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影流年 | 三张老照片

 忧郁的妖精 2020-09-25

看到这张老照片,红房子的往事又重新萦绕于脑间。这是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旧貌,也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市政府大楼就在图片左手边这道水泥墙的后面,右手边的那块高高镶有五角星的白墙下,就是我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的地方。白墙后面的那栋五层楼高的红房子,一楼的其中一套两居室的房子,便是我家。

红房子一楼共九户人家。由两间公用厕所分成两个区域,厕所那一面是五户,我们这边是四户。那时的邻里相处不像现在的公寓楼,你家与我家老死不相往来。谁家有什么好吃和好玩的,都是资源共享。

说起好吃的,就是我家包饺子给其他三户人家端一碗去,谁家“蒸腊肉”也送一碗来。经常大人与小孩你家我家的“串门子”,吃饭时间串到哪家就吃在哪家。

说起好玩的,记得5岁时候北京姥姥给我寄来一个会闭眼睛的洋娃娃,第二天四楼一个小伙伴来找我玩,就抠坏了洋娃娃的一只眼,我伤心得哭泣不止,嘴被哭肿到闭不拢。这样的洋娃娃,贵阳当地是没有卖的,妈妈就哄我让姥姥再寄一个来,当然妈妈不会告诉姥姥,那么贵的玩具,不忍再让姥姥花钱,我伤心得哭了一个星期,几十年过去,现在想起,心里都还隐隐有些难过。

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是限量供应,凭购物证购买。比如:一岁半以下的婴儿最多每月订购5瓶鲜奶;3岁以下的孩子最多每月订购5包奶糕粉……就是说,有钱也不能多买,况且家家都不宽裕,都没什么钱。所以,每次父亲出差回来,都会带一些在贵阳难买到的好东西,比如鱼、虾、米、油、 土鸡蛋等,四户人家,一家分一点,很有幸福感,父母的工资刚刚够一家6口人的基本生活消费。

红房子里的二十多个玩伴,时常去市政府里面玩耍,在那里,庄严肃穆的市政府老楼使我们不敢大声喧哗,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很有分寸,不然就会被站岗的解放军叔叔把我们撵出大楼,那时对于穿军装的军人都称呼为解放军叔叔。

我们在红房子前方镶有五角星的白墙下玩耍的时间最多,那是民国时期的产物,可惜已找不到它正面清晰的老照片。那面白墙见证了我们这代人的喜、怒、打、闹。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家长们为自家孩子声讨公道的争执声,严重的还会演变为大人间的拳脚相加。

有两件事情我最记得清楚。一件事是我家这边的一个小哥哥被公厕那一边的一个稍大的哥哥打得鼻口来血,这家阿姨带着小哥哥上门去告状,反而被那家的胖阿姨摁在墙上,大打出手。我看见母亲冲过去一边严厉劝架,一边使劲把那胖阿姨拉开,我觉得母亲很了得,才不足100斤的小身板,居然能把一个比她大一号,160斤重的胖阿姨拉开,阻止了一场女人间的肉搏大战。没几天功夫,两个打架的哥哥和好如初,又在一起勾肩搭背,亲密无间的玩耍,但两个打架的阿姨就变得有些尴尬难堪了,以至二人遇见躲躲闪闪,最后双方见面还是说话了,当然谁先主动言和的,不得而知,我倒希望是占上风的胖阿姨主动言和,明明是她儿子大欺小,不过她也一样。 

第二件事,是我的人生第一架,发生在三岁。一个住公厕那边一家大我十四、五岁的大哥哥把我打哭了。我母亲带我去他家评理,他说我也打了他的,他妈问他怎么打的,他从地上捡了一块小于0.5厘米的煤子,义愤填膺地说:“看嘛,就是那么大的煤子打的,打得我之痛。”他妈气得一边用手捶他,一边骂道:“我怎么生出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

后来,这个大哥哥做了中院的大法官,他女儿还成了我的学生。事情的发展有点匪夷所思,不对,应该是让人啼笑皆非。前段我母亲七十大寿,这个大哥哥还来贺寿的,看到他那张变化不大的脸,我实在忍不住,咯咯笑出声来......

1978年,我家买了一个12寸的黑白电视机。好像我们这栋楼一共就两户人家有电视机,我家是其中一户。每晚不到八点,好多人都会手拿小板凳,成群结队来我家看电视。二十多平的房间经常容纳四五十人,怎么装下的不知道,只记得一个抱着一个,还有坐着看不见,一直在后面站着看的。每晚八点前一分,总会准时从我家传出吆喝声:“正演开始了,快来看啦......”

不一会,就有几个跌跌撞撞的邻居跑到我家来。老老少少,大大小小,年龄不等。我记得最好看的是令整个贵阳市为之癫狂的《霍元甲》,那时候的电视,没有插播广告,八点钟会准时响起主题曲“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霍元甲》每晚演两集,那个时段,街上几乎空无一人。为了证实我的判断是正确的,趁着霍元甲第一集的片尾曲时段,我溜到街边去看过,的确见不到一个人。

说到癫狂,绝对是实事求是的。我家就有一个这样的,我二哥每天都要对着吊在房间中央的日光管开关拉线,怒目圆睁,愤然猛踢,这样都不够过瘾,我时常看到他和邻居玩伴相互切磋武艺,一般对方都是演坏人被他打趴下。

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是我不久前路过市府路,从下往上拍的照片,我家的黄瓷砖至今还留在这个格林威泰酒店的一楼外墙上。“市府路”这条老街,虽已是沧海桑田,红房子变成停车场,市政府也搬去了金阳,但始终牢牢贴在酒店外墙上的黄瓷砖,如同那镌刻铭心的深刻记忆,并没因时间的飞逝而褪去颜色......

作者简介: 陈净,汉族,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演艺家协会会员,贵阳市音协协会会员。贵州省第九届民族文学改稿班学员。曾获国际华人艺术表演大赛中国赛区青年专业组民族唱法特金奖,贵州省飞天杯青年歌手大赛民族组金奖。发表歌曲、小品、舞台剧、动漫剧、诗歌、散文、随笔等作品数百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