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之风散文《秋味儿》收录《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

 大豫坊 2020-09-25







秋味儿

                                                                晨之风

  秋天到处飘散着收获气息,是一个熟透的季节。阵阵醉人的醇香溢满小村人的笑脸,幻化为丰收的满足。

  雾霭中的农家小院升起了袅袅炊烟,直到拴住那弯淡雅的月牙儿。早起的农妇开始用双手收割东升的凯歌,小村人沐浴着朝霞,咏叹属于自己的季节。

  村旁古老而又年轻的小河流淌着小村人开拓的强劲,映照出小村人掷铁饼者似的身躯。田间的阡陌小道撒满了耕耘者的歌词,如同岁月年轮碾过的沧桑。新雨后的青草池塘蛙声一片,那是在为充实的生活喝彩。迟归的燕子剪开垂柳的黄丝绦,报道催人奋进的喜讯。夜晚的萤火虫打起灯笼,替归耕的小村人导航。凉爽的晚风拂去一天的疲乏,摇动了谷穗,摇熟了三秋,也摇圆了小村人多姿多彩的梦!

    秋天的气味就是八月丹桂的醉人香气,可以飘十里的香气熏染得小村人神魂颠倒,若有若无得令人总想寻出它的根源。小小的桂子花瓣儿,招摇在秋凉里,如一个个柔嫩少女抿着嘴儿偷笑,而用这少女的笑酿成的酒又醉倒了多少小村人。

  红薯、玉米、花生到了凉爽的秋风吹起才能收获,将熟未收之际对于一些小馋猫来说是最难忍受的时候,于是便趁着挖猪菜给牲口割草的机会,将灶设在了幕天席地的田野,搞起了野炊。刚离开土壤的红薯、玉米、花生水分充足,滋味鲜甜,香气扑鼻。一群小伙伴为了吃上野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玩尽惊险刺激,虽屡有落网却乐此不疲。

  秋后的蚂蚱行动已不再敏捷,捕捉起来非常容易,何况它们此时多半已大腹便便,里面满是鸡蛋黄一样的籽,烧起来吃分外的香。挖猪菜之余就可以顺便带一大串回家,用长长的稗子草串起来,挂在腰上或系在篮子边上,一甩一甩的,满载而归。到家的时候,趁灶膛里的火还未全熄灭,把灶灰拨一拨,连稗子草一起扔进灶膛里,再用热烫的灰埋好,不长一会儿,就会有浓烈的香气从灶里飘出,老远都能闻得到。把灰拨到一边,这时的蚂蚱早已是翅落腿焦皮黑黄,通体酥脆,一般人是享受不到这种野味的。

  灶膛里飘出来的香气不全是烧蚂蚱的,馋嘴的人家会把嫩玉米棒子掰了,放进灶膛里烧烤,那香气绝不带有街边烧烤的刺鼻气味。通常是拿一跟铁条什么的插进玉米芯里,举着放进灶里,边烤边翻动,到金黄色时就差不多熟了,也有掌握不好火候烤成黑色的。但不影响食欲,拿玉米叶子一擦,照样啃得起劲。又香又鲜美,随便抹一把嘴边的黑色,真的是口齿噙香

  经过一夏的河鱼很肥美。到河滩上网鱼、打鱼,然后烧鱼,都是喜欢做的事。家里是有网的,大人们闲暇了也会到河水深处网鱼,大的鲫鱼能有斤把重。孩子通常是得不到网的,他们便打鱼,用竹竿击打,可以把鱼打昏或干脆打死,虽然很少打到大鱼,但也有六七寸长,多数是俗称白条子的银色小鱼,也有小个头的鲫鱼。在河水里开膛洗涮一下,就在河滩上搭一个临时的灶——将一个拣来的铁罐头盒子搁置在两块砖头上,这就成了灶膛。点着干草,把鱼放到瓦片上,撒上从家里偷来的油盐,有点像做干焙鱼,虽然简陋,味道倒很不错。有专管的,有专管烧的,熟了就招呼了来围在一起,说说笑笑,顶着火热的太阳吃红烧鱼

  到了深秋,河堤上的柿子们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挂在枝头,争相炫耀自己的成熟,诱惑着少年的心。少年们脱下鞋子,三两下就爬到枝头,骑坐在较粗一点的树枝上,把篓子放好。先从最近的柿子叉起,用一根小叉子叉住柿子,顺势一扭,柿子就离开母体,只一会儿,篓子就沉甸甸地满了,用绳子系着顺下去,树下的人接了,再换空篓子上来。有熟透的柿子,软软地,不需要叉,那就请它直接进口,一股甘甜浓香清凉,会一直留在嘴里。

  硕果流蜜,甜到心里,小村人黝黑的面庞开始绽开笑容,日子从此就在酒里泡着。秋雨朦胧了视野,却使大地升起了希望。大地黄了,黄得充实可爱。秋天以行动诠释着延续的不息生命。

  秋天是一个有着多种释意的畅想时节。它意味着收获,更重要的是重新播种了希望,这才是秋天的真味!






