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擦性单身​ :无法被商业化的2亿人(情人节含泪报道)

 新用户3117jgpt 2020-09-26

每个不甘寂寞的电商人

都在深夜偷偷置顶了“调戏电商”

戏言戏语:

有人说单身潮催生了单身经济,但看似一片热闹的背后,作为一名资深单身狗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我可能看到了假的单身经济。

 

戏哥作为一名资深的单身狗,有一些痛是不为人所知的,不过戏哥说的不是情人节约会这件事,而是日常生活中,当我在餐厅用餐的中途想要去趟洗手间,就不得不带上书包、钱包一起,被其他人虐千万遍也就算了,从来没想过还要被自己虐。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单身狗经济应该大有搞头。

不过,有一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心头,那就是,消费需求有了,但商业模式是否行得通?

单身人口破表,蕴含巨大商机?

先来看一组数据,截止到2016年为止,中国单身的成年人数量已经接近2亿,占中国总人口的14.6%,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中国单身人士几乎是日本和俄罗斯的人口之和(足以发动一场世界级的战争)。

很多人坚信消费是驱散孤独的唯一良药,单身经济也开始蔓延到各个领域。有分析发现,单身人士当中,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

商家也不断推出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应对这波消费热潮,从层出不穷的交友网站到针对单身人居住的单人公寓再到“一人食”餐厅,甚至不少家电商家都推出小容量的热水壶和电饭煲来迎合单身人士的需要。可以说围绕单身人士的衣、食、住、行、娱乐、社交、旅游等服务经济均在发生改变。

为啥说中国式单身是商业上的陷阱?

但单身经济真的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吗?

先来看一个例子,在广州时尚天河,一个名叫“一喜屋”的单人面店非常特别。店内只提供四款拉面,分别是豚骨拉面、干海虾面、辣酱面和墨鱼汁面。这家餐厅最大的特点是“一人食”。

餐厅内分为单身区与聚会区两个部分,一人食座位可以通过墙上的APP来选择是否要与其他人一起吃饭,如果两边都选择了“是”,中间的隔板就会落下,然后双方就可以与对面桌的人一起用餐。

这是一种为单身人士特别订制的餐厅,不仅仅是为单身人士提供一个优质安静的用餐环境,甚至还增添了社交的功能在里面。

再来看日本类似的餐厅。

在日本一家拉面馆,顾客可以用自动贩卖机点单,店内全部是用帘子隔开的一人座位,只需按铃就能享受服务,用餐全程都不会受到任何打扰。

在东京还有一家主打“抵抗孤独”的咖啡店,为单独进餐的顾客提供可爱的毛绒公仔陪吃,以此来驱赶顾客的孤独感。

拿中国和日本的例子来做对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区别所在?最大的区别在中国提供一人食的餐厅还提供了社交的功能,而日本是纯粹为单身人士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而这样的区别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的单身经济只能作为一种附属的经济行为存在。

简而言之,中国的单身经济其实是用来为消灭单身而服务的,这样一来很容易就造成单身经济最后演变为一种促进消费的噱头。就连以抚慰单身狗心灵而出现的节日双十一,现在也已经跟单身没有任何关系了,甚至还变异出情侣之间借此秀恩爱的消费文化,看来社会对单身狗已经放弃关爱了。

对此有位经济学家解释地非常到位,单身的确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还远没有严重到需要为这个人群设计一套经济系统的程度。

摩擦性单身:无法被商业化的2亿人

2亿人的庞大单身群体就不配拥有一套自己的经济逻辑吗?

戏哥只能遗憾的说,单身狗们还真不配。

为什么这样说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单身狗不是专业的单身狗,换言之在科学的定义上并不是单身狗。即使是单身的主要群体90后一代,最大的也没有活过三十岁,80后也不过35岁上下,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单身生活的族群,借用经济学术语“摩擦性失业”——因各种原因处于找工作过程中的暂时性失业状态——来形容这个现象,就是“摩擦性单身”,尽管听起来很污,但事实就是这样。

这个“摩擦性单身”群体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过渡的形态,而没有形成一个固定标签,很多需求也都是指向未来,并不需要为单身的状态特别消费什么物品。

尽管单身生活可能跟家庭生活的消费习惯不同,严格意义上,单身群体的消费只能说是一种消费场景分类,并不能称为消费群体分类。

比如,一只单身人士股买小型热水壶并不是因为他是单身才会买,而仅仅是因为我的住房条件,我的需求而决定的。

而且,单身经济的消费心理异于平常,因为单身是要极力回避的一种情绪。不同于任何节日的庆典,没有一种合适的仪式感来促进集体消费和集中消费,幸福可以被纪念,但是孤独却是长期伴随的。情人节商家可以卖花,圣诞节可以卖苹果,双11可以促销剁手。

可是,你告诉我针对单身人士的节日要卖些什么?

任何为单身人士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无不是在时刻提醒自己是个悲伤的人。很难想象有人会有必要刻意为自己的单身来消费。肉体上的单身,不代表人家精神上也要单身。所以像“一人食”这样形式的餐厅,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其商业逻辑上是走不远的。

况且,单身作为个体的一种,消费的个性化,无序化,随意性等特点非常显著。消费群体的女性单身、男性单身,甚至年龄段的消费差别也比较明显,可以说这两亿人除了单身之外这个共同点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维度上的交叉,单纯把单身作为群体来研究,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虽然想靠单身经济谋求商业上的成功这条路是没戏了,但作为商家而言,满足单身用户基于场景的消费需求,还是必要的,毕竟一个人的吃住行还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比如购物中心为单身女性提供存狗狗的服务,餐厅提供看包服务等等,当然没有实际商业回报的服务,相信商家也不会有积极性来推动,单身狗的命运如何,还是要看未来能不能形成结构性的单身群体啊!

责编丨阿潇

戏哥推荐:(点击文字或图片均可阅读)

警惕:这几种消费升级理念,就是把你往坑里带!

每天一个小段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