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岁初中生跳楼身亡:如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不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平凡的人 2020-09-25

“十四岁的男孩跳楼身亡,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我却看得很窒息。作为父母,我们到底该如何和孩子相处?”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被一条新闻刷屏了:

武汉江夏区一中,14岁的初三男生因为在教室与同学玩扑克牌,被母亲当众痛骂、扇耳光、掐脖子。当愤怒的妈妈被拉走后,男生安静地低头思考了几分钟,转身爬上护栏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不幸身亡。

短短几分钟,一条鲜活的生命消失了。

他默默思考的几分钟,是我看过最绝望的沉默。

这是一个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还记得去年,被母亲痛骂,开车门跳桥自杀的17岁男孩吗?

这些选择用死亡抵抗父母的孩子真的只是抗挫力太差吗?

不是孩子太脆弱,每一次打骂的背后,都是不断叠加的、深如沟壑的心理创伤。

一个正在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尊心非常敏感的时候,本该是最值得信赖和依恋的父母,却无视自己的感受和尊严,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怕?

压倒孩子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孩子的存在感、安全感、归属感,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未来的期待,都建立在父母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和亲子关系的亲密之中,一旦父母的养育出现了问题,就等于在亲手摧毁孩子的肉体和精神。

我们作为父母需要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才能真正将自己的爱传达给孩子,清扫掉压住孩子的每一根稻草。

01

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放下执念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身教重于言传。孩子身上反应出的是父母对其的影响烙印,与孩子相处的第一步,就是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头等关系。

如果自己不爱自己,那又如何爱孩子,又如何让孩子爱他自己呢?

试着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你喜欢你自己吗?
你敬重、尊重并欣赏真正的你吗?
对于真正的你,你感觉好吗?
你享受和自己共处吗?
你了解你自己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是”的话,请不要说你爱任何人,那是你的需求,是你向外抓取的借口。

正如边沁所言:你爱别人是为了让别人爱自己


●当你没有真正爱自己时,你的付出是为了抓取更多,因为内心空虚没有快乐。
●当你没有真正爱自己时,你就无法传递无条件的爱给对方,你就无法分享生命的精彩。
●当你没有真正爱自己时,你无法真正的快乐、喜悦、幸福,你也无法把快乐、喜悦、幸福给予别人。

如果你无法快乐,无法真正爱自己,如果当你独自一人的时候,你无法做到自我满足,只有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你才能够做到的话,这证明你自己束缚了你,并且让你成为囚徒。

当你真正尊重、喜欢你自己超过所有的一切,你就开始明了生命的真谛,你会了悟当下才是一切的本源,没有缺点,没有挑剔,没有担忧,没有恐惧,一切完美,全然自信,充满勇气。

爱的源头就在自己这里,只有让自己成为管道,爱才能经由自己流向他人,流向孩子。

当我们睿智地爱上自己,我们会放弃执念,放下控制,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孩子还给孩子,允许孩子成为最棒的自己,允许孩子成就自己的人生。


02

处理好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学会接纳

每个父母都扮演过孩子的角色。当我们是孩童时,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会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

提及“原生家庭”立马对应上,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明玉的妈妈。


其实她并不是讨厌明玉,她讨厌的是当初被绝望困在这个家庭里的自己。明玉的母亲也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受害者,但是她没有规避、原谅这一切,而是完美继承了自己妈妈的一切,甚至更狠决、更理直气壮、更不近人情。

明玉母亲讨厌自己的母亲,却无意间她已经变成了母亲那样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强迫性重复”

一个人幼年生活中的心理创伤会驱使她不自觉地,强迫性地在心理层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发育阶段,在现实中重复童年期的痛苦的情结和关系。
那么这是原生家庭的错吗?

这种种问题,并不代表这都是原生家庭的错,之所以会那么发生,有这样的原生家庭,是出于某种独特的目的,它是智能设计和计划的一部分,都是真正创造本质(TCE)的手笔

那都不是偶然的,随机的,如果你被善待,那不是因为你的原生家庭是好的,如果他们待你不好,也并不说明他们是坏人。这都是经由特定地设计,为了支持你成为你要成为的那个人。

它是被设计的一部分,背后有一个更大的智慧和力量在运作,它需要这么发生以能够为整个人性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你需要做的是不再一味指责父母早年对自己的伤害,把他们放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去,并与自己内在的执念和解。

你的心智、头脑不再会把原生家庭的记忆定义为“糟糕的、痛苦的、艰难的、没有支持,没有滋养”,实际上你体验的是美好的、绚烂的,它完美的支持了你的整个旅程

03

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


孩子不属于你,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大多数父母总是认为,自己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控制他们的权利。

纪伯伦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请牢记,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你只是孩子故事中的配角,允许他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

纵然,我们都是希望孩子幸福,然而通往幸福的道路到底怎么样,我们却很少去思考。

孩子能不能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想让他能飞得多高,走得多远,而是在他与他心里有多少满足,多少快乐。

你无法决定孩子的幸福,你无法决定孩子的快乐。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长成本来该长的样子,你会发现他所在的位置,是他所处的最佳位置,所做的事情,是此时此刻他想去体验的。

爱他,不是控制他,不是限制他,而是让他认识到,他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最后泰戈尔的这句话希望每一位父母可以送给自己的孩子: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将你围绕

同时又给你璀璨的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