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高考作文预测】志愿者,温暖社会每一处

 左语右文 2020-09-24

胡智博  最小志愿者  材料作文

【文题模拟】

     据了解,2017年7月25日至26日,陕西榆林市绥德县爆发特大洪灾,14.57万人因此受灾。洪灾过后,留下一片狼藉。当地随机征集志愿者,开展抢险救灾的后续工作。在此期间,一张当地的救灾照片走红网络。照片中,一个带着眼镜、留着寸头的小男孩,背靠在由矿泉水堆起的“山”旁,嘴巴半张,在太阳下蜷着腿熟睡。这名叫胡智博的小男孩身上用别针别着一块红布,上面印着“志愿者,远竹中学”字样。

  对此,有人认为,这样的小男子汉真了不起,将来一定有出息!有人认为,这样的志愿者假期可比烧钱的夏令营有意义多了。有的妈妈设身处地很是心疼:这要是我的孩子,一定会哭的。还有人表示质疑:这么小的孩子在面对灾难时,最重要的保证自己的人生安全,帮忙量力而行别添乱就行啦!……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出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热点时评材料作文,材料的主角是一名叫胡智博的小男生,热心参与当地志愿者活动。相关图片在网络走红后,引发社会的议论和思考,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青少年的形象,也让人对事件背后的思考。针对提出的四种观点,我们可以从中思考,或是围绕材料来做综合性的考虑,对事件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考虑,既要看到年轻人身上的正能量,也要看到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思考。

立意角度一: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小男孩,有着奉献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怀,这对社会而已是一种值得欣慰的事情,作为00后的一代人,可以看见他们身上流淌的热血,看到一代人的精神,结合各地众多少年英才来做例证,弘扬满满的正能量。

立意角度二:做好分内的事。胡智博是一名未成年人,做为一名中学生,重要的学习知识,而不是去做志愿者。未成年人为践行各类服务活动,作为社会而言是不赞同的,有着安全隐患。什么样的身份做什么样的事,才是关键。胡智博的爱心值得赞美,但不需弘扬。

立意角度三:爱心背后的思考。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这对成年人而言,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做为社会群体,在看到胡智博的疲倦背后,值得深思是否对未成年人缺少足够的关注,做为成年人是否改考虑更多自身的奉献精神。

总之,在选择立意角度时,要切合材料内容来分析思考,做到“就事说理,言之有据”的原则,从社会现象入手,进行深入思考事件的原因,从而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素材链接】

无锡地铁上,初中生金子添帮同学拿饭团,不小心将饭团掉到地上后,他跪在地铁上,用纸巾一遍遍擦着污渍;河南一名两岁幼童爬到三楼窗户喊妈妈,却突然从楼上掉落,路过的六年级女生立刻冲向前试图徒手追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

——呼轶丹《请珍惜小孩子对成人反哺的善良》

【相关名言】

1.“我愿做一滴水,虽然很微小,但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会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

2.“我只是一滴怀着奉献之心的水,在阳光的折射下光彩璀璨。我愿将自己有限的青春奉献在无限的志愿服务事业上,更愿无数的奉献之心同我一起汇成志愿服务的海洋,奔涌去灾区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年优秀志愿者秦豹

3.道德是一种获得——如同音乐,如同外国语,如同虔诚扑克和瘫痪——没有人生来就拥有道德。——马克吐温      4.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夸美纽斯

5.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苏霍姆林斯基

 

【媒体评论1】

“最小志愿者”,社会需要这样的善良纯真

朱永华

无遮无挡的酷热阳光下,一张疲惫的稚嫩小脸,晒得黝黑的皮肤,尚未发育健全的小身躯瘫坐在一堆纸箱和矿泉水旁边,如果不是胸前别着与身体比例很不协调的“志愿者”标识布,很难让人相信小男孩居然还是一位抗洪救灾志愿者。而据媒体采访得知,小男孩刚刚搬运完70袋救灾面粉,太阳晒得热,实在扛不住了,所以靠在矿泉水碓上睡着了。就是这么一幕带有精疲力竭的睡相场景,被人用手机拍摄下来上传网络,一夜之间,让“最小志愿者”胡智博火遍网络,收获了大量的“点赞”。

很显然,无论是拍摄上传网络者,还是大量围观点赞的网友,都是被这位小志愿者的精神所感染,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涝灾害,灾区群众亟待等候物质生活的保障救援,来自四面大方的救灾物质汇集到救灾一线,急需大量人力进行转移发放和从事救灾相关工作,正所谓灾难面前见真情,连这么小的孩子都积极加入到救灾志愿者的队伍当中,而且没有邀请更没有酬劳,甚至连一处遮阳挡日的休息歇脚之地都很稀缺,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我们的“最小志愿者”不仅自己踊跃参加,还把没出门打工的妈妈也动员进志愿者队伍,在更远的地方参与救灾,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众志成城面前,还有什么样自然灾害,打不赢和取得不了最后的胜利?

