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图景,能解释一切消费行为,无论多么奇怪!

 新用户3117jgpt 2020-09-26

т

01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直播平台看那些夸张的表演?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都快两年了,自从直播火起来的时候,我就尝试去接触、理解这个互联网的新玩法,我们去年跟很多人探讨过这个问题,还写过一篇文章:《我周围没有一个人看直播,为什么直播会火?

但一直都没有满意的答案。

有人说,这是因为三四线青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消磨,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其实,这个说法一定是错的,直播平台一定会拿出数据反驳你,“我们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也是超级多哦”。

你可能会说,别管几线城市,只要用户有大把时间的,都会看直播。

但其实,很多用户就算忙了一整天,抽空也会打开直播,这跟是否有时间空闲,也是无关的。

到底跟什么有关?

直到最近看了施炜老师的新书《连接》,我才恍然大悟,这事其实是跟用户的心理图景有关。施老师是著名营销专家,尤其擅长战略咨询的,这本书是他营销实战20多年的总结之作,所以看问题比较高屋建瓴,又比较直抵本质。

一切消费行为,都要从顾客心理去剖析,而不是顾客拥有什么。

什么东西对自己有用,或者说,用户喜欢什么,每个顾客心中是由心理图景的,什么是心理图景呢?施炜老师给了一个描述:心理图景是一种对某事物的认知或者感受,就好比一个从未谈过恋爱但又很渴望谈恋爱的小伙子,可能对未来的恋人已经有了朦胧的想象。

一个人喜欢一个明星,不一定是喜欢这个人,只是喜欢他扮演的角色,这个角色的气质正好耦合了这个人对某种气质特征的心理图景。

02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对某件事的价值判断是对自己心理动机的回应。

古典心理学中,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将人格(心理特征)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今天看来,它们可以代表心理需求的不同层次:一个奋斗在北京的北漂男青年,一天劳累下来,晚上看看夸张有趣的网红直播,主要是本我获得价值;白天闲暇的时候,听听描绘家乡的民谣歌曲,思念远方的亲人,主要是自我获得价值;下班回宿舍的路上,打开微信朋友圈,读一些重大社会事件,比如朝韩和谈发表超越个人生活工作的宏大话语,则主要是超我获得价值。

人们所熟悉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的第3层次需求(情感归属和认同等)、第4层次需求(包括自尊、成功和声誉等)和第5层次需求(自我价值实现以及丰富体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指向心理价值的。

再比如宜家,宜家的家具其实很一般,大部分都是经济实用型家具,但是,国内的家具品牌价值能超越宜家的并不多。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宜家更善于构造场景以耦合顾客的心理图景——这就是我想要的家的样子。

《连接》一书,还提到了影响我国营销的重要思想,其中美国著名营销家莱维特在《交易完成后》一书中说道,顾客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对未来的预期,这个预期,也就是心理图景,施老师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让他突然醍醐灌顶,一下子悟到了顾客心理价值对于营销的意义。

再比如,我们调戏电商的读者群曾发生一起冲突,起因是几个年龄大一点的读者在讨论喜茶现象,一个年轻女性说自己喜欢喜茶,结果有人穷追不舍的问,到底喜欢喜茶什么?还是因为跟风猎奇?排队两个小时为了一杯奶茶?脑子是不是不正常?当时双方争论很激烈。

但,如果大家看过文学家陆文夫先生写过的一篇著名中篇小说《美食家》可能就理解了。小说的主人公朱自治——一个没落的小资本家——有个习惯,每天都要起大早赶去面铺吃头汤面。头汤面固然有口感的差异化,但朱自治追求的恐怕是一种生活状态,以及成为社会边缘人之后的自我认同——哪怕为其他人所不解,边缘人群需要拥抱一种固化形式以寻求自我认同,这是在追求本我的心理图景,无可厚非。

但是,如何去探索顾客的心理图景呢?这就要去研究用户的心理动机。

03

《连接》一书总结了影响顾客消费行为的三种心理动机:

第一,影响力动机,又称权力动机(power motive)。这是指影响和控制他人或群体(以及引发关注、获得重视)的动机。部分消费者偏好体型庞大、霸气外露的汽车,就是为了获得权力感和影响力。有些拥有社会资源但又素质较差的人,为什么喜欢吃野生动物?主要是为了满足因野生动物稀有而产生的超越他人的权力动机。

一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人把自己打扮得很新奇,走在路上被人侧目,他们由此沾沾自喜,这也是权力动机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价值的体现。权力动机往往和独特动机(uniqueness motive)相关联,都是为了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都存在标新立异的价值诉求。

第二,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成就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实现个人目标;二是实现他人(社会)赋予的目标。从消费角度看,前一种成就动机主要体现在对探险、运动、电子游戏等具有挑战性的体验项目和产品的追求上;在过程艰难、需要意志和勇气的体验中,体验者获得巨大的心理享受——我此时此刻的写作恐怕也是追求这样一种心理价值吧。后一种成就动机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公认的成功标志(象征物)的追求上

有些朋友参加阿拉善沙漠徒步挑战赛,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成就个人目标,还为了使自己符合社会或周边社交网络对成功的定义。有些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满足成就动机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于是将它转变为幻想动机,并将这种幻想转移、投射到外部对象身上。最重要的外部对象就是明星偶像,疯狂的粉丝们在偶像那里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第三,归属动机(affiliation motive)。归属动机是接触、融入某个(几个)群体的需求。这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消费者在这种动机下的消费特征,主要是追求潮流和时尚,追逐群体消费的热点。其心理价值在于群体的接受和认可,以及群体内的社交;同时在于群体内的精神、情感的共鸣和安慰。

有些年轻的女学生毕业后到位于中央商务区(CBD)的大企业上班,省吃俭用也要买一个昂贵的奢侈品牌的包。她们的主要动机是身份的认证和被意欲融入的文化族群(具有相同文化倾向的一群人,比如波波族)认可。时下一些企业家热衷于国学的培训学习,除了增加知识、修心养性,还有结识朋友、加入圈子的动机;并且把国学知识的储备以及心得体会,作为社会交往的社交货币。

总之,心理图景是顾客消费的基本动力,了解这些心理图景,我们的营销才会更加准确,才能更好的创造顾客价值,而不是淹没在时代的转换中。

施老师这本《连接》一书,非常深入的讨论了顾客价值以及中国营销二十年的经验教训,把需求、价值以及需求和价值之间的连接,都做了系统梳理,这种框架式思维,是大家所缺少的,建议大家买一本,一定会备受启发。

调戏电商的很多优质文章

都在《会员内参》里

同时,欢迎加入最新锐、最干货的会员社群

随时解答你对电商的疑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