有一句话是这么说:“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鬼谷子的意思是说:
要探得真实情况,然后才能制定更加恰当的方法和措施。
只有探得真实状况后制定的方法和措施才可以使你随意出入、进退自如,就像在门内安放了一个门闩,想插上就插上,想打开就打开。

也就是说,张仪的连横策略只辅佐秦国一国,更能做到令行禁止;而苏秦的合纵六国,各国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各怀鬼胎、各自为政,实际上合纵难以做到真正的齐心协力。

当然,失去苏秦之后的各怀鬼胎的六国合纵策略很快被瓦解,最终被秦国后来重用的范雎使用“远交近攻”策略迅速各个击破和彻底歼灭。

史书记载,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驱逐了擅权的魏冉,任用范雎为相,并积极推行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

“远交近攻”先把斗争重点放在近旁的三晋,对较远的齐楚暂置不顾,从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破坏东方诸侯国的“合纵”策略。

最终秦国先是凭借着张仪的连横策略破解了苏秦合纵六国的策略,后来又用范雎的“远交近攻”彻底歼灭了六国,首次成就了大一统的中国。

(八)

关于国际间的国家大战略,一定要有大视野、大格局。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所以,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要被一些“小阴谋”得逞,而让国家陷入“大阴谋”的陷阱。

西方有一句谚语:

“亚马孙流域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

这句话讲的就是“蝴蝶效应”的经典论述,经常用来表达:由微小变化可带来的巨大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它是一种混沌现象,说明了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国际间的国家关系中的任何事都不是小事,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国家之间完全处在一个动力系统之中,不管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世界范围的任何经济都是彼此紧密关联的,“蝴蝶效应”处处存在,“多米勒骨牌效应”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风险随时存在。

钱钟书曾说过:“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带了面具的必然。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祖国好,一定要开启智慧擦亮眼睛,要识破那些化了妆、带了面具的“小阴谋”、“大阴谋”,千万不要被“低级红、高级黑”误导,从而陷入“小阴谋”的情绪中,更甚至因此掉入“大阴谋”的陷阱里。

(黄竞石.汇编.2020.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