      中国有10多亿人口,谁也无法割舍父辈或祖辈扎根土地而涌动在血液里的一脉乡情。乡村人读了她,觉得熟悉而热爱;城里人读了她,觉得亲切而喜欢。
“乡土”是一个质朴纯净的词语,《心灵家园(B卷)(珍藏版)》把这个词诠释得十分到位。读她,带给我的不只是怀旧和抚慰,更多的是回溯精神之源,探寻生命之根。

内容简介

       《心灵家园(B卷)(珍藏版)》选编的是《读者·乡土人文版》自2000年创刊至今,8大精品栏目10年来刊发的经典美文。本书辑录《心灵家园》栏目设立10年来后5年中所刊登的精华文章,《心灵家园(B卷珍藏版)》由高剑峰所著,旨在抒写令人难以忘怀的乡村生活和那些触动心灵的乡野风光,用优美的文字营造乡土世界淳朴浑然的意境,挥洒平淡中溢出的温馨乡情。
    《心灵家园(B卷)珍藏版)》是“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的其中一册,供读者阅读。

目录







地铺/王奎山
回家/宗满德
江南蓑衣/胡明刚
炊烟/许峰
家乡的塘/龚润泽
走出深山/摩罗
把阳光梳进牛毛里/邵志鸿
水像一个手势/盛慧
插秧的日子/黄地人
无奈的告别/伍中正
乡村的月亮/穆志强
庄户人家/王君夏
把出息收藏起来/傅春桂
村界/张晓舟
乡村冬日/周生发
茶事/徐水法
山格/龚静
树木的眼泪/郑小琼
村子的气味/李广智
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李雪峰
家住田野青纱帐/谢子安
静静的麦草垛/刘川北
石臼·石磨·磨刀石/北风
乡村巴扎/白玉南
多彩的黄土高原/王婵嫒
回到草中间/许俊文
父亲的藏獒/杨志军
村口/楼庆西
走失的泥土/李祥林
徽州工匠/鲍文忠
青草的声音/车永静
辙迹/代庄
渐行渐远的村庄/黄辉
最快活的日子在乡下/周国平
江南/吴佳瑜
走过旱区/沈琨
我的公开又隐秘的乡村/阿贝尔
情有独钟的味道/杨娟
秋味儿/晨之风
总有一些事情在等着唤醒/李雪峰
一口井的年龄/凌仕江
乡村屋檐在四季轮回/陈洪金
一个村庄的图腾/随风
老屋/袁存泉
月光堆积的地方/王爱芹
南瓜花开在院墙上/高亚平
女人的村庄在天边/周伟
一个灰瓦罐/李祥林
我们在大地上只过一生/范超
奔年/柳萌
祖屋/徐海燕
云朵是天空的脚印/王丹枫
有铺火炕就是家/夏玉君
乡下大集/凌可新
窗台·炕沿儿/吴庚秀
灯笼是村庄的眼睛/马国福
一水间生命如花/周仲明
染绿的声音/徐迅
沉默中的土地/诸柏林
故乡的黑白照片/古草
留在麦地里的影子/靳万龙
乡村地铺/胥加山
乌篷船/陶方宣
那些油灯下的灵魂/苏北
老锅/刘学刚
树篱/文河
红肚兜/西风
没有男人的村庄/周应合
乡村的快乐和忧伤/冉正万
纸上菜园/江洪渭
返乡/熊 焱
没有女人的村庄/周应合
麦天/雷抒雁
青石小街/费振钟
响器/巴音博罗
夜色/召 唤
闻声识故乡/彭秋平
凝视:母亲用过的……/李汉荣
稻花香里/高信
一个人的风/李雪峰
灶间/徐成淼
有多少条垄在围着村子跑/崔士学
母亲,一朵飘香的稻花/子建
东篱黄菊和酒栽/凉月满天
耳朵在城市和乡村间行走/沈岩
脸上的鬼火/林闻
消失的乡村器物/陈绍龙
遥望出生地/周蓬桦
乡村剃头匠/第代着冬
彩色的西海固/黄文山
秋天最后的守望/孙成风
正常的幸福/王冰
点燃冬天/蒋新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阮殿文
年味/闻 过
鸡鸣喈喈/苏会玲
乡村篱笆/杨树培
凝望一个村子/金意峰
最后的温暖——老虎灶/雨蔚
杨家岘/叶梓
地界/香雪盈袖
坛坛罐罐/余世磊
家谱/李新勇
麦浪的故事/韩浩月
鸟声如洗的村庄(外一篇)/杨犁民
木匠杨师/肖建新
梨花的春天/宗满德
与墙角有关/王爱芹
牛轭/杜怀超
母亲站在五月的阳光下/侯建臣
乡村不言谢/饮者
台子/乔忠延
藏在草间/耿立
九九女儿红/黑 白
香附子的纠缠/宋长征
挂在屋檐下的秋/孔令玉
听到鸡鸣已到家/余世磊
饺子,心中的一根弦/张晴
乡村理发师/车前子
泥火盆/齐明达
山中岁月/安妮宝贝
江南瓦/陈志宏






