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个错误的情绪处理方式

 愚然楼 2020-09-25

凤凰FM·管理一点通

5个错误的情绪处理方式

每个人都会产生坏情绪,网络上也有很多应对坏情绪的建议,比如感到焦虑时深呼吸;愤怒时冷静一下再采取行动。但临床心理学家尼克·维格诺指出,其中有一些常见的应对坏情绪的策略是错误的,短期会让我们感觉良好,但长期来看,会让我们更加迷茫和痛苦。具体有哪些不可取的情绪应对措施呢?尼克·维格诺在一篇文章里做了分享。36氪编译了这篇文章。

一是,时刻保持忙碌。很多人试图通过不停的工作来忘掉烦恼,但长期忙碌除了会让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疲惫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代价:如果你不断地逃避你的想法和感受,其实是在训练你的大脑害怕它们。所以最好能勇敢地面对事情,学会接受你自己所有的想法和感受。

二是,观看励志文章、视频等。维格诺指出,外界的激情来源常常很容易让你从工作中分心,尤其是那些容易感到困难、沮丧、孤独的工作。值得去做的事情很少是没有挫折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你选择继续前行,但不能忍受挫折和失望的艰难感觉,你将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最后还是会情绪低落。不要再依靠别人来激励自己,要学会通过做最重要的事情来激励自己。

三是,批评他人。当我们批评或贬低别人时,我们是在暗示我们自己做的更好,这让我们能够自我感觉良好。比如,当你在脑海中批评朋友的衣橱不够时尚时,你实际上是在告诉自己你的品味有多好。当你批评父母陈旧的育儿理念时,实际上是在告诉自己你的思想有多么进步。问题就在于:过度批评别人会让你现在自我感觉更好,但长期来看只会导致羞愧和缺乏安全感。如果你真的想让自我感觉更好,你需要努力找出缺乏安全感的根源并解决它们。

四是,寻求安慰。遇到挫折时,很多人会自然而然的向他人寻求安慰和建议。虽然这在当时能让你舒服一些,但从长期来看,有很严重的副作用:当你依靠别人来使自己感觉良好时,你永远学不会如何帮助自己感觉更好。结果就是,你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最后,过分的寻求安慰也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从长远来看,抵制寻求安慰的诱惑会让你更加自信,与他人拥有更健康的关系。

五是,追求廉价的快乐。沉溺于廉价的享乐是最简单的应对不良情绪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方式之一。我们经常用刷抖音来作为坏情绪的应对方法,却并没有意识到,廉价的快乐可能会麻痹你的痛苦,但它们永远不会解决痛苦。当你习惯性地、无意识地以沉溺于这种廉价的享乐方式来应对困难时,你就是在逃避用实际的方式来解决它们。

新研究:招人看学校真的靠谱吗

我们都知道,决定员工表现的因素有很多:过往经验、教育背景、人际交往能力、性格、智商、情商等等。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招聘负责人,看过几百份简历之后,所有的细节就全都记不清了,最终他们会根据应聘者出身院校的知名度决定聘用哪个人。

好大学教育水平比较高,会吸引好学生,所以用大学排名来预测员工表现是有道理的。这就是企业为名校毕业生提供的起薪更高的根本原因。但这种招聘策略真的靠谱吗?大学排名真的能预测工作表现吗?一项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但也有其局限性。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介绍了这项新研究。

这项研究追踪了79个国家294所大学近3万名学生的表现。参与者出身院校在全球大学排名中的排位从前十名到第2万名左右。

研究者们让参与者进入真实的商务咨询项目全球网络团队,与若干企业客户合作,观察他们两个月内的表现。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其工作质量,还会记录各种硬性技能和软实力指标,如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创造力等等。

实验结果可以让看学校选人的招聘者在一定程度上松一口气。研究者发现,毕业院校排名较高的学生表现更好,但差距只有一点点,而且只在某几个方面有差距。具体来讲,出身院校的排行相差一千名,整体表现只有1.9%的差距。顶级大学毕业生和普通学校学生的表现有19%的差距。

虽然19%看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但你要知道,有这种差距的两个人各自出身的大学排行相差一万名。现实里的企业招聘时,应聘者的出身背景通常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各自的出身院校排行可能只差几百名。放在现实中,应聘者之间的表现差异大概在1%。

接下来,研究者指出,虽然名校学生的表现比其他学生好一点,但聘用他们可能会有不利的一面。研究数据表明,名校毕业生有时会在无意中损害团队凝聚力。研究者发现,好大学毕业的学生倾向于过度关注任务本身,为此常常不够注意人际关系。参与研究的一些名校毕业生更加不友好,更容易引起冲突,团队认同感更低。

大量研究表明,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员工积极性、工作满意度乃至工作表现和职业生涯成功都有着莫大的影响。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促使组织成功,缺乏协同性、容易发生冲突的倾向则会令个人表现和团队效率受损,总体而言可能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研究表明,名校毕业生的表现略微优于其他学生。不过,仅凭大学排名,很难准确预测个人的工作表现。与其从好大学随便招一个人,不如在普通大学找到合适的人才。利用其他测试来评估应聘者的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是否契合职位,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