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旅途读风景》后记

 大豫坊 2020-09-25

《我在旅途读风景》后记
























高二上学期有一门选修课是《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所选课文极富人本色彩,弱化政治性,弥漫着人情味儿,无不文质兼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百花齐放”。可以说,现在的教材学生爱学,老师爱教,充分彰显了当下高中语文教学大力推行的新课标精神。而这些正是我多年来期盼的,我不止一次对我的学生说,你们很幸运,你们赶上了一个能够接受自由教育的好时代。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里面选录了散文作家好多关于文化品悟的文章,在执教时,我萌生一个念头,何不把自己这几年的游记散文编成一个集子,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文章,以此弥补课本疏漏地方文化的不足。于是我回顾一下近几年写的游记类文章,竟然有几十篇。因为是让学生读的,我在整理时又删去了一些与学生审美情趣关联不大的文章,尽量体现人文情怀,尤其侧重在人文踪迹里告诉读者解读历史的感怀。为了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文化,也是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愫吧,我将《太昊之陵》《殇柏之祭》《岳忠武祠浮想》《平信桥上我遥想韩信》《弦歌台游古》《寂寞思陵冢》《踏访狄青墓》《紫荆台散记》《建包公祠的梦想》《袁世凯故居浮记》《访古叶氏庄园》《走进大程书院》选在这部集子里。这些文章好多是多年前写成的,有几篇文章还登过国家级的大刊物,大多是我的一家之言。说句心里话,写作文化散文不是我的强项,我自认为我写作乡土散文还算得心应手。我的另一部散文集子《回望那片故土》也正在整理之中,那里面记录了我二十岁以前的好多图景。在那部散文集子里,我可以尽情描绘上个世纪属于我的七八十年代,应该说那部散文集子可以折射豫东一个时代的影像。

尽管如此,我还是试图在写作文化散文的同时,尽量发掘出一些人生的感悟来,哪怕是一点点也好,以此带给读者些许立身处世的启发。这些文章由于牵涉到的历史知识比较多,我不是文史专家,又加上都是感怀之作,瑕疵是难免的。一位学者说:“一部文学史告诉我们,凡是伟大的作家,都具备很强的历史选择能力、判断能力、结构能力和想象能力。既写历史的崇高、壮烈,又写历史的沉重与苍凉;既写创造的伟力与成功,也写世事的沧桑与人生的悲剧意识。”但是史学与文学毕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所以我在写作时多侧重于文学性阐述,不刻意在文史考究上纠缠,这一点上我唯求读者原谅我的无知。

至于其他的文章,都是近几年我忙里偷闲,出外旅游的游记类作品,大多是感于景点丰厚的人文内涵,属于即兴之作。个别文章自信有些思考蕴含在里面,而大多就是随便记录一下自己的旅途行踪,抒发一下情怀,向读者展现一下异域的风景,甚或说是在给异域做广告,姑且如此说吧。

时下写文化散文的大家首推是余秋雨,他的文化散文早已经深入人心。余秋雨学贯中西,足迹踏遍寰球,为文高屋建瓴,气贯长虹,是吾辈学习的榜样。我身为一介教师,孤陋寡闻,唯有在书本里徜徉,出外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比不上一些官员可以利用公款走遍中国乃至全球。好在我很珍惜旅游的机会,每次出外我都会总结一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形成小文贴在空间里,与好友交流,把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共享,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不可停止思考,做个思考的人应该是一个人的选择。多少年来,我自我骄傲的是我自信还算个爱思考的人。为文时我养成了习惯,会把我的思考凝聚在文章里。旅途里我留心物质世界的增减,这些引起了我的精神忧虑。在思考里我的精神世界长满了思想的花朵。

我认为,每一篇散文都应该有一个丰厚的内涵,一切优秀的散文都应该是文化的。我的这些散文是很难说上全是文化散文的。“文化散文”是难以界定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东坡的《赤壁赋》,甚至柳宗元的一些寓言,都有丰富饱满的精神内涵,耐人咀嚼。人在自然中思考,自然给人以启示。人在思考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境界,没有高档次的人文素养是达不到的。李白诗曰:“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体现的是出神入化的文化品格,我的这些作品如能有“文化品格”的影子,我心足矣!

最后还要说的是,承蒙淮阳书法界泰斗、淮阳中学退休教师、年届九十的张云生老先生厚爱,为这部散文集题写了书名。出版草稿出来后,淮阳学界知名人士牛明领先生、徐卿峰先生,还有几个文学网友都在百忙中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本单位丁一老师、师修武老师以及我的学生于天慧还作为第一读者,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这部集子的今天,在此一并感谢。

——写于2012年岁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