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家说 | 孩子为什么容易玻璃心?

 优家教育 2020-09-24

最近收到一个妈妈的留言,说自家2岁的儿子有颗「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话说重了,眼泪就在眼眶打转。

其实孩子的心理脆弱,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容易玻璃心?这是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孩子们为什么容易玻璃心? 

总能听到父母倾诉类似的苦恼,孩子“自尊心”太强,一点重话都说不得,结果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说吧,就怕孩子会钻牛角尖想不开,不说吧,又总不能一直对孩子放任不管。

可孩子说不得真的是因为自尊心太强的缘故吗?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孩子自尊水平过低,才会表现得如此玻璃心。

很多父母从小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没有足够的犯错经验,也很难从现实生活中感知自己的能力边界,所以只能靠外在的评价来建立自我认知。

然而,这样的认知是极其不稳定的,也很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

小时候,孩子在一片“你真棒”、“你太厉害了”的赞美声中长大,尽管他并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到底棒在哪里,又厉害在哪里,但仍然会想要维系这样的“自我”,所以就出现了“说不得”现象。

因为这个时候,所有的“负面评价”都有可能轻易戳破孩子想要勉力维持的脆弱的自我。

另一种极端则是碾压。父母家人一方面过度包办,不给孩子犯错成长的机会,一方面又不断地打击孩子,认为他“什么也干不了”、“什么都做不好”。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自我评价都非常低,而且心理承受的压力也相当大,他的内在是无助且失控的。

当这个压力值冲破他所能承受的临界点后,他就很容易崩溃。所以一味地批评只会让孩子更加失控,同样不是一个好的处理方式。

家长当然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反应激烈,就再也不敢多说孩子一句,从此放任不管。这样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反而还会让情况发展到越发不可收拾的境地。

如何帮宝宝打破玻璃心?

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这种“反弹”的能力,就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承受挫折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毅力。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幼儿在6岁以前处在“自我中心主义”阶段,他们无法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是围绕自己在运转的。

而当孩子长大,逐渐开始面对客观世界的时候,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就必然会被击破,挫折也由此产生。

学会面对挫折,接受挫折教育就成了每个人成长的中最重要的“必修课”。

什么是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不过份庇护孩子,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地经受挫折,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以达到越挫越勇。

挫折教育不只是让孩子挨饿受冻、干脏活累活这样的吃点苦,受点挫折,还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0-1岁:积极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信任感。

1-3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3-5岁:培养孩子心理的独立性,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只在需要时适当帮助。

5-6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宰相肚里能撑船!爸爸妈妈们,不妨时不时地把孩子的承受能力“撑撑大”,让孩子从小接受心理上的抗挫折锻炼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