无论拍摄上传网络者,还是围观点赞的大量网友,在被“最小志愿者”精神所感染的同时,相信更被小男孩“唤醒”了隐藏在内心许久的那份纯真。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内心中其实都深埋着孩提时代对社会美与丑的最纯真判断,人性原本的善良再经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教育、塑造,正能量在少年时代表现的也最为淋漓尽致,他们最能用直接朴实的行动去帮助和援救受到危难的群体,并以此感到自豪。相信很多网友在为“最小志愿者”点赞的同时,更希望自己也能够来到小男孩身边,为灾区的群众尽一份力,出一身汗,释放自己久违的那份少年纯真。

在没有丝毫报酬和金钱利益的驱动面前,完全就是凭着一颗对受灾群众的善良情感,不仅无怨无悔的奉献出汗水和劳累,甚至为能够如愿成为一名救灾志愿者而感到由衷自豪,网友为“累瘫”的小男孩而点赞,何尝又不是希望社会在追逐利益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能保留更多“最小志愿者”的那份纯真。

“最小志愿者”的走红,既不全在于其年龄更不在于其“累瘫”,更在于“最小志愿者”所释放的那种精神,他不仅“唤醒”很多人内心中的那份无邪天真情感,更戳痛了现实社会中的某种利益神经,使得人们看到无私奉献精神对于利益社会的至关紧要。曾经有句话叫“国难兴邦”,我们在看到陕西榆林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后涌现的“最小志愿者”,在从“最小志愿者”走红这起网络事件里,更应当体会和感受到,如果在没有“国难”、“省难”乃至“市县难”的正常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能够万众一心、形成坚强的凝聚力,那就不止是兴邦、兴省兴市县,而是在插上腾飞的翅膀,更快“飞速”实现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齐鲁网

【赏析】

    善良与纯真,是每个心底都拥有的。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人在名利面前失去了方向。胡智博这个“最小志愿者”的出现,重新“唤醒”了人们心底的情怀,开始审视自己曾经的灵魂,反省过往的追求和生活。

    文章先围绕胡智博参与志愿者的事件展开,通过他的热心参与及其拉着妈妈参加,那疲惫的照应,引发社会的效应,而成为“最小志愿者”而感动很多人。文章结合当今时代的种种情况,展开了分析和评价,让社会各界看到胡智博身上的优良品质和道德精神,从而思考作为成年人做为每个人,在面对社会需要时,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号召全体民众,都要认真的面对社会,要有着一颗奉献的心,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

【媒体评论2】

每一个志愿者都同样美丽

吴云青

726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发生特大洪灾。在救灾期间,一张小男孩累瘫在矿泉水“山”旁的照片走红网络。有媒体称这名12岁的小男孩胡智博为“最小志愿者”,刊发了好几张他在救灾现场的照片并进行专访,智博妈妈说,“虽然照片在网上‘火’了,但我们更希望他好好学习,不要分心。”

  对智博妈妈的话,我持一百个赞成,并想补充一句:希望媒体和舆论不要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智博身上,或者说,即使关注智博,不要忘记他并非唯一的志愿者。据榆林当地媒体介绍,参与救灾的志愿者有2300多名,小智博是个可爱的典型不假,但他也是2300多人中之一员,如今各家媒体都在转载这个“最小志愿者”,到处都是小智博的照片,难免令人产生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错觉。

  志愿者总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别人,能力大的多做些,能力小的少做些,同样可敬可爱;年纪小的光荣,年纪大的也光荣。无论年纪是不是“最小”,智博确实配得上网友们的称赞,但我们不能忘记,在镜头未曾扫到的角落,还有许多无名的志愿者,克服了年龄、家境、身体状况等种种困难,为帮助他人而无私地奉献,他们同样配得上我们的称赞。

  志愿者大多抹去了个人标签,统一化为服务社会。假如深挖每个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私底下的经历,不难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他们自己的困难自己解决,毫不影响帮助他人的意愿。每当一方有难需要八方支援,低保户捐款、老年人做志愿者的事情屡见不鲜,人们未必会记住他们的姓名,但所有感人事迹都在给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群像添彩——光荣属于大家,这不是一句客套话,恰是对志愿者群体的形象描述。

