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成中行 2020-09-26

【题记】一杆叶子烟枪,一个搪瓷茶杯,一身蓝布衣裤,脚蹬一双平底布鞋,拿着一个小本子,随时随地眯眼观察市井生活或池塘边写生,这就是竹篱先生:一个不修边幅的白胡子老人。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酒中的虚实:提壶倚杖入村赊

竹篱先生以田园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心倾注笔墨,留心花鸟家禽,观察蔬果藤蔓,注精会神,绘画出很中国很田园的大量传世作。

孙老虽有文人的内涵,如一位朴素的乡村教师,他轮廓清朗、满脸丘壑,完全一位北方老农。

先生心无歧路,固守田园,自然为高,一袭布衣,粗茶淡饭,有着田园生活高度契合的天性,自在无拘状态,特立独行之形骸、洒脱放浪之思想,根深蒂固于传统,内心纯粹于坚守,决绝抱残守缺,鄙夷拾人牙慧,恣意率性、勇敢求险,极端进取,极度苦吟这便是先生区隔于其他中国画艺术家高度辨析度、识别度。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先生的创作突破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已经50多岁,正是一个画家的黄金岁月,无论精力和画功都达到一个高度。此时先生对大写意的虚实对比有了深刻认识,我们从诗画

《卜居山村》(1962年寒假作于红星五队)可以窥见其创作风格和创作状态。

西坪卜居傍山斜,比屋为邻田家父。

坎竹连杆疏涧水,牵藤束木架南瓜。

秋风篱落怜无菊,霜叶疏藤还着花。

直到此时才滋味,提壶依仗入村赊。

无论是牵藤南瓜还是霜叶疏藤都是实景,虚写意“直到此时才滋味”,最后点睛之笔,“提壶依仗入村赊”。酒虫上来了,要去赊酒醉一把。烟酒茶一样不少,这就是生活。尽管没有买酒钱,还是要喝。这就是竹篱先生,一个洒脱不拘的清苦却依旧逍遥自在的田园活灵活现的形象凸显眼前。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竹篱与田园:落毫先得意,索句过田家

为何竹篱先生独爱田园呢?

竹篱先生说过多次:“我在绘画创作上,实缺此功,乃立志为诗,初则模拟,继而有感而作,已久处乡县,特对田园感兴最多,这也可能是我竹篱的本性于此契合吧。”

“竹篱”二字本身就带有浓郁的田园气息,也许命中注定是要与泥土田园打一辈子交道。

竹篱先生有关田园题诗画占据其绘画作品的70%以上,对田园的痴迷和热爱可以通过他的创作来诠释。《无题》:“有客来之田舍家,赠余霜柿蔡云霞。拟图老笔不经意,笑煞风光疑是花”。

在射洪先生总是早上起床后,拎一只小凳端上搪瓷杯,杯子上还印有“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的字样。沏上青烘,便把小板凳安放在街沿上,开始新的一天晨课:观察生活。边喝茶边聊天,竹篱先生依旧时时含着他那杆长余尺的叶子烟杆,腾云吐雾,仿佛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方能还原这位草根性极强的布衣大家的本来面目,植根于泥土之中方显本色。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题画瓜》为证:“早起泡壶茶,清秋正画瓜。落毫先得意,索句过田家”。“落毫先得意”中的“先得意”显示其对田园烂熟于心的格局,之后又无不从田家地头里寻找灵感,“索句过田家”。竹篱先生生活在山水画鸟自然中,陶醉在诗情画意中,把他体验到的感情融在日常生活中,把感受深深地融在艺术创作的生命里,他一有空就在田间地头转悠留神观察,一有灵感就记下来,他的脑海里满是对土地的深刻感受,布满层层画面。他的画便有种自然美,充满了天地间万物之“灵气”,人间百态生动之“人气”。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谦虚而低调:本来一介平民,何必沽名钓誉

1982年竹篱先生被邀到中国画院作画时,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颐和园 “藻鉴堂”3个月。最后在联欢会,签名报到时,那些如雷贯耳的画家都有来头,名号也响亮。比如上海画院刘海粟,广州画院关山月,中国画院李可染等等,他们都郑重签写自己名字。而他竹篱先生却写下“四川退休教师孙竹篱”。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就在同年,在成都文化公园四川画展,参展画家大都写下四川画院某某成都画院某某,他写下,“四川射洪退休教师孙竹篱”。之后点上叶子烟坐在街边。布衣四个口袋装满劣质叶子烟及长短叶子烟杆,标准老农形象,唯一区别上衣口袋别着钢笔,手里随时拿着一个小本子。这就是竹篱先生的个性,一位老农般装束的布衣大画家。

四川退休教师到四川射洪退休教师,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透露出其当时还处在不被世人认知的尴尬。尽管当时他已经有四川诗书画院副院长名头,但是他更喜欢教师这个称谓,老师是神圣的教书育人的职业,谦虚而低调,也更能显示其心路历程,本来就是一介平民,何必沽名钓誉。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布衣大家孙竹篱二三创作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