   晨之风,本名李涛,高中高级语文教师,新闻学和教育学在职研究生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网络特聘网评员;周口市文史研究员、特约评论员;淮阳县政协第十二届常务委员;淮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淮阳县诗词学会副会长;淮阳县“十大杰出青年”。曾编辑文字500多万字,义务辅导羲陵文学社10年。工作之余潜心作文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在知名报纸发表。文学笔耕不辍,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乡土类散文和文化类散文作品300多篇,作品曾被《读者》《散文百家》《华夏散文》《旅游散文》《美文》《天涯》等文学杂志刊登。其事迹入编《河南人物志》,被《检察日报》“人物声音”专题报道。

    教学之余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漓江出版社出版)《情漫陈州》(作家出版社出版)《我在旅途读风景》(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回望那片故土》。曾参编《细说龙湖》《寻访七台八景》《古今廉政故事》等文化书籍。撰写网络评论文章60多篇,创作有《梦里荷乡》《小苹果之大淮阳》《二月会来到了》等歌曲歌词,编剧参与拍摄了《幸福花儿开》《家的感觉》《回家吧,幸福》等微电影。20158月参与采访报道“出彩淮阳人”,独立撰稿18篇人物报道,合计五万多字。






《(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前言/序言

  读者《(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是《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社在杂志创刊10年之际推出的一套系列丛书,该丛书根据杂志的8个经典栏目编选,共两辑14卷。
  《读者·乡土人文版》是一本以“乡土中国”为表现对象的综合性文化月刊,创刊于2000年,原名《读者》(乡村版),最先面向农村发行;2006年《读者》(乡村版)更名为《读者·乡土人文版》,并进行了扩版增容,由原来的48页单色印刷调整为64页全彩印刷,同时面向全国城乡发行;2009年杂志再次扩版至72页,成为一本展示乡土中国的大开本杂志,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广阔、角度更全面。杂志从创刊至今,已有10年。10年来,《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一直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乡土中国,关注平凡百姓的生活和命运,采撷中国大地上的人文遗韵,发掘平凡人身上的人性光辉。10年间,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对刊物的关心和爱护,激励着我们在工作中永怀感恩之心,勤勉、谨慎,力求编辑的每一期杂志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者·乡土人文版》从当初的一株小苗,经过10年的雨露风霜,如今虽未参天,但也健康挺拔,风骨独具,秀于刊林。
  回顾十年风雨路,采得香茗献知音。适逢杂志创刊10年之际,为记录10年来的编刊历史,总结编刊过程中的得失,感谢读者朋友多年来对杂志的厚爱和支持,我们将杂志创刊10年来汇集的美文精华,按照杂志栏目选编成《十年精华文丛》,回馈广大读者。
  在丛书的编辑过程中,由于佳作众多,虽经多次删减,但仍有一些文章不忍割舍,因而,除《旅食天下》和《行走乡土》单独成卷外,《百味人生》、《一方水土》、《百姓生活》、《亲情驿站》、《心灵家园》和《风俗民情》大致按杂志前5年和后5年的时间顺序分为A、B两卷。整套丛书将分两辑出版:第一辑于2011年年初出版,包括《百味人生》(A卷)、《百姓生活》(A卷)、《亲情驿站》(A卷)、《心灵家园》(A卷)、《风俗民情》(A卷)、《一方水土》(A卷)和《旅食天下》(全一卷);第二辑包括各书的B卷和《行走乡土》(全一卷)也正式出版发行。另外,应广大读者朋友的要求,编委会正在筹划编辑4本视觉主题图书,分别为《中国民居》、《乡土映象》、《民间艺术欣赏》和《中国人文地理》,预计将于2012年年底出版。
  一本好书是一生的财富,它会为你开启一扇了解时代和世界的窗口,让你的眼界更开阔,让你的思想更充实,让你的生活更有趣。我们坚信《十年精华文丛》就是这样的书。它会让你了解到乡土中国的魅力和神韵,体味到那感动人心的亲情故事和充满情趣的百姓生活,欣赏到那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和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十年精华文丛》会成为你的朋友,相信它最后也会成为你的老朋友。
  鉴于编辑该套丛书时间紧促,加之经验不足,书中瑕疵在所难免,望读者朋友见谅。另外,本杂志原副主编李一郎同志在选编这部书稿的过程中付出不少心血.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长城、副总经理陈泽奎和第一任主编胡亚权等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十年精华文丛》编辑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