  观众的注意力需要光辉的榜样,但救灾不同于偶然间的见义勇为,志愿者不同于英雄个体,媒体在报道时,当然可以选取有看点的典型,但用力不可过猛,直白地说,你可以指名道姓,可以深挖志愿者的背景,但如果只讲一个人的故事、只拍一个人的照片,就有失妥当。再说,舆论关注是双刃剑,在给予人荣耀的同时也给予人压力,这也是为什么智博妈妈希望儿子“不要分心”。

  某些媒体为了制造看点而给新闻主角冠以“最X”之名,这种手法本就不被提倡,更不适合用来形容某个志愿者。因为当一个人选择了做志愿者,他就选择了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的高尚,选择了化身为一颗无名的雨滴,去滋润渴水的土地;无论雨滴是大是小,折射出的都是同样美丽的光芒。

——湖北日报网

【赏析】

     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文章深入思考,志愿者这一群体的内涵,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每一个志愿者,都是值得尊重的。在社会需要的时候,总有很多人站出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热心的服务大众。每一个志愿者,都有着奉献的精神。做为媒体网络不能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哗众取宠而落在某一个志愿者身上,更要关注的是志愿者群体。我们生活的尘世,不是一两个志愿者就可以的事情,而是千万个志愿者默默地付出,才让社会更加美丽。

【佳作展评1

是谁让12岁的孩子做志愿者的?

安徽省歙县二中高三13  张友堂

一个12岁的孩子,在炎热的夏季,早出晚归,每天装货卸货,一直干活,有时背70多袋面,别人让他休息一会儿他也不听,回家后只要头靠在枕头上就睡着了,而且累瘫在矿泉水边,在太阳下蜷着腿熟睡。

这样的画面让很多人看了都心疼,也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个12岁的孩子去参加这样繁重的劳动合适吗?是谁让一个12岁的小孩子成为志愿者?

诚然,小孩子适当参加一些劳动,做一些公益事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但是,让一个12岁的小孩子,在高温下一天从早到晚干活,有时还做背面袋这样的重体力劳动,最后导致累瘫在矿泉水边睡着,显然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当然,孩子年龄小,干事情凭的是一股热情,积极参加灾后重建充当志愿者的激情值得肯定。但是,他并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赖宁,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年仅15岁。

一个15岁的孩子失去生命,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情。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参与了不该参与的事情。扑灭山林火灾,本应该是成年人或专业人士的事情,但是赖宁,一个15岁的少年,不懂得在烈火中自我保护,在灭火中失去了生命。

抗洪救灾本应该是成年人的事情。在灾难面前,孩子的安全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是,一个12岁的少年却成了救灾的志愿者,和一些成年人一样工作,这无疑暴露了救灾工作组织存在着不少漏洞。让一个12岁的孩子参加如此长时间的劳动,明显是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诚然,这件事情家长有着一定的责任,忙于参加救灾,疏忽了对孩子的管理。但是,救灾志愿者的组织者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成为志愿者?为什么还要一个12岁的孩子长时间的参加劳动甚至是重体力劳动?

还有一些媒体,把这件事情作为正能量来宣传。不错,孩子的精神值得赞扬,但是,这件事情不应该宣传,而是应该深深的反思,是谁让一个12岁的孩子成为这样的志愿者?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怎样落到实处?

【简评】

    文章观点清晰,角度新颖,作者从组织者角度展开分析和论证。12岁属于未成年人,根据法律参加抗洪救灾等活动是违法行为,作为组织者,却没有认识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理当对此事进行反思。文章通过15岁的赖宁因参与救火遇难这一事件,通过对胡智博的奉献精神的肯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佳作展示2

超越年龄的大爱

安徽省歙县二中高三13 张政璇

陕西榆林爆发特大洪灾,现场一片狼藉。当地网传的照片中,一位戴眼镜留寸头,身上别着“志愿者远竹中学”字样红布的小男孩,因为太疲倦了,坐在山一样的矿泉水堆上睡着了。这个睡着的小男孩,感动了很多人。作为一个学生,能够在别人陷入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尽管力量弱小,也仍然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可见他心中的大爱,早已超越了年龄,着实令人敬佩。

按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哪个不是被家人团团围绕、重点保护关爱的?有哪个孩子身上没有一点小娇气?有哪个孩子愿意弄脏自己的衣服去做又苦又累的事?可是偏偏就有这样的孩子,年龄虽小,内心蕴藏的大爱早已超越了他的年龄,是许多成年人都无法相比的。

有人说,“这么小的孩子在面对灾难时,最重要的是保证自己的人生安全,帮忙量力而行别添乱就可以啦!”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国家也提倡中小学生在别人有危险时要见义智为或见义不为。这是保障中小学的自身安全角度说的。但是,想象胡智博这样,在洪灾后帮助救援队扛面粉、抗水,在已知环境比较安全的环境中,贡献出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既可以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又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在能够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见义勇为不见得是坏事。

622日,北京团结湖白家庄附近的水果店门口,一个孩子扶起倒地的共享单车;8月,无锡地铁上,初中生金子添帮同学拿着饭团,不小心掉下后,用纸巾一遍遍擦拭着地上的污渍;11月,西安一位司机近6000元现金散落一地,随后发生的一幕让人大跌眼镜:两位学生拾金不昧,有成年人却捡钱溜走。古语云:每有隐患,先人后己。古人总结出来的智慧,到如今,又有多少成年人践行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又有多少人真真切切地把它刻在心里了呢?一个小学生尚且有一颗超越年龄的大爱之心,相比之下,却反这种大爱之心的成年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定他行为的好坏呢?

超越年龄的大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它折射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人付出和奉献的精神。如果社会上多一些像胡智博这样甘愿奉献,只求人生更有意义的人,我想,我国社会的前路将更加光明。

胡智博们的行为所传达的更是一种正能量一种为社会奉献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孩子的优秀表现鼓舞人心,也确实给大人们上了一课。成年人的经历丰富,见识更多,一事当前,更应做出正确的判断与举动。本应是孩子的榜样,却输给了孩子,这样的反差让人不是滋味,这样的事也应该越少越好。

【简评】

     对比分析,是本文显著的特点。作者从胡智博参与志愿者的事件出发,阐述当今的社会现象,提出每个人应该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为社会为他人,是值得尊重和赞美的。然后例举发生在北京、无锡、西安学生身上的事件,来告诉读者作为年轻的一代,有着优良的道德品质,但是在成年人身上,却常有失望的言行,通过对比,彰显文章的主题。

【佳作展评3

源于内心深处的勇气

安徽省歙县二中高三13  洪云娟

那个佩戴“志愿者 远竹中学”字样的小男孩,在洪灾之后救助灾民,它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挥洒青春的蓬勃勇气,让人们看到希望。在我们生活的尘世,总有那样的一些生命,常酣畅淋漓地挥洒,心中无怨无尤,在社会需要的地方绽放。那内心深处那不可阻拦的勇气带来壮举,令人惊叹。

   201416日,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享古镇,15岁的少年哈桑照例去上学。当他走到校门口附近发现一名男子身着自杀式炸弹背心,准备对学校发动袭击。一旦袭击者阴谋得逞,2000名学生将因此丧失生命。哈桑冲上前去,抓住袭击者,就在这时,袭击者引发炸弹,哈桑倒在血泊里,随后在医院不治身亡。

哈桑具有舍生忘死的勇气,他不愿老师和同学受难,毅然决然挺身而出,为了阻止自杀式炸弹袭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来自最内心深处的单纯的勇气。

在此之前,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的一名女学生马拉拉,以争取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闻名。2012109日,马拉拉在乘校车回家途中,遭到塔利班枪手的暗杀,一度濒临死亡,经过紧急治疗,她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脱。那一年,17岁的马拉拉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获得诺贝尔和平街,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为表彰马拉拉的接触贡献,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712日(马拉拉生日)定为“马拉拉日”。

曾几何时,因生命而奋斗,有从死里挣扎逃生。不管结果如何,马拉拉从内心深处散发的精神,那毫不畏惧的情怀敲醒了很多人。仔细想想,每个人生活于世,可以不求生命轰轰烈烈,但至少需要无所畏惧的勇气。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失去很多东西,却不应该失去勇气,就像埃斯蒂斯说的:“我们不是要一下子拯救世界,但我们可以伸出手去挽救触及可及的部分。”勇气源于内心深处,它赋予我们战胜困难与荆棘的能力。从而探索生活的真正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灿烂飞扬。就如摆正了狼的英姿,不断嚎叫,就是因为战胜了宿命,顺从了内心的灵魂。在我们内心深处,是否有个声音的回荡:“以勇气击败困难,以行动闪亮他人,多么值得啊!”

让我们赞美能够挥洒生命意义的大勇者!夜幕下的苍穹,依稀可见几颗星星,那是勇敢的灵魂之花,此时此刻,在召唤生命。

【简评】

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作者围绕“勇气”进入主题,选用哈桑和马拉拉两个少年英雄的事件,进行分析和阐述,提出人们在成长中,必须要有面对社会的勇气,在看到非正义的情况时,要敢于奋不顾身的站出来。全文论述有序,语言简朴富有表现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